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除垢花洒,包括花洒面盖、至少一进水路、至少一组主出水孔及一组副出水孔、切换装置、除垢架、承压板及弹性件,副出水孔与进水路之间形成驱动水路,在驱动水路过水时承压板受水压作用推抵除垢针插入主出水孔,在驱动水路停止过水时推抵除垢架远离花洒面盖。采用上述结构的除垢花洒,具有除垢效果好、低水压情况下也可适用、可避免花洒内残留水出现细菌滋生及水垢附着的优点。
A kind of descaling sh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除垢花洒
本技术涉及花洒
,具体涉及一种除垢花洒。
技术介绍
花洒在经长时间使用或长时间在水质较差的地方使用时,其出水嘴容易附着水流中的污垢,长时间使用下,污垢会彻底堵塞出水嘴,导致花洒无法正常出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场上出现了多类可通过手动控制或自动进行除垢的花洒,其中,手动除垢的花洒需要在花洒中另行设置一个用于控制除垢架运行的机械驱动结构,增加了花洒的结构复杂性,也增加了成本及维修难度;自动进行除垢的花洒,一般是在花洒内设置活塞,活塞与除垢架联动,花洒进水时推动活塞运动进而驱动除垢架运动,常规的除垢花洒在关闭进水时除垢架上的除垢针会插至花洒的出水孔中,在进水状态下除垢架抬升,令除垢针远离出水孔,花洒出水状态下除垢架始终处于抬升状态,在关水后弹簧驱动除垢架下降使除垢针重新插入至出水孔。该种自动除垢花洒在除垢架抬升时需要克服除垢架本身重力和弹簧力,需要的水压较大,在花洒水压低时易出现问题,此外在关水状态下除垢架封堵出水孔,会导致水长时间残留在花洒内腔中,容易滋生细菌,并使水垢附着在花洒内腔壁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除垢花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除垢花洒启动力较大、残留水容易滋生细菌的问题。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除垢花洒,包括花洒面盖及至少一进水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组主出水孔及一组副出水孔,二者均设于花洒面盖上;所述主出水孔与进水路之间形成主过水路,所述副出水孔与进水路之间形成驱动水路;切换装置,其一端连通进水路,另一端分别连通主过水路及驱动水路以进行切换连通;除垢架,其上设有除垢针,所述除垢针与所述主出水孔对应;承压板,其位于所述驱动水路中并与所述除垢架固接,并在驱动水路过水时受水压作用推抵除垢针插入主出水孔;弹性件,其一端顶抵花洒面盖,另一端顶抵除垢架,并在驱动水路停止过水时推抵除垢架远离花洒面盖。进一步地,还包括分水架,所述分水架与所述花洒面盖固接并密封配合形成互相独立的主过水腔与副过水腔,所述主过水腔为所述主过水路的一部分,所述副过水腔为所述驱动水路的一部分。进一步地,所述分水架上设有分别与所述切换装置的一端连通的第一进水通道和第二进水通道,所述第一进水通道与所述主过水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与所述副过水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分水架设有一活动腔,所述活动腔一端连通第二进水通道,另一端连通副过水腔;所述承压板位于所述活动腔内;所述除垢架位于所述分水架与花洒面盖之间,其上设有一用于与所述承压板固接的凸柱,所述凸柱贯穿所述分水架并沿贯穿孔相对分水架滑动。进一步地,所述分水架与花洒面盖上对应设有若干挡水板,所述副过水腔由所述挡水板密封配合形成,相邻副过水腔之间具有通过间隙,所述除垢架的部分架体位于所述通过间隙内。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件及密封件;所述固定件固接于所述分水架上,所述密封件被所述固定件限位固定于分水架并与所述凸柱密封接触以防止所述活动腔与所述主过水腔之间形成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凸柱设有一弹簧容腔,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弹簧容腔内,其一端顶抵所述弹簧容腔的底部,另一端顶抵所述花洒面盖。进一步地,还包括一封水板,所述封水板固接于所述分水架,并与所述分水架密封形成活动腔。进一步地,所述花洒面盖包括出水面盖与内面盖,所述内面盖与所述分水架密封配合形成主过水腔与副过水腔;所述出水面盖位于除垢架与内面盖之间,其上设有所述主出水孔;所述内面盖上设有所述副出水孔。进一步地,所述切换装置为按压切换装置。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1、设置独立的驱动水路,利用驱动水路的过水使承压板受压推抵除垢架运动以使除垢针插入主出水孔,并利用弹性件在驱动水路停止过水时推抵除垢架远离花洒面盖以使除垢针退出主出水孔,从而使除垢架上的除垢针得以清除主出水孔中的水垢。2、除垢架插入主出水孔的动作只需克服弹性件的作用力,需要的驱动力较小,较低的水压即可驱动。3、在关水状态下除垢架远离花洒面盖,水可以从主出水孔中流出,避免细菌滋生及水垢附着。4、设置切换装置,实现主动控制进行水垢的去除。5、设置分水架,与切换装置配合实现主过水路与驱动水路的过水。