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用以安装于外部电路板上,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与底壁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以收容所述电源端子对的收容通道,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包括具有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自固定部的前端向前延伸的接触部及自所述固定部的后侧向下延伸形成的焊脚,所述顶壁和底壁的外表面突设形成有若干凸条,且突设于同一外表面上的凸条之间形成有散热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源连接器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Power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
技术介绍
传统电源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电源端子,当电源连接器用于传输大电流时,电源端子通常具有片状大面积的基体部,即便如此,电力传输时的热量也会在绝缘本体内聚集,因此绝缘本体的顶壁也会开设一定数量的散热通孔,但设置散热通孔又会造成绝缘本体结构强度的减弱。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源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较佳的电源连接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用以安装于外部电路板上,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与底壁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以收容所述电源端子对的收容通道,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包括具有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自固定部的前端向前延伸的接触部及自所述固定部的后侧向下延伸形成的焊脚,所述顶壁和底壁的外表面突设形成有若干凸条,且突设于同一外表面上的凸条之间间隔形成散热通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主体部及位于所述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两侧以与外部电路板相连的一对安装部,所述凸条位于所述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的两端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壁两端形成的一对所述凸条的上表面与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共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其贯穿的空置通道,所述空置通道与所述收容通道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且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收容通道之间夹设有一个所述空置通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的间隔壁,每相邻的两个收容通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间隔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同一所述电源端子对中的两片电源端子收容于同一个所述收容通道内,每一所述间隔壁具有至少一个朝向其旁侧的收容通道内突伸的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位于所述接触部前侧以对其进行抵挡。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阻挡部突伸形成于所述间隔壁的前端,每一所述间隔壁还具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缺槽及位于所述一对缺槽之间的舌部,所述接触部至少部分地自其旁侧相邻的所述缺槽向外暴露。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舌部的前端为自由端,所述缺槽自所述间隔壁的前端向后凹陷形成且沿横向方向将所述间隔壁贯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空置通道由相邻的两个所述间隔壁沿横向方向间隔形成,所述空置通道包括沿横向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空置通道及第二空置通道,且第一空置通道和第二空置通道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不同。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与其旁侧相邻的间隔壁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有对流空间。本技术电源连接器通过在绝缘本体的顶壁和底壁的外表面形成凸条,且位同一表面上的凸条间隔形成散热通道,从而在绝缘本体的外侧形成较大的散热空间,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传输大电流时,可将通电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发出去,并且绝缘本体也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源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图2是图1所示电源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图3是图1所示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电源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图5是图1所示电源连接器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电源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前视图。图7是图1所示电源连接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图1至图7所示为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100,所述电源连接器100用以安装于外部电路板(未图示)上,且包括绝缘本体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主体部11及位于所述主体部11在横向方向上两侧以与外部电路板(未图示)相连的一对安装部12,所述安装部12具有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的安装孔121。所述主体部11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111与底壁112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以收容所述电源端子对的收容通道101。所述顶壁111和底壁112的外表面突设形成有若干凸条114,且突设于同一外表面上的凸条114之间间隔形成散热通道115,从而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侧形成较大的散热空间,在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传输大电流时,可将通电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发出去,并且绝缘本体1的顶、底壁也无需开设散热通孔,从而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具体地,所述凸条114位于所述主体部11在横向方向上的两端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顶壁111两端形成的一对所述凸条114的上表面与所述主体部11的上表面共面,所述底壁112两端形成的一对所述凸条114的下表面低于所述主体部11的下表面。另外,在本技术中,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其贯穿的空置通道102,所述空置通道102与所述收容通道101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且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收容通道101之间夹设有一个所述空置通道102,以增加绝缘本体1内部的散热空间,避免热量积聚在绝缘本体1上而损坏塑胶。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的间隔壁103,每相邻的两个收容通道101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间隔壁103。每一所述间隔壁103具有至少一个朝向其旁侧的收容通道101内突伸的阻挡部1031。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一些相邻的两个收容通道101之间夹设有一个所述间隔壁103,且该间隔壁103具有朝向其两侧反向突伸形成的一对所述阻挡部1031;另一些相邻的两个收容通道101之间夹设有两个所述间隔壁103,该两个间隔壁103之间间隔形成一个所述空置通道102,且该两个间隔壁103的阻挡部1031反向突伸设置。所述阻挡部1031突伸形成于所述间隔壁103的前端,每一所述间隔壁103还具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缺槽1032及位于所述一对缺槽1032之间的舌部1033,所述舌部1033的前端为自由端,所述缺槽1032自所述间隔壁103的前端向后凹陷形成且沿横向方向将所述间隔壁103贯穿,另外,所述缺槽1032与其旁侧相邻的收容通道101及空置通道102均相连通。每一所述空置通道102由相邻的两个所述间隔壁103沿横向方向间隔形成,所述空置通道102包括沿横向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空置通道1021及第二空置通道1022,且第一空置通道1021和第二空置通道1022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置通道1021的宽度比第二空置通道1022的宽度大。在本技术中,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2,每片电源端子2包括具有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固定部21、自所述固定部21的前端向前延伸的接触部22及自所述固定部21的后侧向下延伸形成的焊脚23。所述接触部22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连接器,用以安装于外部电路板上,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与底壁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以收容所述电源端子对的收容通道,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包括具有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自固定部的前端向前延伸的接触部及自所述固定部的后侧向下延伸形成的焊脚,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和底壁的外表面突设形成有若干凸条,且突设于同一外表面上的凸条之间间隔形成散热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连接器,用以安装于外部电路板上,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电源端子对,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与底壁及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以收容所述电源端子对的收容通道,每一所述电源端子对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片电源端子,每片电源端子包括具有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自固定部的前端向前延伸的接触部及自所述固定部的后侧向下延伸形成的焊脚,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和底壁的外表面突设形成有若干凸条,且突设于同一外表面上的凸条之间间隔形成散热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主体部及位于所述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两侧以与外部电路板相连的一对安装部,所述凸条位于所述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的两端且沿前后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两端形成的一对所述凸条的上表面与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共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其贯穿的空置通道,所述空置通道与所述收容通道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且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收容通道之间夹设有一个所述空置通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丽丽,张志辉,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