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电机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30275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流电机驱动电路,包括单片机以及与单片机相连的电机驱动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驱动模块、第二驱动模块、第三驱动模块和第四驱动模块。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电阻R25、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容C34、电容C36、电容C39、电容C40和电容C4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采用BTN芯片驱动电机的电机驱动板并在驱动板添加电磁传感器模块,使用BTN芯片作为电机驱动板可以大大节省PCB空间,而且BTN具有电流检测、过温、过压、欠压、过流和短路保护等诊断功能,可通过上位机得到时时的电磁采集数据,方便对直流电机驱动的动态控制。

A DC motor drive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电机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直流电机驱动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BTN驱动芯片来控制直流电机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直流电机是依靠直流电驱动的电机,在小型电器上应用较为广泛。直流电机控制器用于控制直流电机的速度、启动于停止等动作,是所有以直流电机作为执行元件的设备核心。目前控制电机的运作的方法有许多利用多种芯片控制。一些直流电机控制器的组成相对所需的电子元器件较多,需要额外使用MOS驱动、MOS管等元器件,容易造成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的上升。而且对于一些运作信号并不能直观地观察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直流电机驱动电路,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直流电机驱动电路,包括单片机以及与单片机相连的电机驱动模块,所述电机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模块、第二驱动模块、第三驱动模块和第四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电阻R25、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容C34、电容C36、电容C39、电容C40和电容C42,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IN引脚与电阻R25的一端相连,电阻R25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32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INH引脚与电阻R27的一端相连,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31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IS引脚与电阻R28的一端以及电阻R30的一端相连,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容C40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SR引脚分别与电阻R33的一端以及电容C42的一端相连,电容C40的另一端、电阻R30的另一端、电阻R31的另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42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VS引脚分别与电容C34的一端、电容C36的一端以及电源Vbat相连,电容C36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39的一端均接地,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两个OUT引脚以及电容C34的另一端和电容C39的另一端均与焊盘相连;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电阻R24、电阻R26、电阻R29、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容C35、电容C37、电容C38、电容C41和电容C43,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IN引脚与电阻R24的一端相连,电阻R24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35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INH引脚与电阻R26的一端相连,电阻R26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36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IS引脚与电阻R29的一端以及电阻R37的一端相连,电阻R29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容C41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SR引脚分别与电阻R34的一端以及电容C43的一端相连,电容C41的另一端、电阻R37的另一端、电阻R36的另一端、电阻R35的另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43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VS引脚分别与电容C35的一端、电容C37的一端以及电源Vbat相连,电容C37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38的一端均接地,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两个OUT引脚以及电容C35的另一端和电容C38的另一端均与焊盘相连;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电阻R39、电阻R42、电阻R45、电阻R48、电阻R49、电阻R50、电阻R51、电容C44、电容C46、电容C49、电容C55和电容C57,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的IN引脚与电阻R39的一端相连,电阻R39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50的一端相连,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的INH引脚与电阻R42的一端相连,电阻R42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49的一端相连,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的IS引脚与电阻R45的一端以及电阻R48的一端相连,电阻R45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容C55的一端相连,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的SR引脚分别与电阻R51的一端以及电容C57的一端相连,电容C55的另一端、电阻R48的另一端、电阻R49的另一端、电阻R50的另一端、电阻R51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57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的VS引脚分别与电容C44的一端、电容C46的一端以及电源Vbat相连,电容C46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49的一端均接地,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的两个OUT引脚以及电容C44的另一端和电容C49的另一端均与焊盘相连;所述第四驱动模块包括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电阻R40、电阻R43、电阻R46、电阻R52、电阻R53、电阻R54、电阻R55、电容C45、电容C47、电容C48、电容C56和电容C54,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的IN引脚与电阻R40的一端相连,电阻R40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53的一端相连,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的INH引脚与电阻R43的一端相连,电阻R43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54的一端相连,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的IS引脚与电阻R46的一端以及电阻R55的一端相连,电阻R46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容C56的一端相连,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的SR引脚分别与电阻R52的一端以及电容C54的一端相连,电容C56的另一端、电阻R55的另一端、电阻R54的另一端、电阻R53的另一端、电阻R52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54的另一端均接地;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的VS引脚分别与电容C45的一端、电容C47的一端以及电源Vbat相连,电容C47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48的一端均接地,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的两个OUT引脚以及电容C45的另一端和电容C48的另一端均与焊盘相连。进一步的,还包括电源降压电路,所述电源降压电路包括电源稳压芯片U1,电源稳压芯片U1采用电池组电压5V供电给单片机。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稳压芯片U1的型号为AMS1084、AMS1085或AMS108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和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的型号均为BTN7971B。