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监控摄像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3005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监控摄像机,包括:前盖、补光灯组件、第一二次透镜、第二二次透镜、补光灯、补光灯安装板、白光补光灯和第一红外补光灯;第一二次透镜或第二二次透镜的反射面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由多条曲线组合生成的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形状,第一二次透镜或第二二次透镜的底面中心设置有补光灯放置孔;前盖的镜头安装孔周围设置有底部为通孔的第一透镜安装腔和第二透镜安装腔;第一二次透镜安装于第一透镜安装腔内;第二二次透镜安装于第二透镜安装腔内;白光补光灯和第一红外补光灯均安装于补光灯安装板上;采用该二次透镜,可以减少补光灯光强在监控摄像机视场边缘处分布不均匀对成像效果的影响,提升监控摄像机采集的图像画质。

A kind of surveillance camer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监控摄像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视频监控
,特别是涉及一种监控摄像机。
技术介绍
通过监控摄像机,人们可以采集到目标物体或目标任务的图像,但是,图像的质量往往受环境光照的影响,在环境光照不足时,难以采集到画质清晰的图像,为了在环境光照不足时,也能够采集到画质清晰的图像,可以通过辅助照明设备(例如,补光灯)增加环境光亮度。补光灯主要用于在环境光亮度不足时,对环境光进行补光,使得监控摄像机采集的图像画质清晰。在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将补光灯放置在旋转对称的补光透镜的光源放置孔中,使得该旋转对称的补光透镜对补光灯发出的光进行二次分布,从而实现对环境光进行补光,在对环境光进行补光后,当监控摄像机的视场中的所有被拍摄对象与监控摄像机的距离相同时,被拍摄对象可以获得相同的补光效果,监控摄像机可以采集到图像画质均匀、清晰。但是,当监控摄像机的垂直视场的下边缘的被拍摄对象与监控摄像机的距离较近,水平视场的左边缘和右边缘的被拍摄对象与监控摄像机的距离较远时,水平视场的左边缘和右边缘的被拍摄对象无法获得较好的补光效果,为了使得水平视场的左边缘和右边缘的被拍摄对象能够获得较好的补光效果,监控摄像机可能会增大补光灯功率,或者切换其他大功率的补光灯进行补光。然而,无论是通过增大补光灯功率的方式,还是切换为其他大功率的补光灯的方式,在水平视场的左边缘和右边缘的被拍摄对象获得较好的补光效果时,会使得监控摄像机垂直视场的下边缘的被拍摄对象的光强过大,从而造成监控摄像机采集图像时的成像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r>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监控摄像机,减少监控摄像机视场的边缘处光强分布不均匀对采集图像时的成像效果的影响,提升监控摄像机采集的图像画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监控摄像机,包括:前盖、补光灯组件、以及第一二次透镜和第二二次透镜,补光灯组件包括补光灯和补光灯安装板;补光灯包括白光补光灯和第一红外补光灯;第一二次透镜或第二二次透镜的反射面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由多条曲线组合生成的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形状,第一二次透镜或第二二次透镜的底面中心设置有补光灯放置孔,预设的光斑形状与监控摄像机的视场的形状相对应;前盖的镜头安装孔周围设置有底部为通孔的第一透镜安装腔和第二透镜安装腔;第一二次透镜安装于第一透镜安装腔内;第二二次透镜安装于第二透镜安装腔内;白光补光灯和第一红外补光灯均安装于补光灯安装板上;补光灯安装板固定于第一透镜安装腔和第二透镜安装腔底部,且在第一透镜安装腔和第二透镜安装腔外,使白光补光灯朝向前盖,通过第一透镜安装腔底部的通孔放置于第一二次透镜的补光灯放置孔中,使第一红外补光灯朝向前盖,通过第二透镜安装腔底部的通孔放置于第二二次透镜的补光灯放置孔中。可选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监控摄像机,还包括:全内反射准直透镜,全内反射准直透镜底部设置有补光灯放置孔;补光灯还包括第二红外补光灯;前盖的镜头安装孔周围还设置有底部为通孔的第三透镜安装腔;全内反射准直透镜安装于第三透镜安装腔内;第二红外补光灯安装于补光灯安装板上;第二红外补光灯通过第三透镜安装腔底部的通孔放置于全内反射准直透镜的补光灯放置孔中。可选的,第一二次透镜或第二二次透镜包括:出光面、反射面、分光面、入射面以及底面,底面中心设置有补光灯放置孔,补光灯放置孔的侧面为分光面,补光灯放置孔的底面为入射面,反射面分别与出光面和底面相连,分光面分别与入射面和底面相连。可选的,第一透镜安装腔、第二透镜安装腔和第三透镜安装腔均匀设置在前盖的镜头安装孔周围。可选的,第一透镜安装腔、第二透镜安装腔和第三透镜安装腔各至少为2个;在前盖的镜头安装孔的每侧,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均匀设置第一透镜安装腔、第二透镜安装腔和第三透镜安装腔各至少1个。可选的,第一二次透镜或第二二次透镜在水平方向上的出光角,大于由安装在镜头安装孔上的镜头和安装在镜头后端的图像传感器形成的水平视场角;第一二次透镜或第二二次透镜在垂直方向上的出光角,大于由安装在镜头安装孔上的镜头和安装在镜头后端的图像传感器形成的垂直视场角。