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风装置及空气净化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4383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0:24
一种导风装置,包括上导流板、下导流板和离心风机,所述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内腔形成排风腔,所述离心风机的叶轮套设在排风腔中,所述下导流板下端形成有进风口,所述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侧壁形成有出风口,所述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连接有导叶,所述导叶旋转摆动从而改变出风方向。还公开了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空滤,以及以上所述的导风装置,经空滤过滤的空气通过导风装置排出壳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导风装置,出风为圆周360°出风,出风均匀,导流板根据叶轮出口流动情况设计合理的结构,保证侧出风沿着一定的角度向上吹风,增大空气净化器风量循环辐射面积。

A kind of air guide device and air purifi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风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本技术属于空气净化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风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技术介绍
现有空气净化器使用的风机分为离心式风机,轴流风机,风扇几种,其吹风范围有限;另外,为了过滤更小的污染颗粒物,过滤模块就得更加致密,过滤模块的阻力也就更大,对风机的要求就更加苛刻,要有足够的风量,吹出的空气还必须有足够的机外余压去穿透过滤模块。但是风机难以克服的困难是:随着压力的增加,噪音会随之增加,装在空气净化器中会产生噪音污染,影响净化器的使用。现有技术中,空气净化器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离心风轮可转动地设置蜗壳内,离心风机的进风方向和出风方向相互垂直。由于离心风机的出风方向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风装置及空气净化器,改变风道结构,从而降低噪音提高风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导风装置及空气净化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导风装置,包括上导流板、下导流板和离心风机,所述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内腔形成排风腔,所述离心风机的叶轮套设在排风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流板下端形成有进风口,所述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侧壁形成有出风口,所述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连接有导叶,所述导叶旋转摆动从而改变出风方向。进一步,所述导叶和导流板连接方式为活动连接或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靠近叶轮一侧为水平端,远离叶轮一侧为倾斜端,所述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沿平滑弧线从水平端延伸至倾斜端。进一步,所述导叶为板状结构,所述导叶绕侧边转动,所述导叶从导叶第一位置旋转至导叶第二位置。进一步,所述导叶第一位置与导叶第二位置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等于180°。进一步,所述导叶的横截面的形状为方形、圆弧形或翼型。进一步,所述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同轴心设置,所述导叶底边远离轴心的外端点距离轴心最大的距离大于叶轮直径,所述导叶底边近轴心内端点距离轴心最小的距离为导叶底边远离轴心的外端点距离轴心最大的距离1至2倍。进一步,所述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之间设置至少一个导流板。进一步,所述导叶均匀或不均匀分布在导流板圆周方向,所述相邻两导叶的相邻角度为0°至360°。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空滤,以及以上所述的导风装置,经空滤过滤的空气通过导风装置排出壳体。本技术的空气净化器具有以下优点:1、将传统的轴向进风、轴向出风改为轴向进风、侧向出风,并且出风为圆周360°出风,出风均匀,导流板根据叶轮出口流动情况设计合理的结构,保证侧出风沿着一定的角度向上吹风,增大空气净化器风量循环辐射面积。2、导流板根据叶轮出口流动设计,使叶轮出口的气体按照一定的角度流出,设计时符合流动理论,避免强制改变流体方向,可以有效的降低噪声和减小系统阻力,进而提升空气净化器系统流量。3、导叶根据流动情况设计,导叶的位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转动,具有提高风机效率和降低噪声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导风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导风装置纵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导风装置横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导叶位置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1、导风装置;111、上导流板;112、下导流板;12、导叶;121、导叶第一位置;122、导叶第二位置;13、环形槽;2、离心风机;21、外壳;22、叶轮;3、进风口;4、出风口;5、安装口;6、空滤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一种空气净化器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和空滤。