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39902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2 2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净化器,具体涉及到一种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净化器包括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水上部分包括供电系统和供气系统,水下部分包括浮岛系统和流化床系统,其中,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板、交直流转换器和蓄电池,太阳能板和交直流转换器连接在蓄电池的正负极上,供气系统两端与交直流转换器和流化床系统连接,浮岛系统包括环管支架、浮筒和水生植物,太阳能板和供气系统固定在环管支架上,流化床系统顶部固定于浮岛系统中央。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太阳能组件供电,能够减少基础配套投资成本,在目标水域中安装,后期无需大量人力维护,仅需要定期对动力设施进行保养,不需要投加化学药剂及微生物,运行维护成本低。

An internal circulation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purifi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净化器,具体涉及到一种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
技术介绍
现有黑臭水体净化器基本采用无动力浮岛和纯曝气浮岛,无动力浮岛在浮岛上固定各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其设备覆盖面积一般需要做的比较大,而水生植物下部的水由于缺少流动性,所以处理效率比较低,对于大面积水域处理效果不佳。同时生长的水生植物达到一定密度和高度以后,需要人工进行打捞修剪,修剪下来的水生植物处理又会产生处理费用和人工费用。纯曝气浮岛虽然有曝气充氧,但是没有针对污染物处理的专有结构,仅提高了浮岛附近的溶解氧,无法充分对周边水域的污染物进行针对性的分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本专利技术的净化器采用太阳能组件供电,无需额外提供电力,减少基础配套建设投资,设备布置高效便捷,直接在目标水域中布置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后期无需大量人力维护,仅需要定期对动力设施进行保养,由于采用富集水体微生物进行处理,不需要投加化学药剂及微生物,运行维护成本低,同时也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包括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水上部分包括供电系统和供气系统,水下部分包括浮岛系统和流化床系统,其中,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板、交直流转换器和蓄电池,太阳能板和交直流转换器连接在蓄电池的正负极上,供气系统两端与交直流转换器和流化床系统连接,浮岛系统包括环管支架、浮筒和水生植物,太阳能板和供气系统固定在环管支架上,流化床系统顶部固定于浮岛系统中央。所述浮筒固定于环管支架下方,提供额外的浮力,水生植物镶嵌于环管支架、浮筒的空余位置。所述供气系统由风机进行供气,风机两端分别与交直流转换器和流化床系统连接,为流化床系统提供流化动力。所述流化床系统采用304SUS作为框架,流化床系统内布置有多组竖向固定的流化管,每组流化管底部均有不锈钢支架支撑,同时支架上开孔,孔中持续释放风机供应的气体,在流化管内部填充塑料悬浮填料,提供好氧微生物挂膜生长空间。所述水生植物为美人蕉、泽苔、香蒲、旱伞草、红莲子草、泽泻或菖蒲。所述浮岛系统中央设置有控制箱,控制箱内依次设置有蓄电池、交直流转换器及风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的净化器为浮岛型设计,水上部分为供电系统及供气系统,水下部分为微生物富集组件,包括浮岛系统和流化床系统,固定水上部分及水下部分后,将内循环水体净化器吊装至水域内,在河岸两侧使用尼龙拉索固定净化器于设计位置,设施可以根据水域情况分区域布置,同时根据水流、水域深度等情况灵活调整设备固定位置。水体流动速度快的可以布置在上游位置,水流速度慢的容易富营养物质沉积,可以将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直接布置于死角区域,在充氧同时可以活化底泥,减少富营养物质沉积,有针对性减少水体黑臭问题。净化器通过太阳能蓄电及供电,对应用水域周边没有供电需求,适用于更加复杂的野外环境,设备通过主动充氧,并结合流化床结构,由于流化床系统内放置的塑料填料,塑料填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有效富集水中的微生物。