可选的,第一二次透镜或第二二次透镜上具有第一预设厚度的安装台,安装台的上平面与出光面重合,安装台的下平面与反射面相交,安装台的侧面与安装台的下平面和安装台的上平面相连;第一透镜安装腔或第二透镜安装腔内的出口位置设置有与安装台形状配合的阶梯面;第一二次透镜通过第一二次透镜的安装台的下平面与第一透镜安装腔的阶梯面配合接触安装于第一透镜安装腔中;第二二次透镜通过第二二次透镜的安装台的下平面与第二透镜安装腔的阶梯面配合接触安装于第二透镜安装腔中。可选的,第一二次透镜或第二二次透镜上还具有第二预设厚度的防呆部件,防呆部件贴合设置在安装台侧面,且在第一二次透镜或第二二次透镜的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上;防呆部件的上平面与安装台的上平面重合,防呆部件的下平面与安装台的侧面相交,防呆部件的3个侧面均为矩形。第一透镜安装腔或第二透镜安装腔的腔口位置设置有与第一防呆部件形状配合的防呆开口;防呆开口与防呆部件为间隙配合。可选的,第一透镜安装腔的横截面的形状,与第一二次透镜的反射面的横截面的形状相配合,第二透镜安装腔的横截面的形状,与第二二次透镜的反射面的横截面的形状相配合;第一透镜安装腔的横截面的长轴与短轴之比,与第一二次透镜的反射面的横截面的长轴与短轴之比相同;第二透镜安装腔的横截面的长轴与短轴之比,与第二二次透镜的反射面的横截面的长轴与短轴之比相同。可选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监控摄像机,还包括:处理器、信号放大器和感光元器件;处理器与第一红外补光灯、第二红外补光灯和白光补光灯电连接,信号放大器与处理器和监控摄像机的图像传感器电连接;感光元器件与处理器电连接,用于感测环境亮度,并将感测到的环境亮度发送至处理器。白光补光灯与第一二次透镜形成的出光角大于第一红外补光灯与第二二次透镜形成的出光角;第一红外补光灯与第二二次透镜形成的出光角,大于第二红外补光灯与全内反射准直透镜形成的出光角;处理器,用于获取当前采集参数;其中,当前采集参数包括:当前的环境亮度、当前的镜头倍率和信号放大器放大图像传感器发送的图像信号时的当前的增益信息;处理器,还用于确定当前的镜头倍率与预设的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根据当前的镜头倍率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当前的环境亮度和当前的增益信息,控制第一红外补光灯、第二红外补光灯和白光补光灯的开关状态;其中,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可选的,处理器,具体用于在当前的镜头倍率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控制第一红外补光灯和第二红外补光灯的开关状态为关闭,并根据当前的环境亮度和当前的增益信息,控制白光补光灯的开关状态;在当前的镜头倍率大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时,控制白光补光灯的开关状态为关闭,并根据当前的环境亮度和当前的增益信息,控制第一红外补光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监控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摄像机包括:前盖、补光灯组件、以及第一二次透镜和第二二次透镜,所述补光灯组件包括补光灯和补光灯安装板;所述补光灯包括白光补光灯和第一红外补光灯;/n所述第一二次透镜或所述第二二次透镜的反射面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由多条曲线组合生成的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形状,所述第一二次透镜或所述第二二次透镜的底面中心设置有补光灯放置孔,所述预设的光斑形状与所述监控摄像机的视场的形状相对应;/n所述前盖的镜头安装孔周围设置有底部为通孔的第一透镜安装腔和第二透镜安装腔;所述第一二次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内;所述第二二次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内;/n所述白光补光灯和第一红外补光灯均安装于所述补光灯安装板上;/n所述补光灯安装板固定于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和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底部,且在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和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外,使所述白光补光灯朝向所述前盖,通过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底部的通孔放置于所述第一二次透镜的补光灯放置孔中,使所述第一红外补光灯朝向所述前盖,通过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底部的通孔放置于所述第二二次透镜的补光灯放置孔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监控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摄像机包括:前盖、补光灯组件、以及第一二次透镜和第二二次透镜,所述补光灯组件包括补光灯和补光灯安装板;所述补光灯包括白光补光灯和第一红外补光灯;
所述第一二次透镜或所述第二二次透镜的反射面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由多条曲线组合生成的与预设的光斑形状相配合的形状,所述第一二次透镜或所述第二二次透镜的底面中心设置有补光灯放置孔,所述预设的光斑形状与所述监控摄像机的视场的形状相对应;
