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结构及电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783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8: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底部结构及电暖器,底部结构包括底座、第一引导件和限位部,底座具有通孔,通孔用于供电源线穿入;第一引导件设置在底座上,第一引导件具有第一出线槽,第一出线槽用于容纳电源线,以对电源线进行限位;限位部设置在底座上,连接通孔和第一出线槽的直线为预设线,限位部位于预设线一侧,电源线的位于通孔和第一出线槽之间的部分可绕在限位部上,以通过限位部对电源线进行限位。采用该方案,电源线从通孔穿出后不会直接通过第一出线槽穿出,而是绕到限位部上再进入第一出线槽,这样限位部可使电源线发生弯曲并对电源线进行限位,从而提高了电源线固定的稳定性。而且,采用该方案固定电源线减少了零件数量,便于制造和装配。

Substructure and electric he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底部结构及电暖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暖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底部结构及电暖器。
技术介绍
电暖器可广泛用于住宅、办公室、简易活动房等各类民居与公共建筑,以实现移动供暖。电暖器内部设置用于电流传递的多种电源线,由于电暖器内部结构的特点,电源线在布置时需要面对电源线在同一部件不同端面穿插的情况,穿插后的电源线需要对电源线的穿插位置处进行固定,以避免电源线在手拉力情况下的伸缩现象。现有技术中对电源线进行固定时,电源线穿插后由压线夹进行固定,压线夹由两颗螺钉进行固定,两颗螺钉的紧固方式安装效率低,且在对固定后的电源线进行拉力测试时,由于压线夹在电源线的长度方向上不能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经常会出现拉力测试不过关的问题,影响电源线的固定效果。因此,如何提高电暖器中对电源线固定的稳定性,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底部结构及电暖器,以提高电暖器中对电源线进行固定的稳定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底部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供电源线穿入;第一引导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引导件具有第一出线槽,所述第一出线槽用于容纳所述电源线,以对所述电源线进行限位;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连接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一出线槽的直线为预设线,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预设线一侧,所述电源线的位于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一出线槽之间的部分可绕在所述限位部上,以通过所述限位部对所述电源线进行限位。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柱,凸出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限位柱用于绕设所述电源线;第二限位柱,凸出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限位柱和所述第一限位柱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柱用于绕设所述电源线。进一步地,所述底部结构还包括:第一筋条,凸出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筋条和所述第一限位柱之间具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用于容纳所述电源线,以对所述电源线进行限位。进一步地,所述底部结构还包括:第二筋条,凸出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筋条和所述第一筋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筋条和所述第二限位柱之间具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用于容纳所述电源线,以对所述电源线进行限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筋条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筋条围绕所述通孔设置,所述第二筋条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二筋条围绕所述第一筋条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底部结构还包括:第二引导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引导件位于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一引导件之间,所述第二引导件具有第二出线槽,所述预设线通过所述第二出线槽,所述第二出线槽用于容纳所述电源线,以对所述电源线进行限位。进一步地,所述底部结构还包括:底盖,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底盖罩住所述通孔、所述第一引导件和所述限位部。进一步地,所述底盖包括盖板和设置在所述盖板上的第三引导件,所述第三引导件具有第三出线槽,所述第三出线槽与所述第一出线槽扣合设置,以对所述电源线进行限位。进一步地,所述底部结构还包括:多个连接柱,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多个所述连接柱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柱与所述电源线限位配合;多个连接块,间隔设置在所述底盖上,多个所述连接块通过紧固件与多个所述连接柱一一对应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底部结构还包括: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多个所述加强筋围绕所述通孔呈放射状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暖器,所述电暖器包括上述的底部结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底部结构,底部结构作为电暖器的底部,底部结构包括底座、第一引导件和限位部,其中,底座具有通孔,通孔用于供电源线穿入;第一引导件,设置在底座上,第一引导件具有第一出线槽,第一出线槽用于容纳电源线,以对电源线进行限位;限位部,设置在底座上,连接通孔和第一出线槽的直线为预设线,限位部位于预设线一侧,电源线的位于通孔和第一出线槽之间的部分可绕在限位部上,以通过限位部对电源线进行限位。