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34867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21:48
一种界定进气向引擎侧的流路的进气导管,包括:一对对置壁部,在短径方向上对置,并形成在长径方向上延伸的扁平筒状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开口部,在所述一对对置壁部中的一个对置壁部侧被连接于所述引擎侧,所述一对对置壁部中的另一个对置壁部具有突出曲面区域,所述突出曲面区域与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具有曲面形状,向外侧突出。

Intake 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进气导管
本公开涉及界定进气向引擎侧的流路的进气导管。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平头型车辆的进气导管。该进气导管包括被固定于驾驶室的后壁的作为进气导管的通气管、被一体结合于该通气管的下部的橡胶制的蛇纹状的上弹性筒体、以及帽状安装上弹性筒体的朝下开口(日文:帽着)的下导管。通气管为树脂成型品,为扁平状的鼓出容器状。下导管为树脂成型品,形成扁平矩形容器状,在其上方形成有流入开口,在朝前壁上延伸形成有侧面筒。侧面筒介由空气滤清器等被连接于引擎侧。在下导管的朝前壁上,形成有三个朝内突部,各突部的前端被一体地结合于朝后壁的内壁面。在各突部和朝后壁的结合部分,埋设有螺栓的头部,在向外部突出的各螺栓的螺纹部,固定有固定托架。固定托架被一体地结合于导管支承用的水平基框。水平基框固定下导管和空气滤清器,并将它们介由纵向基框安装于侧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9-1446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进气导管那样,在被形成为扁平筒状,在短径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开口部,该开口部被连接于引擎侧的树脂制的进气导管中,在进气时在导管内部产生负压时,与上述一侧的开口部对置的另一侧的壁部向导管内部侧凹陷,可能致使进气的流路的截面积变窄。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进气导管中,在下导管的朝前壁上形成三个朝内突部,将各突部的前端一体结合于朝后壁的内壁面,并且将固定托架固定于被埋设在各突部和朝后壁的结合部分的螺栓上,因而能够抑制朝后壁向前方凹陷。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进气导管中,需要形成朝内突部,或者埋设螺栓,因此进气导管的构造复杂,进气导管的成型很可能变得繁琐。本公开提供一种进气导管,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向内部侧的凹陷。[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公开的第一方案为,界定进气向引擎侧的流路的进气导管包括:一对对置壁部,在短径方向上对置并形成在长径方向上延伸的扁平筒状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开口部,在一对对置壁部中的一个对置壁部侧被连接于所述引擎侧。一对对置壁部之中另一个对置壁部具有突出曲面区域,突出曲面区域与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具有曲面形状,向外侧突出。在上述结构中,在沿进气导管的长径方向的一对对置壁部之中的一个对置壁部侧,设置被连接于引擎侧的开口部,在另一个对置壁部侧,设置与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的突出曲面区域。因此,进气时若在进气导管的内部产生负压,则对另一个对置壁部的突出曲面区域作用向开口部侧的力。另一个对置壁部的突出曲面区域向外部侧呈曲面状突出,因此,相比于另一个对置壁部中与开口部对置的区域为平面状的情况,能够抑制对另一个对置壁作用向开口部侧的力时另一个对置壁部向开口部侧的凹陷变形(向开口部侧凹陷的变形)。另外,由于是在一个对置壁部侧设置开口部,在另一个对置壁部侧(另一个对置壁部中与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的位置)设置突出曲面区域这样简单的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成型进气导管。在本公开的第二方案中,如上述第一方案的进气导管,另一个对置壁部侧的突出曲面区域具有球面形状,向外侧扩展。在上述结构中,另一个对置壁部侧的突出曲面区域为球面形状,向外部侧扩展,因此,在突出曲面区域的任一位置,沿短径方向的突出曲面区域的剖面形状均为曲面状。因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对另一个对置壁部作用向开口部侧的力时另一个对置壁部向开口部侧的凹陷变形。在本公开的第三方案中,如上述第一方案或上述第二方案的进气导管,包括肋条。肋条向内侧凹陷,在与所述短径方向交叉并沿所述对置壁部的方向上延伸。在上述结构中,在另一个对置壁部设置肋条,向内侧凹陷,在与所述短径方向交叉并沿所述对置壁部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另一个对置壁部对于短径方向的力的刚性升高,能够良好地抑制对另一个对置壁部作用向开口部侧的力时另一个对置壁部向开口部侧的凹陷变形。