所述前盖的镜头安装孔周围设置有底部为通孔的第一透镜安装腔和第二透镜安装腔;所述第一二次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内;所述第二二次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内;
所述白光补光灯和第一红外补光灯均安装于所述补光灯安装板上;
所述补光灯安装板固定于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和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底部,且在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和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外,使所述白光补光灯朝向所述前盖,通过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底部的通孔放置于所述第一二次透镜的补光灯放置孔中,使所述第一红外补光灯朝向所述前盖,通过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底部的通孔放置于所述第二二次透镜的补光灯放置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摄像机还包括:全内反射准直透镜,所述全内反射准直透镜底部设置有补光灯放置孔;
所述补光灯还包括第二红外补光灯;所述前盖的镜头安装孔周围还设置有底部为通孔的第三透镜安装腔;
所述全内反射准直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三透镜安装腔内;
所述第二红外补光灯安装于所述补光灯安装板上;
所述第二红外补光灯通过所述第三透镜安装腔底部的通孔放置于所述全内反射准直透镜的补光灯放置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监控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次透镜或所述第二二次透镜包括:出光面、反射面、分光面、入射面以及底面,所述底面中心设置有补光灯放置孔,所述补光灯放置孔的侧面为所述分光面,所述补光灯放置孔的底面为所述入射面,所述反射面分别与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底面相连,所述分光面分别与所述入射面和所述底面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监控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和所述第三透镜安装腔均匀设置在所述前盖的镜头安装孔周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监控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和所述第三透镜安装腔各至少为2个;
在所述前盖的镜头安装孔的每侧,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均匀设置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和所述第三透镜安装腔各至少1个。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监控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次透镜或所述第二二次透镜在水平方向上的出光角,大于由安装在所述镜头安装孔上的镜头和安装在所述镜头后端的图像传感器形成的水平视场角;
所述第一二次透镜或所述第二二次透镜在垂直方向上的出光角,大于由安装在所述镜头安装孔上的镜头和安装在所述镜头后端的图像传感器形成的垂直视场角。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监控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次透镜或所述第二二次透镜上具有第一预设厚度的安装台,所述安装台的上平面与所述出光面重合,所述安装台的下平面与所述反射面相交,所述安装台的侧面与所述安装台的下平面和所述安装台的上平面相连;
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或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内的出口位置设置有与所述安装台形状配合的阶梯面;
所述第一二次透镜通过所述第一二次透镜的安装台的下平面与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的阶梯面配合接触安装于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中;
所述第二二次透镜通过所述第二二次透镜的安装台的下平面与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的阶梯面配合接触安装于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监控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次透镜或所述第二二次透镜上还具有第二预设厚度的防呆部件,所述防呆部件贴合设置在所述安装台侧面,且在所述第一二次透镜或所述第二二次透镜的横截面的短轴方向上;
所述防呆部件的上平面与所述安装台的上平面重合,所述防呆部件的下平面与所述安装台的侧面相交,所述防呆部件的3个侧面均为矩形;
所述第一透镜安装腔或所述第二透镜安装腔的腔口位置设置有与所述防呆部件形状配合的防呆开口;所述防呆开口与所述防呆部件为间隙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