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3086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扬声器箱。所述扬声器箱,包括上壳、与所述上壳配合形成收容空间的下壳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前腔与后腔,所述上壳包括顶壁、自所述顶壁向所述下壳方向延伸形成的支撑壁和围壁及盖设于所述围壁的盖板,所述围壁连接于所述支撑壁外侧,所述支撑壁、所述围壁、所述顶壁及所述盖板共同围成谐振腔,所述谐振腔和所述前腔连通,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谐振腔分隔成至少两个相互连通且层叠设置的子谐振腔。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扬声器箱可以有效降低高频谐振峰值和灵敏度,改善所述扬声器箱的声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扬声器箱
本技术涉及电声转换
,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箱。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使用带有语音功能的移动通讯设备,例如:便携式电话、掌上游戏机及手提电脑等。扬声器箱作为语音的播放装置,其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移动通讯设备产品的语音性能。为了满足市场对于薄型化及高音质的需求,对扬声器箱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技术中,扬声器箱包括上壳、下壳及发声单体,发声单体包括振膜,振膜与上壳间隔形成前声腔,导声通道成型与上壳的侧壁,前声腔和导声通道构成前腔,这样的结构会在高频频响产生一个共振峰;随着手机端立体声应用的普及,扬声器不再追求过高的高频频响,而且高频频响(特别是4000Hz至6000Hz)过高会导致声音刺耳、唇齿音尖锐等音质不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扬声器箱以解决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降低扬声器箱的高频谐振峰值和灵敏度的扬声器箱。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扬声器箱,包括上壳、与所述上壳配合形成收容空间的下壳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前腔与后腔,所述发声单体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所述振膜与所述上壳间隔设置形成前声腔,所述上壳形成有连通所述前声腔与外界的导声通道,所述导声通道与所述前声腔共同构成所述扬声器箱的前腔,所述上壳包括与所述振膜正对的顶壁及自所述顶壁向所述下壳方向延伸形成的支撑壁、自所述顶壁向所述下壳方向延伸形成并连接于所述支撑壁外侧的围壁及盖设于所述围壁的盖板,所述支撑壁、所述围壁、所述顶壁及所述盖板共同围成谐振腔,所述谐振腔和所述前腔连通,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谐振腔分隔成至少两个相互连通且沿所述振膜的振动方向层叠设置的子谐振腔。优选的,所述谐振腔和所述前声腔连通,所述支撑壁对应所述谐振腔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连通所述谐振腔和所述前声腔。优选的,所述谐振腔和所述导声通道设置于所述发声单体的相对两侧。优选的,所述子谐振腔包括通过所述缺口与所述前声腔连通的第一子谐振腔及第二子谐振腔,所述分隔板设有贯穿其上的连通孔,所述第二子谐振腔通过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子谐振腔。优选的,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贯穿所述顶壁并连通所述第一子谐振腔的收容孔,所述围壁和所述支撑壁共同围成两端开口的结构,所述盖板包括分别盖设于所述两端开口结构两端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收容于所述收容孔内且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顶壁平齐设置,所述第二盖板远离所述顶壁设置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支撑壁和所述围壁齐平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盖板、所述围壁、所述支撑壁及所述分隔板共同围成所述第一子谐振腔,所述分隔板、所述围壁、所述支撑壁及所述第二盖板共同围成所述第二子谐振腔。优选的,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贴设于所述分隔板的透气隔离件,所述透气隔离件覆盖所述连通孔。优选的,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吸音材料,所述吸音材料填充于所述第二子谐振腔内。优选的,所述顶壁、所述支撑壁、所述围壁及所述分隔板一体设置。优选的,所述上壳还包括自所述顶壁朝所述下壳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下壳固定的侧壁,所述侧壁对应所述导声通道的位置开设有导声孔,所述上壳还包括一端抵接所述发声单体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导声孔的隔板,所述导声通道形成在所述隔板与所述顶壁之间。