供气系统的供气带动黑臭水体经过塑料填料,塑料填料上富集的微生物通过吸收气水混合物种的溶解氧及污染物,分解成为无害的水、二氧化碳、氮气等物质,减少了水体污染,无论黑臭水域的水体自身流动性大小,都能促进水体自下而上通过流化床系统,相较于通过水生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的处理系统来说,提高了处理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流化床系统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的整体布置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供电系统;2-供气系统;3-浮岛系统;4-流化床系统;5-控制箱;6-风机;1-1-太阳能板;1-2-交直流转换器;1-3-蓄电池;3-1-环管支架;3-2-浮筒;3-3-水生植物;4-1-框架;4-2-流化管;4-3-塑料悬浮填料。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技术方案和附图详细叙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包括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水上部分包括供电系统1和供气系统2,水下部分包括浮岛系统3和流化床系统4,其中,供电系统1包括太阳能板1-1、交直流转换器1-2和蓄电池1-3,太阳能板1-1和交直流转换器1-2连接在蓄电池1-3的正负极上,供气系统2两端与交直流转换器1-2和流化床系统4连接,浮岛系统3包括环管支架3-1、浮筒3-2和水生植物3-3,太阳能板1-1和供气系统2固定在环管支架3-1上,流化床系统4顶部固定于浮岛系统3中央。所述浮筒3-2通过螺丝固定于环管支架3-1下方,提供额外的浮力,水生植物3-3镶嵌于环管支架3-1、浮筒3-2的空余位置。所述供气系统2由风机6进行供气,风机6两端分别与交直流转换器1-2和流化床系统4连接,为流化床系统4提供流化动力。所述流化床系统4采用304SUS作为框架4-1,流化床系统4内布置有多组竖向固定的流化管4-2,每组流化管4-2底部均有不锈钢支架支撑,同时支架上开孔,孔中持续释放风机6供应的气体,在流化管4-2内部填充塑料悬浮填料4-3,提供好氧微生物挂膜生长空间。所述水生植物3-3为美人蕉、泽苔、香蒲、旱伞草、红莲子草、泽泻或菖蒲。所述浮岛系统3中央设置有控制箱5,控制箱5内依次设置有蓄电池1-3、交直流转换器1-2及风机6。本专利技术的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由太阳能供电,太阳能板连接在蓄电池上对蓄电池进行充电,蓄电池连接在交直流转换器上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给风机供电,使用风机对水体进行供气充氧,在充氧的过程中水流可以提高设备的服务范围,同时微生物富集以后,水流经过微生物富集区时微生物在高溶解氧的情况下,能够活化生物种群,高效率地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富集区为高溶解氧环境,而水流经过富集区流出到自然水体后,水体中的微生物会逐渐消解溶解氧成为低溶解氧环境,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次经过生物富集区的高溶解氧环境,从而形成一个硝化-反硝化反应系统,有效降低水中的氨氮和总氮成分,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黑臭现象。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化,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水上部分包括供电系统(1)和供气系统(2),水下部分包括浮岛系统(3)和流化床系统(4),其中,供电系统(1)包括太阳能板(1-1)、交直流转换器(1-2)和蓄电池(1-3),太阳能板(1-1)和交直流转换器(1-2)连接在蓄电池(1-3)的正负极上,供气系统(2)两端与交直流转换器(1-2)和流化床系统(4)连接,浮岛系统(3)包括环管支架(3-1)、浮筒(3-2)和水生植物(3-3),太阳能板(1-1)和供气系统(2)固定在环管支架(3-1)上,流化床系统(4)顶部固定于浮岛系统(3)中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水上部分包括供电系统(1)和供气系统(2),水下部分包括浮岛系统(3)和流化床系统(4),其中,供电系统(1)包括太阳能板(1-1)、交直流转换器(1-2)和蓄电池(1-3),太阳能板(1-1)和交直流转换器(1-2)连接在蓄电池(1-3)的正负极上,供气系统(2)两端与交直流转换器(1-2)和流化床系统(4)连接,浮岛系统(3)包括环管支架(3-1)、浮筒(3-2)和水生植物(3-3),太阳能板(1-1)和供气系统(2)固定在环管支架(3-1)上,流化床系统(4)顶部固定于浮岛系统(3)中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筒(3-2)固定于环管支架(3-1)下方,提供额外的浮力,水生植物(3-3)镶嵌于环管支架(3-1)、浮筒(3-2)的空余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黑臭水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云开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山川环保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