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半环形谐振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9450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理疗设备领域,尤其为一种微型半环形谐振腔,包括外筒、中筒和内筒,所述外筒、中筒和内筒均为半圆形,且中筒安装于外筒和内筒之间,所述外筒和中筒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一支撑杆固定隔离,所述中筒和内筒之间通过第二支撑杆固定隔离,所述中筒的顶端和外筒的顶端均与半圆环状结构的第一固定板的底面焊接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外筒、中筒和内筒形成的开口电容,通过同轴线送入射频能量,高频能量通过开口电容产生的电场进行输出,从而减小设备的能耗,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并且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型半环形谐振腔
本技术涉及理疗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微型半环形谐振腔。
技术介绍
整个人体是一个生物电场系统,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利用适当的电磁波作用于人体,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健身的目的,对人体时有益的。其中应用电磁波波长为10m~1m,频率为30MHz~300MHz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超短波的频率很高,不宜采用电感法治疗,多采用电容电极法治疗。电容电极超短波疗法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路产生高频电磁波(如:射频频率为40.68MHz),经滤波、放大、耦合检波后再经电容电极辐射输出能量作用于人体。现有的电容电极超短波疗法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装置在产生高频电磁波时,电容电极辐射出的能量作用在人体后损耗较大,且能量的利用效率不高,致使整个设备功耗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型半环形谐振腔,解决了电容电极辐射出的能量作用在人体后损耗较大,且能量的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型半环形谐振腔,包括外筒、中筒和内筒,所述外筒、中筒和内筒均为半圆形,且中筒安装于外筒和内筒之间,所述外筒和中筒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一支撑杆固定隔离,所述中筒和内筒之间通过第二支撑杆固定隔离,所述中筒的顶端和外筒的顶端均与半圆环状结构的第一固定板的底面焊接固定,所述内筒的底端和外筒的底端均与环形结构的第二固定板的顶面焊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r>所述外筒的一侧布置有同轴线,所述同轴线包括为同轴线外导体和同轴线内导体,且同轴线内导体位于同轴线外导体的内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同轴线外导体的输入端与外筒电连接,所述同轴线内导体的输入端穿过外筒且与中筒电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外筒的内壁中部连接,且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中筒的外壁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支撑杆与中筒的外壁垂直且等间距分布,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中筒且靠近下端处连接固定,且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内筒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与内筒的外壁垂直且等间距分布,所述第二支撑杆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筒和内筒与第二固定板的顶面连接处均焊接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厚度与外筒的厚度相同。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筒的高度大于中筒的高度,所述中筒的高度大于内筒的高度。(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型半环形谐振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外筒、中筒和内筒构成半环形谐振腔,通过同轴线送入射频能量,同时外筒、中筒和内筒形成的开口电容,高频能量通过开口电容产生的电场进行输出,从而减小设备的能耗,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并且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工艺成熟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仰视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中电场的分布图;图4为本实用的等效电路图;图5为本技术中并联单节支阻抗匹配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筒;2、中筒;3、内筒;4、第一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6、第一固定板;7、第二固定板;8、同轴线;801、同轴线外导体;802、同轴线内导体;9、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微型半环形谐振腔,包括外筒1、中筒2和内筒3,外筒1、中筒2和内筒3均为半圆形,且中筒2安装于外筒1和内筒3之间,外筒1和中筒2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一支撑杆4固定隔离,中筒2和内筒3之间通过第二支撑杆5固定隔离,中筒2的顶端和外筒1的顶端均与半圆环状结构的第一固定板6的底面焊接固定,内筒3的底端和外筒1的底端均与环形结构的第二固定板7的顶面焊接。