6、设置副过水腔,并令副过水腔与副出水孔连通,实现副出水孔的出水。7、设置活动腔,令承压板在活动腔内运动,进而实现除垢板的运动。8、在除垢架上设置凸柱,在分水架上设置供贯穿孔,使除垢架得以沿固定的方向进行滑动。9、利用挡水板形成若干独立的副过水腔,使相邻的副过水腔之间形成通过间隙,以使除垢架得以在位于分水架与花洒面盖之间时也可进行滑动。10、设置固定件与密封件,防止活动腔与主过水路之间形成连通。11、在凸柱内设置弹簧容腔,用于固定设置弹性件。12、设置封水板,方便承压板、固定件、密封件的装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除垢花洒的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图1中的除垢花洒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1中分水架与内面盖固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内面盖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除垢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除垢架的结构剖视图;图7为图1中内面盖与出水面盖固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分水架的结构剖视图;图9为图1中的除垢花洒中驱动水路过水时的示意图;图10为图1中的除垢花洒中主过水路过水的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0、壳体;11、进水管;12、切换装置;20、分水架;21、活动腔;22、封水板;23、承压板;24、固定件;25、密封件;26、第一进水通道;27、第二进水通道;28、活动腔过水孔;29、贯穿孔;30、除垢架;31、弹性件;32、除垢针;33、凸柱;34、弹簧容腔;41、出水面盖;42、主出水孔;43、内面盖;44、副出水孔;45、副过水腔;46、装饰面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技术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除垢花洒,包括花洒面盖及至少一进水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至少一组主出水孔及一组副出水孔,二者均设于花洒面盖上;所述主出水孔与进水路之间形成主过水路,所述副出水孔与进水路之间形成驱动水路;/n切换装置,其一端连通进水路,另一端分别连通主过水路及驱动水路以进行切换连通;/n除垢架,其上设有除垢针,所述除垢针与所述主出水孔对应;/n承压板,其位于所述驱动水路中并与所述除垢架固接,并在驱动水路过水时受水压作用推抵除垢针插入主出水孔;/n弹性件,其一端顶抵花洒面盖,另一端顶抵除垢架,并在驱动水路停止过水时推抵除垢架远离花洒面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垢花洒,包括花洒面盖及至少一进水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组主出水孔及一组副出水孔,二者均设于花洒面盖上;所述主出水孔与进水路之间形成主过水路,所述副出水孔与进水路之间形成驱动水路;
切换装置,其一端连通进水路,另一端分别连通主过水路及驱动水路以进行切换连通;
除垢架,其上设有除垢针,所述除垢针与所述主出水孔对应;
承压板,其位于所述驱动水路中并与所述除垢架固接,并在驱动水路过水时受水压作用推抵除垢针插入主出水孔;
弹性件,其一端顶抵花洒面盖,另一端顶抵除垢架,并在驱动水路停止过水时推抵除垢架远离花洒面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垢花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水架,所述分水架与所述花洒面盖固接并密封配合形成互相独立的主过水腔与副过水腔,所述主过水腔为所述主过水路的一部分,所述副过水腔为所述驱动水路的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除垢花洒,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水架上设有分别与所述切换装置的一端连通的第一进水通道和第二进水通道,所述第一进水通道与所述主过水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水通道与所述副过水腔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除垢花洒,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水架设有一活动腔,所述活动腔一端连通第二进水通道,另一端连通副过水腔;所述承压板位于所述活动腔内;所述除垢架位于所述分水架与花洒面盖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孝发,林孝山,郑招平,王永利,郑毅南,
申请(专利权)人: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