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风量的导风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6150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可调整风量的导风罩,其结构包括导风罩主体、挡风板、下层挡风部件和后置导风罩,所述导风罩主体通过架体分隔为多条上层风道和两条下层风道,所述上层风道的一端开口,另一端活动插接挡风板,所述下层风道内设有下层挡风部件,所述导风罩主体的一端活动连接后置导风罩。该导风罩设有全闭式挡风板、半风量挡风板和全风量挡风板,通过三种不同形式的挡风板再与两种不同形式的后置导风罩进行组合搭配可以满足各种配置下散热对风流及风量的需求大大节约开模成本。

Air guide cover with adjustable air volu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整风量的导风罩
本技术涉及服务器附件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调整风量的导风罩。
技术介绍
目前由于导风罩的配置众多,每种配置风量分配要求不一样,需每种配置开发一款导风罩。如果每种配置开发一款导风罩,需要开发多款导风罩主体,这样设计成本、验证成本、开模成本非常高,且后续维护很麻烦,产品灵活性也不够,后续如果新增配置,那么就要重新设计导风罩、重新开模,导入周期长,费用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整风量的导风罩,该导风罩可根据各种配置的风量分配需求进行组合,既可以满足散热要求,又节约了大量开模成本。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可调整风量的导风罩,其结构包括导风罩主体、挡风板、下层挡风部件和后置导风罩,所述导风罩主体通过架体分隔为多条上层风道和两条下层风道,所述上层风道的一端开口,另一端活动插接挡风板,所述下层风道内设有下层挡风部件,所述导风罩主体的一端活动连接后置导风罩。进一步,所述后置导风罩包括罩体一、引风板和卡扣一,所述罩体一呈U型,罩体一开口一侧设有引风板,所述引风板倾斜设置,引风板的自由端与上层风道侧壁扣接,所述罩体一开口的另一端设有卡扣一。进一步,所述后置导风罩包括罩体二和卡扣二,所述罩体二为前窄后宽的锥形,罩体前端内侧设有与导风罩主体内侧壁的卡槽活动卡接的卡扣二。进一步,所述下层挡风部件包括挡风板主体、导风口和固定卡扣,所述挡风板主体呈L型,挡风板主体的一端设有多个导风口,导风口上端外侧设有与导风罩主体连接的固定卡扣。进一步,所述挡风板为全闭式挡风板、半风量挡风板和全风量挡风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导风罩设有全闭式挡风板、半风量挡风板和全风量挡风板,通过三种不同形式的挡风板再与两种不同形式的后置导风罩进行组合搭配可以满足各种配置下散热对风流及风量的需求大大节约开模成本。2、通过在上层风道的端部设置安装孔,使不同形式的挡风板与安装孔活动插接,可根据配置不同随意插接不同形式的挡风板,适用性强。3、由于设置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后置导风罩,可根据散热需求的不同,将多个上层风道或一个上层风道的风流进行收集引流集中散热,大大的提高了散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爆炸图;图4为本技术不使用后置导风罩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半风量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全风量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后置导风罩一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后置导风罩二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底面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导风罩主体、11架体、12上层风道、13下层风道、14安装孔、15卡槽、2全闭式挡风板、3后置导风罩一、31罩体一、32引风板、33卡扣一、4后置导风罩二、41罩体二、42卡扣二、5下层挡风部件、51挡风板主体、52导风口、53固定卡扣、6半风量挡风板、7全风量挡风板。