[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公开,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进气导管向内部侧的凹陷。附图说明图1的(a)、图1的(b)是搭载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进气导管的车辆的概要侧视图,图1的(a)示出非倾斜状态,图1的(b)示出倾斜状态。图2是搭载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进气导管的车辆的自后方观察的概要立体图。图3是下侧进气导管的立体图。图4是从下侧进气导管的侧面观察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下侧进气导管的仰视图。图6是下侧进气导管的后视图。图7是针对下侧进气导管的成形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此外,在各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方向表示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如图1的(a)和图1的(b)所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进气导管10的车辆1例如为驾驶室2大致被配置在引擎3的上方的平头型的车辆1。驾驶室2的前端下部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车身框架4,能够从驾驶室2的后端侧被车身框架4支承的非倾斜状态(图1的(a)表示的状态)使驾驶室2的后端向前上方倾动而设置成倾斜状态(图1的(b)表示的状态)。进气导管10划分进气向引擎3侧的流路。进气由进气导管10引导向空气滤清器5,并经由空气滤清器5被向引擎3侧供给。如图1的(a)、图1的(b)及图2所示,进气导管10在驾驶室2的后方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下端侧被连接于引擎3侧,将从上端侧的进气口10a吸入的进气(空气)引导向引擎3侧。进气导管10具有沿驾驶室2的背面2a延伸并被固定在背面2a上的上侧进气导管11、被固定于上侧进气导管11上的蛇纹管12、以及被车身框架4侧支承的下侧进气导管13。进气导管10被配置在驾驶室2的背面2a中的车宽方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的外端部。蛇纹管12和下侧进气导管13被连结为彼此上下可分开。使驾驶室2从非倾斜状态成为倾斜状态时,上侧进气导管11和蛇纹管12从下侧进气导管13脱离,与驾驶室2一起向前上方倾动,下侧进气导管13不倾动地被车身框架4侧支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进气导管10配置在驾驶室2的背面2a中右侧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进气导管10配置在驾驶室2的背面2a的左侧的车宽方向外端部,或者,也可以配置在驾驶室2的背面2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为了抑制自驾驶室2的背面2a向后方的突出量,上侧进气导管11是被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短于车宽方向的长度的扁平筒状的树脂制的导管,在上下方向延伸,在内部界定进气的流路(省略图示)。在上侧进气导管11的上端部,设置有将上侧进气导管11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进气口10a。在进气口10a上安装有盖部件14。在盖部件14上形成有多个开口,在覆盖进气口10a的状态下,抑制雨水等从上侧进气导管11的外部浸入到内部,并且允许空气从上侧进气导管11的外部流入内部。上侧进气导管11的下端部被配置在驾驶室2的背面2a的下端部附近。为了抑制从驾驶室2的背面2a向后方的突出量,蛇纹管12是被形成为前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进气导管,用于界定向引擎侧的进气流路,包括:/n一对对置壁部,在短径方向上对置,并形成在长径方向上延伸的扁平筒状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及/n开口部,在所述一对对置壁部中的一个对置壁部侧被连接于所述引擎侧;/n所述一对对置壁部中的另一个对置壁部具有突出曲面区域,/n所述突出曲面区域与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具有曲面形状,向外侧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13 JP 2017-1989911.一种进气导管,用于界定向引擎侧的进气流路,包括:
一对对置壁部,在短径方向上对置,并形成在长径方向上延伸的扁平筒状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开口部,在所述一对对置壁部中的一个对置壁部侧被连接于所述引擎侧;
所述一对对置壁部中的另一个对置壁部具有突出曲面区域,
所述突出曲面区域与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对置,具有曲面形状,向外侧突出。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茂重树后藤健二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