壳体上设有入风口和出风口4,空滤设置在壳体内,壳体包括设置在出风口4处的导风装置1。空气通过入风口,进入空滤中对空气进行净化,然后通过导风装置1从出风口4排出。如图1所示,导风装置1包括上导流板111、下导流板112、离心风机2和空滤支架6。结合图2所示,为了符合离心风机2的进出风方向,导流板采用周向进风、侧向出风的风路结构。导流板内腔形成排风腔,且上端形成有安装口5,安装口5与排风腔连通,从而离心风机2的外壳21通过连接支架固定在导流板上端,而离心风机2的叶轮22从安装口5插入并套设在排风腔中。导流板下端形成有进风口3,而侧壁上形成有若干圈、沿圆周阵列的出风口4,且每个出风口4均沿叶轮22排出气体的绝对速度方向设置。这样,通过离心风机2的转动,从空滤流出的空气从进风口3进入导流板中,经过排风腔内叶轮22的转动,被离心力从出风口4排出。为了实现上述出风口4结构,导风装置1为一柱状支架,包括导流板和导叶12,导流板层层设置,而竖直设置的导叶12连接相邻的两层导流板,导流板和导叶12围成所述出风口4。结合图2所示,为了符合上述出风口4结构,每根导叶12均沿叶轮22排出气体的绝对速度方向设置,从而相邻导叶12的相对面作为出风口4的左右两侧壁。而每层导流板均从内边沿逐渐向上隆起,从而相邻的两层导流板,上侧导流板外壁和下侧导流板内壁作为出风口4的上下两侧壁。如图3和图4所示,导叶12和相邻两导流板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活动连接或固定连接。上导流和下导流板112为同轴心设置,导叶12为板状结构,导叶12的底边近圆心内端点距离圆心最小的距离设为D2,导叶12底边远离圆心的外端点距离圆心最大的距离设为D1,其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分别为圆直径上分布,导叶12底边远离圆心的外端点距离圆心最大的距离设为D1大于叶轮22直径,导叶12的底边近圆心内端点距离圆心最小的距离设为D2是1至2倍的导叶12底边远离圆心的外端点距离圆心最大的距离D1。当导叶12和相邻两导流板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活动连接时,导叶12可以绕底边端点转动,导叶12可以从导叶第一位置1旋转至导叶第二位置2,导叶第一位置121和导叶第二位置122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等于180°。进一步,导叶12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方形、圆弧形或翼型,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优选的,导叶12在其圆周方向分布,导叶12可以等间隔均匀设置或不均匀分布,其相邻角度为0°至360°之间任意角度。另外为防止出风直吹用户,导流板包括倾斜端和水平端,导流板靠近叶轮22一侧为水平端,远离叶轮22一侧为倾斜端。板沿平滑弧线从水平端延伸至倾斜端。倾斜端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等于80°,从而将出风风向改为向上,提高风感的宜人程度,而且在改变风向的过程,减少风力损失。为了便于工业制造,倾斜端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取45°值。进一步,导流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方形、圆形或翼型,在此不做特别的限定。进一步,出风口4侧壁上下两端设置有导流板,两导流板之间等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流板。作为优选,出风口4侧壁上下两端设置导流板的个数为0至8个,从而可以将流道分割为1至9个,出风口4侧壁上下两端设置的导流板与中间设置的导流板的形状可以为不同形状的导流板。下导流板1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风装置,包括上导流板(111)、下导流板(112)和离心风机(2),所述上导流板(111)和下导流板(112)内腔形成排风腔,所述离心风机(2)的叶轮(22)套设在排风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流板(112)下端形成有进风口(3),所述上导流板(111)和下导流板(112)侧壁形成有出风口(4),所述上导流板(111)和下导流板(112)连接有导叶(12),所述导叶(12)旋转摆动从而改变出风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风装置,包括上导流板(111)、下导流板(112)和离心风机(2),所述上导流板(111)和下导流板(112)内腔形成排风腔,所述离心风机(2)的叶轮(22)套设在排风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流板(112)下端形成有进风口(3),所述上导流板(111)和下导流板(112)侧壁形成有出风口(4),所述上导流板(111)和下导流板(112)连接有导叶(12),所述导叶(12)旋转摆动从而改变出风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12)与上导流板(111)和下导流板(112)的连接方式为活动连接或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流板(111)和下导流板(112)靠近叶轮(22)一侧为水平端,远离叶轮(22)一侧为倾斜端,所述上导流板(111)和下导流板(112)沿平滑弧线从水平端延伸至倾斜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12)为板状结构,所述导叶(12)绕侧边转动,所述导叶(12)从导叶第一位置(121)旋转至导叶第二位置(1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征肖彪李彬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