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电极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该透明电极构件的静电电容式传感器技术

技术编号:2433045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9:25
能够使透明电极的图案的不可见性提高的透明电极构件(100)具备:基材(101),具有透光性;透明电极(110),配置在基材(101)的第一面,具有透光性;以及绝缘层,在从第一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配置在位于配置有透明电极(110)的区域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区域(IR),透明电极(110)具备:分散层,包含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基块和分散在基块内的导电性纳米线,在从第一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透明电极(110)具有由导电部构成的区域(CR)和由光学调整部构成的区域(AR),导电部与光学调整部相比导电性高,光学调整部与导电部相比分散层中的导电性纳米线的分散密度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明电极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该透明电极构件的静电电容式传感器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7年11月27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7/042430、国家申请号为201780074199.4、专利技术名称为“透明电极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该透明电极构件的静电电容式传感器”的PCT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透明电极构件。
技术介绍
静电电容式传感器为了在不使显示于画面的影像的视觉辨认性下降的情况下对操作体接触的部分的位置进行感测,具备具有透明电极的透明电极构件。一般来说,在透明电极构件中存在设置有透明电极的图案部和未设置透明电极的非图案部(图案开口部)的情况下,可在视觉上对图案部和非图案部进行区分。而且,若图案部的反射率与非图案部的反射率之间的差异变大,则在视觉上图案部和非图案部的差别变得明显。这样,存在作为显示影像的显示元件的外观的视觉辨认性下降这样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透明电极层叠体,其具备: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第二透明电极层,分别以预先决定的图案层叠在透明基板上;绝缘层,介于第一透明电极层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以及接触孔,将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电连结。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透明电极层叠体以透明电极层叠体为基准在透明基板的相反侧面进一步具备钝化层。在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导电性纳米纤维片,其具备:基体片;导电图案层,形成在所述基体片上,包含导电性纳米纤维,能够经由该导电性纳米纤维导通,具有不能通过目视进行识别的大小的多个微小针孔;以及绝缘图案层,形成在所述基体片上的未形成所述导电图案层的部分,包含所述导电性纳米纤维,并与所述导电图案层绝缘。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导电性纳米纤维片中的所述绝缘图案层具有不能通过目视进行识别的宽度的狭小槽,通过该狭小槽与所述导电图案层绝缘,并且形成为多个岛状。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6-51487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0-15740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透明电极层叠体具有根据位置而不同的多个层叠构造。例如,在第一透明电极层上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层,或者隔着绝缘层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层。因此,在透明基板上存在台阶。在透明基板上存在台阶的情况下,若钝化层被设置在台阶的部分,则基本得不到钝化层的效果。因此,钝化层需要设置在透明基板的面,且需要设置在与设置有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第二透明电极层的面相反侧的面。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对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图案部的不可见性的效果是有限的。此外,作为用于谋求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第二透明电极层的图案部的不可见化的方法之一,可考虑将非图案部的宽度、大小抑制得小。但是,在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相互相邻的第一透明电极层中,在制作第一图案以及第二图案或者确保第一图案与第二图案之间的绝缘性的方面存在极限。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透明电极的图案的不可见性提高的透明电极构件以及具备这样的透明电极构件的静电电容式传感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在一个方式中,本专利技术的透明电极构件是如下的透明电极构件,即,具备:基材,具有透光性;透明电极,配置在作为所述基材的一个面的第一面,具有透光性;以及绝缘层,在从所述第一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配置在绝缘区域,该绝缘区域位于配置有所述透明电极的区域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透明电极构件的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电极具备:分散层,包含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基块和分散在所述基块内的导电性纳米线,在从所述第一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透明电极具有由导电部构成的导电区域和具有光学调整部的光学调整区域,所述导电部与所述光学调整部相比,导电性高,所述光学调整部与所述导电部相比,所述分散层中的所述导电性纳米线的分散密度低。