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采用BTN芯片驱动电机的电机驱动板并在驱动板添加电磁传感器模块,使用BTN芯片作为电机驱动板可以大大节省PCB空间,而且BTN具有电流检测、过温、过压、欠压、过流和短路保护等诊断功能,同时可加入蓝牙模块显示,通过上位机得到时时的电磁采集数据,方便对直流电机驱动的动态控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单片机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电源降压电路的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UART模块电路的电路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电机驱动模块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1~图4,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直流电机驱动电路,包括单片机以及与单片机相连的电机驱动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电机驱动电路,包括单片机以及与单片机相连的电机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模块、第二驱动模块、第三驱动模块和第四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电阻R25、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容C34、电容C36、电容C39、电容C40和电容C42,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IN引脚与电阻R25的一端相连,电阻R25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32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INH引脚与电阻R27的一端相连,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31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IS引脚与电阻R28的一端以及电阻R30的一端相连,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容C40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SR引脚分别与电阻R33的一端以及电容C42的一端相连,电容C40的另一端、电阻R30的另一端、电阻R31的另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42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VS引脚分别与电容C34的一端、电容C36的一端以及电源Vbat相连,电容C36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39的一端均接地,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两个OUT引脚以及电容C34的另一端和电容C39的另一端均与焊盘相连;/n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电阻R24、电阻R26、电阻R29、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容C35、电容C37、电容C38、电容C41和电容C43,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IN引脚与电阻R24的一端相连,电阻R24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35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INH引脚与电阻R26的一端相连,电阻R26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36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IS引脚与电阻R29的一端以及电阻R37的一端相连,电阻R29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容C41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SR引脚分别与电阻R34的一端以及电容C43的一端相连,电容C41的另一端、电阻R37的另一端、电阻R36的另一端、电阻R35的另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43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VS引脚分别与电容C35的一端、电容C37的一端以及电源Vbat相连,电容C37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38的一端均接地,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两个OUT引脚以及电容C35的另一端和电容C38的另一端均与焊盘相连;/n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电阻R39、电阻R42、电阻R45、电阻R48、电阻R49、电阻R50、电阻R51、电容C44、电容C46、电容C49、电容C55和电容C57,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的IN引脚与电阻R39的一端相连,电阻R39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50的一端相连,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的INH引脚与电阻R42的一端相连,电阻R42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49的一端相连,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的IS引脚与电阻R45的一端以及电阻R48的一端相连,电阻R45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容C55的一端相连,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的SR引脚分别与电阻R51的一端以及电容C57的一端相连,电容C55的另一端、电阻R48的另一端、电阻R49的另一端、电阻R50的另一端、电阻R51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57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的VS引脚分别与电容C44的一端、电容C46的一端以及电源Vbat相连,电容C46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49的一端均接地,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的两个OUT引脚以及电容C44的另一端和电容C49的另一端均与焊盘相连;/n所述第四驱动模块包括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电阻R40、电阻R43、电阻R46、电阻R52、电阻R53、电阻R54、电阻R55、电容C45、电容C47、电容C48、电容C56和电容C54,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的IN引脚与电阻R40的一端相连,电阻R40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53的一端相连,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的INH引脚与电阻R43的一端相连,电阻R43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54的一端相连,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的IS引脚与电阻R46的一端以及电阻R55的一端相连,电阻R46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容C56的一端相连,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的SR引脚分别与电阻R52的一端以及电容C54的一端相连,电容C56的另一端、电阻R55的另一端、电阻R54的另一端、电阻R53的另一端、电阻R52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54的另一端均接地;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的VS引脚分别与电容C45的一端、电容C47的一端以及电源Vbat相连,电容C47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48的一端均接地,第四电机驱动芯片U7的两个O...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电机驱动电路,包括单片机以及与单片机相连的电机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模块、第二驱动模块、第三驱动模块和第四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电阻R25、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电容C34、电容C36、电容C39、电容C40和电容C42,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IN引脚与电阻R25的一端相连,电阻R25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32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INH引脚与电阻R27的一端相连,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31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IS引脚与电阻R28的一端以及电阻R30的一端相连,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容C40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SR引脚分别与电阻R33的一端以及电容C42的一端相连,电容C40的另一端、电阻R30的另一端、电阻R31的另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42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VS引脚分别与电容C34的一端、电容C36的一端以及电源Vbat相连,电容C36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39的一端均接地,第一电机驱动芯片U4的两个OUT引脚以及电容C34的另一端和电容C39的另一端均与焊盘相连;
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电阻R24、电阻R26、电阻R29、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容C35、电容C37、电容C38、电容C41和电容C43,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IN引脚与电阻R24的一端相连,电阻R24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35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INH引脚与电阻R26的一端相连,电阻R26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阻R36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IS引脚与电阻R29的一端以及电阻R37的一端相连,电阻R29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以及电容C41的一端相连,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SR引脚分别与电阻R34的一端以及电容C43的一端相连,电容C41的另一端、电阻R37的另一端、电阻R36的另一端、电阻R35的另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43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VS引脚分别与电容C35的一端、电容C37的一端以及电源Vbat相连,电容C37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38的一端均接地,第二电机驱动芯片U5的两个OUT引脚以及电容C35的另一端和电容C38的另一端均与焊盘相连;
所述第三驱动模块包括第三电机驱动芯片U6、电阻R39、电阻R42、电阻R45、电阻R48、电阻R49、电阻R50、电阻R51、电容C44、电容C46、电容C49、电容C55和电容C5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梓唯严屹宏马跃曾庆毅朱红肖潇唐明斌马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机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