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扬声器箱中,本技术提供的扬声器箱中,首先,通过设置与前腔连通的所述第一子谐振腔和第二子谐振腔,相当于在原前腔的基础上了一个额外的腔体,通过改变缺口的大小可以得到不同频响曲线的效果,有效降低所述扬声器箱的高频共振峰的Q值(品质因素值)和灵敏度,改善高频听感;其次,围成所述谐振腔的所述支撑壁、所述第二盖板均收容于所述扬声器箱的收容空间内,且所述第一盖板表面与所述顶壁的外侧表面平齐设置,这样的结构不占用所述扬声器箱的高度空间,可以满足扬声器箱轻薄化的设计需求;最后,通过调整所述透气隔离件的目数和在所述第二子谐振腔内填充吸音材料亦可以得到不同频响曲线的效果,有效降低所述扬声器箱的高频共振峰的Q值(品质因素值)和灵敏度,改善高频听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扬声器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扬声器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I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所示上壳的另一面的组配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扬声器箱沿V-V线的剖视图;图6为图1所示的扬声器箱沿VI-VI线的剖视图;图7为无谐振腔情况下扬声器箱的频响曲线图;图8为单谐振腔情况下扬声器箱的频响曲线图;图9为双谐振腔情况下扬声器箱的频响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扬声器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扬声器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I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所示上壳的另一面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扬声器箱100,所述扬声器箱100包括上壳1、下壳2、具有振膜31的发声单体3、盖板4、透气隔离件5、吸音材料6、谐振腔10、前声腔20、导声通道30、前腔40及后腔50。所述上壳1用于承载并保护所述发声单体3,所述下壳2盖设于所述上壳1并与所述上壳1配合形成收容空间,所述发声单体3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所述发声单体3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所述前腔40与所述后腔50。所述振膜31用于振动发声,所述上壳1与所述振膜31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前声腔20,所述导声通道30成型于所述上壳1,并连通所述前声腔20和外界,所述前声腔20与所述导声通道30共同构成所述前腔40,用于将声音传导至外界。所述上壳1、所述下壳2及所述振膜31配合形成所述后腔50。所述上壳1包括与所述振膜31正对的顶壁11及自所述顶壁11向所述下壳2方向延伸形成的用于固持所述发声单体3的支撑壁12、自所述顶壁11内侧表面向所述下壳2方向延伸形成的围壁13、自所述围壁13中部向所述支撑壁12延伸形成的分隔板14、盖设于所述围壁13及自所述顶壁11朝所述下壳2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下壳2固定的侧壁15。更优的,所述顶壁11、所述支撑壁12、所述围壁13及所述分隔板14一体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扬声器箱,包括上壳、与所述上壳配合形成收容空间的下壳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前腔与后腔,所述发声单体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所述振膜与所述上壳间隔设置形成前声腔,所述上壳形成有连通所述前声腔与外界的导声通道,所述导声通道与所述前声腔共同构成所述扬声器箱的前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包括与所述振膜正对的顶壁、自所述顶壁向所述下壳方向延伸形成的支撑壁、自所述顶壁向所述下壳方向延伸形成并连接于所述支撑壁外侧的围壁及盖设于所述围壁的盖板,所述支撑壁、所述围壁、所述顶壁及所述盖板共同围成谐振腔,所述谐振腔和所述前腔连通,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谐振腔分隔成至少两个相互间隔且沿所述振膜的振动方向层叠设置的子谐振腔,所述子谐振腔相互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29 CN PCT/CN2019/0940011.一种扬声器箱,包括上壳、与所述上壳配合形成收容空间的下壳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成前腔与后腔,所述发声单体包括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所述振膜与所述上壳间隔设置形成前声腔,所述上壳形成有连通所述前声腔与外界的导声通道,所述导声通道与所述前声腔共同构成所述扬声器箱的前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包括与所述振膜正对的顶壁、自所述顶壁向所述下壳方向延伸形成的支撑壁、自所述顶壁向所述下壳方向延伸形成并连接于所述支撑壁外侧的围壁及盖设于所述围壁的盖板,所述支撑壁、所述围壁、所述顶壁及所述盖板共同围成谐振腔,所述谐振腔和所述前腔连通,所述扬声器箱还包括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谐振腔分隔成至少两个相互间隔且沿所述振膜的振动方向层叠设置的子谐振腔,所述子谐振腔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壁对应所述谐振腔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连通所述谐振腔和所述前声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腔和所述导声通道设置于所述发声单体的相对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子谐振腔包括通过所述缺口与所述前声腔连通的第一子谐振腔及第二子谐振腔,所述分隔板设有贯穿其上的连通孔,所述第二子谐振腔通过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子谐振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军李健任莉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