在这样的透明电极构件中,在透明电极具备的分散层中,通过导电性纳米线在基块内一边分散一边相互连结,从而与其它透明导电材料,特别是氧化物类的导电性材料相比,可实现达成高的导电性。另一方面,因为导电性纳米线自身不具有透光性,所以通过分散层中的导电性纳米线的分散密度高,从而透明电极的反射率有变高的倾向。即,在具备分散层的透明电极中,导电性纳米线的分散密度对导电性以及反射率的双方造成影响,因此提高导电性和使反射率下降处于权衡的关系。因此,通过将透明电极设为具有导电性相对高的导电区域和反射率相对低的光学调整区域的结构,从而在维持透明电极的导电性的同时降低反射率,可实现提高透明电极的不可见性。在上述的透明电极构件中,优选所述绝缘区域的反射率比所述导电区域的反射率低。在该情况下,通过具有光学调整部,从而与不具有光学调整部的情况相比,整体的反射率下降了的透明电极和绝缘区域中的反射率之差变低。因此,透明电极与绝缘区域的边界变得不易被视觉辨认,可实现提高透明电极的不可见性。进而,在所述绝缘层含有所述基块的情况下,光学调整部的反射率以外的光学特性(例如,折射率)与绝缘层的光学特性近似,因此,例如在存在透过透明电极构件100而被视觉辨认的图像的情况下,该图像的显示均匀性容易提高。因此,能够更稳定地使透明电极的不可见性提高。在上述的透明电极构件中,所述光学调整区域可以位于所述导电区域内。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光学调整区域不具有与绝缘区域直接相接的部分,因此能够通过导电区域在透明电极适当地形成导电通路,能够抑制作为透明电极的导电性下降。在上述的透明电极构件中,存在所述光学调整区域的面积比例(以下,也称为“调整率”。)优选为40%以下的情况。如前所述,与由氧化物类材料构成的透明电极的导电性相比,具备含有导电性纳米线的分散层的透明电极容易提高其导电性。因此,在光学调整部中,作为与使反射率下降的权衡,导电性有相对下降的倾向,但是即使将调整率提高至40%程度而使透明电极的不可见性提高,也能够确保作为透明电极要求的导电性。在上述的透明电极构件中,优选所述光学调整区域具有离散地位于所述导电区域内的多个部分区域。在透光性相对不同的光学调整区域和导电区域相互形成大的图案的情况下,根据该图案形状,图案的视觉辨认性有可能会变高。此外,因为光学调整部是导电性相对低的区域,所以在其汇集并位于透明电极内的情况下,会形成在透明电极内蜿蜒行进的导电通路,作为透明电极的导电性还有可能会下降。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将导电性相对低的光学调整区域离散地配置在导电区域内,从而可抑制在透明电极内形成容易被视觉辨认的图案,或者实质上使导电性下降。此外,如后所述,在透明电极隔着绝缘区域配置有多个的情况下,起因于位于多个透明电极之间的绝缘区域的反射率与透明电极的导电部的反射率不同,也有时绝缘区域的视觉辨认性会提高。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也能够通过在透明电极的导电区域内离散地配置有反射率相对低的光学调整区域,从而使处于至少一部分被绝缘区域包围的状态的透明电极的不可见性提高。在上述的透明电极构件中,存在优选所述多个部分区域相互分离30μm以上的情况。该分离距离即为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明电极构件,具备:/n基材,具有透光性;/n透明电极,配置在作为所述基材的一个面的第一面,具有透光性;以及/n绝缘层,在从所述第一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配置在绝缘区域,该绝缘区域位于配置有所述透明电极的区域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n所述透明电极构件的特征在于,/n所述透明电极具备:分散层,包含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基块和分散在所述基块内的导电性纳米线,/n在从所述第一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透明电极具有由导电部构成的导电区域和具有光学调整部的光学调整区域,/n所述光学调整部被形成为与所述导电部相比,所述分散层中的所述导电性纳米线的分散密度低,/n所述透明电极具有:/n多个第一透明电极,沿着第一方向排列配置;以及/n多个第二透明电极,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配置,/n形成有将相邻的所述多个第一透明电极之间电连接的第一透明布线,/n所述第一透明布线的宽度比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小,并且由所述分散层形成,/n所述多个第一透明电极以及所述第一透明布线与所述多个第二透明电极经由配置于其间的所述绝缘层相邻地配置,/n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具有所述光学调整区域,/n在所述第一透明布线和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位于所述透明布线的周围的区域具有未设置所述光学调整部的无调整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202 JP 2016-235395;20171122 JP 2017-2246221.一种透明电极构件,具备:
基材,具有透光性;
透明电极,配置在作为所述基材的一个面的第一面,具有透光性;以及
绝缘层,在从所述第一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配置在绝缘区域,该绝缘区域位于配置有所述透明电极的区域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透明电极构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电极具备:分散层,包含由绝缘材料构成的基块和分散在所述基块内的导电性纳米线,
在从所述第一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透明电极具有由导电部构成的导电区域和具有光学调整部的光学调整区域,
所述光学调整部被形成为与所述导电部相比,所述分散层中的所述导电性纳米线的分散密度低,
所述透明电极具有:
多个第一透明电极,沿着第一方向排列配置;以及
多个第二透明电极,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排列配置,
形成有将相邻的所述多个第一透明电极之间电连接的第一透明布线,
所述第一透明布线的宽度比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小,并且由所述分散层形成,
所述多个第一透明电极以及所述第一透明布线与所述多个第二透明电极经由配置于其间的所述绝缘层相邻地配置,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井知行驹井荣一平木勇太矢泽学田代圭太高桥英明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