本实施方案中,将三个半径不同、长短不一的半圆形金属导电材质的外筒1、中筒2和内筒3依次套设构成半环形谐振腔,其中,内筒3比中筒2、外筒1略短,且外筒1和中筒2、中筒2与内筒3之间分别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的第一支撑杆4和第二支撑杆5固定隔离,形成微型半环形谐振腔电容电极。具体的,外筒1的一侧布置有同轴线8,同轴线8包括为同轴线外导体801和同轴线内导体802,且同轴线内导体802位于同轴线外导体801的内部。本实施例中,外筒1的适当位置连接同轴线8,用于将高频功率接入。具体的,同轴线外导体801的输入端与外筒1电连接,同轴线内导体802的输入端穿过外筒1且与中筒2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同轴线外导体801与外筒1连接,同轴线内导体802与中筒2连接,当同轴线8与射频源连接后,中筒2和内筒3之间产生电位差,从而产生电场。具体的,第一支撑杆4的一端与外筒1的内壁中部连接,且第一支撑杆4的另一端与中筒2的外壁连接固定,第一支撑杆4与中筒2的外壁垂直且等间距分布,第一支撑杆4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本实施例中,由于外筒1和中筒2,中筒2和内筒3之间均不能贴合且要保持恒定间距,因此将第一支撑杆4均匀布置在外筒1和中筒2之间,并且第一支撑杆4采用耐高压绝缘材质,避免破坏电荷的存储。具体的,第二支撑杆5的一端与中筒2且靠近下端处连接固定,且第二支撑杆5的另一端与内筒3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5与内筒3的外壁垂直且等间距分布,第二支撑杆5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本实施例中,由于中筒2和内筒3之间不能贴合且要保持恒定间距,因此将第二支撑杆5均匀布置在中筒2和内筒3之间,并且第二支撑杆5采用耐高压绝缘材质,避免破坏电荷的存储。具体的,外筒1和内筒3与第二固定板7的顶面连接处均焊接有加强筋9,加强筋9的厚度与外筒1的厚度相同。本实施例中,由于外筒1与内筒3连接固定,而内筒3直接与人体贴合,受到人体的作用力后,力传递到外筒1上,容易使得外筒1和内筒3与第二固定板7之间出现连接松动的问题。具体的,外筒1的高度大于中筒2的高度,中筒2的高度大于内筒3的高度。本实施例中,由于中筒2的底端与外筒1不连通,中筒2的顶端与外筒1连通,因此中筒2和内筒3之间存在交错部分。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微型环形谐振腔电容电极主要由同轴线8和外筒1、中筒2和内筒3构成的开口电容构成,当同轴线8接通射频能量后,同轴线外导体801与外筒1通电,同轴线内导体802与中筒2通电,使得电荷存入对应的微型半环形谐振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型半环形谐振腔,包括外筒(1)、中筒(2)和内筒(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中筒(2)和内筒(3)均为半圆形,且中筒(2)安装于外筒(1)和内筒(3)之间,所述外筒(1)和中筒(2)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一支撑杆(4)固定隔离,所述中筒(2)和内筒(3)之间通过第二支撑杆(5)固定隔离,所述中筒(2)的顶端和外筒(1)的顶端均与半圆环状结构的第一固定板(6)的底面焊接固定,所述内筒(3)的底端和外筒(1)的底端均与环形结构的第二固定板(7)的顶面焊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半环形谐振腔,包括外筒(1)、中筒(2)和内筒(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中筒(2)和内筒(3)均为半圆形,且中筒(2)安装于外筒(1)和内筒(3)之间,所述外筒(1)和中筒(2)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一支撑杆(4)固定隔离,所述中筒(2)和内筒(3)之间通过第二支撑杆(5)固定隔离,所述中筒(2)的顶端和外筒(1)的顶端均与半圆环状结构的第一固定板(6)的底面焊接固定,所述内筒(3)的底端和外筒(1)的底端均与环形结构的第二固定板(7)的顶面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型半环形谐振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的一侧布置有同轴线(8),所述同轴线(8)包括为同轴线外导体(801)和同轴线内导体(802),且同轴线内导体(802)位于同轴线外导体(801)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型半环形谐振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线外导体(801)的输入端与外筒(1)电连接,所述同轴线内导体(802)的输入端穿过外筒(1)且与中筒(2)电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志强陈后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从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