具体实施方式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可调整风量的导风罩作以下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可调整风量的导风罩,包括导风罩主体1、挡风板、下层挡风部件5和后置导风罩,所述导风罩主体1通过架体11分隔为多条上层风道12和两条下层风道13,所述上层风道12的一端开口,另一端活动插接挡风板,所述下层风道13内设有下层挡风部件5,所述导风罩主体1的一端活动连接后置导风罩,后置导风罩可以将多条上层风道的风引流导风集中散热。为了增强导向效果,可将后置导风罩设置为多种形式,以两种形式为例,如图7所示,其中后置导风罩一3包括罩体一31、引风板32和卡扣一33,所述罩体一呈U型,罩体一开口一侧设有引风板,所述引风板32倾斜设置,引风板32的自由端与上层风道12侧壁扣接,所述罩体一开口的另一端设有卡扣一33。通过罩体一端部的两个卡扣与导风罩主体卡接,倾斜设置的引风板能把导风罩主体两个上层风道和一个下层风道的风收集并引流,起导向作用。如图8所示,后置导风罩二4包括罩体二41和卡扣二42,所述罩体二41为前窄后宽的锥形,罩体前端内侧设有与导风罩主体内侧壁的卡槽15活动卡接的卡扣二。所述卡扣二42为内凹式,凹槽内设有限位板,通过凹槽、限位板与卡槽配合卡接,起到固定导风的作用。后置导风罩二4可将一个上层风道的风引流导向,根据对风流和风量需求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后置导风罩进行导风。如图3所示,所述下层挡风部件5包括挡风板主体51、导风口52和固定卡扣53,所述挡风板主体呈L型,挡风板主体的一端设有多个导风口52,导风口上端外侧设有与导风罩主体连接的固定卡扣53。如图9所示,通过固定卡扣将下层挡风部件安装在下层风道内,固定卡扣与架体后部固定扣接。为了实现多种风量和风流的调节,将挡风板设计为三种形式,分别为全闭式挡风板2、半风量挡风板6和全风量挡风板7。所述全闭式挡风板2为封闭的挡板没有风量的进入,如图5所示半风量挡风板6是在挡风板上设置一半的进风口。如图6所示,全风量挡风板7则是在挡风板上设置多面多个进风口。根据使用需求可将全闭式挡风板、半风量挡风板和全风量挡风板组合分别插放在上层风道的进风口处,同时再搭配使用不同类型的后置导风罩,能实现满足各种配置下散热对风流及风量的需求,大大地节约开模成本,适用性强。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导风罩主体1上设有四条上层风道12,每条上层风道12的封闭端都设有安装孔14,其中一条上层风道的安装孔14处安装全风量挡风板7,另外三条上层风道的安装孔处分别安装半风量挡风板6,在导风罩主体1的后端安装后置导风罩一3,后置导风罩一通过倾斜的引风板32将三条上层风道的风流引流并导向,提高散热效率。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导风罩主体1上设有四条上层风道,每条上层风道的封闭端都设有安装孔14,其中一条上层风道的安装孔处安装全闭式挡风板2,将该上层风道12的风流全部阻挡。另外三条上层风道的安装孔处分别安装半风量挡风板,在导风罩主体的后端安装后置导风罩二4,后置导风罩二将其中一条上层风道的风流引流并导向进行散热。本技术的导风罩通过三种不同形式的挡风板再与两种不同形式的后置导风罩进行组合搭配可以满足各种配置下散热对风流及风量的需求大大节约开模成本。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技术的一些原理,本说明书并非是要将本技术局限在所示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技术所申请的专利范围。除说明书所述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调整风量的导风罩,其特征是,包括导风罩主体、挡风板、下层挡风部件和后置导风罩,所述导风罩主体通过架体分隔为多条上层风道和两条下层风道,所述上层风道的一端开口,另一端活动插接挡风板,所述下层风道内设有下层挡风部件,所述导风罩主体的一端活动连接后置导风罩。/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调整风量的导风罩,其特征是,包括导风罩主体、挡风板、下层挡风部件和后置导风罩,所述导风罩主体通过架体分隔为多条上层风道和两条下层风道,所述上层风道的一端开口,另一端活动插接挡风板,所述下层风道内设有下层挡风部件,所述导风罩主体的一端活动连接后置导风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整风量的导风罩,其特征是,所述后置导风罩包括罩体一、引风板和卡扣一,所述罩体一呈U型,罩体一开口一侧设有引风板,所述引风板倾斜设置,引风板的自由端与上层风道侧壁扣接,所述罩体一开口的另一端设有卡扣一。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玉伟杨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