采用上述方案,电源线从通孔穿出后不会直接通过第一出线槽穿出,而是绕到限位部上再进入第一出线槽,这样限位部可使电源线发生弯曲并对电源线进行限位,从而提高了电源线固定的稳定性,提高抗拉能力。而且,采用该方案固定电源线无需使用压线夹,从而减少了零件数量,便于制造和装配,降低成本。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底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底部结构去掉底盖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中的底盖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底座;21、第一引导件;22、第二引导件;30、限位部;31、第一限位柱;32、第二限位柱;41、第一筋条;42、第二筋条;43、第三筋条;50、底盖;51、盖板;52、第三引导件;61、连接柱;62、连接块;63、加强筋;70、电源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附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底部结构,包括:底座10,底座10具有通孔,通孔用于供电源线穿入;第一引导件21,设置在底座10上,第一引导件21具有第一出线槽,第一出线槽用于容纳电源线,以对电源线进行限位;限位部30,设置在底座10上,连接通孔和第一出线槽的直线为预设线,限位部30位于预设线一侧,电源线的位于通孔和第一出线槽之间的部分可绕在限位部30上,以通过限位部30对电源线70进行限位。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底部结构,底部结构作为电暖器的底部,底部结构包括底座10、第一引导件21和限位部30,其中,底座10具有通孔,通孔用于供电源线穿入;第一引导件21,设置在底座10上,第一引导件21具有第一出线槽,第一出线槽用于容纳电源线,以对电源线进行限位;限位部30,设置在底座10上,连接通孔和第一出线槽的直线为预设线,限位部30位于预设线一侧,电源线的位于通孔和第一出线槽之间的部分可绕在限位部30上,以通过限位部30对电源线进行限位。采用上述方案,电源线从通孔穿出后不会直接通过第一出线槽穿出,而是绕到限位部30上再进入第一出线槽,这样限位部30可使电源线发生弯曲并对电源线进行限位,从而提高了电源线固定的稳定性,提高抗拉能力。而且,采用该方案固定电源线无需使用压线夹,从而减少了零件数量,便于制造和装配,降低成本。具体地,限位部30包括:第一限位柱31,凸出设置在底座10上,第一限位柱31用于绕设电源线;第二限位柱32,凸出设置在底座10上,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座(10),所述底座(10)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供电源线穿入;/n第一引导件(21),设置在所述底座(10)上,所述第一引导件(21)具有第一出线槽,所述第一出线槽用于容纳所述电源线,以对所述电源线进行限位;/n限位部(30),设置在所述底座(10)上,连接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一出线槽的直线为预设线,所述限位部(30)位于所述预设线一侧,所述电源线的位于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一出线槽之间的部分可绕在所述限位部(30)上,以通过所述限位部(30)对所述电源线进行限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0),所述底座(10)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供电源线穿入;
第一引导件(21),设置在所述底座(10)上,所述第一引导件(21)具有第一出线槽,所述第一出线槽用于容纳所述电源线,以对所述电源线进行限位;
限位部(30),设置在所述底座(10)上,连接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一出线槽的直线为预设线,所述限位部(30)位于所述预设线一侧,所述电源线的位于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一出线槽之间的部分可绕在所述限位部(30)上,以通过所述限位部(30)对所述电源线进行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30)包括:
第一限位柱(31),凸出设置在所述底座(10)上,所述第一限位柱(31)用于绕设所述电源线;
第二限位柱(32),凸出设置在所述底座(10)上,所述第二限位柱(32)和所述第一限位柱(31)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柱(32)用于绕设所述电源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结构还包括:
第一筋条(41),凸出设置在所述底座(10)上,所述第一筋条(41)和所述第一限位柱(31)之间具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用于容纳所述电源线,以对所述电源线进行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结构还包括:
第二筋条(42),凸出设置在所述底座(10)上,所述第二筋条(42)和所述第一筋条(41)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筋条(42)和所述第二限位柱(32)之间具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用于容纳所述电源线,以对所述电源线进行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条(41)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筋条(41)围绕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秋杉彭金华周宇李朝卿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