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PU散热导风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7410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CPU散热导风罩,包括罩体、上下风道隔板、左右风道隔板;所述罩体包括上罩板和两个侧罩板,两个侧罩板相对设置在上罩板两侧;所述上下风道隔板包括上隔板和斜隔板;上隔板设置在两个侧罩板之间,两端分别与相应的侧罩板连接;斜隔板上端与上隔板连接,下端伸出罩体外,且斜隔板相对于上隔板向下倾斜;所述左右风道隔板包括左隔板和右隔板;左隔板后侧与左边侧罩板、斜隔板左侧端连接,上侧不低于上罩板;右隔板后侧与右边侧罩板、斜隔板右侧端连接,上侧不低于上罩板;上下风道隔板和左右风道隔板将风流分隔为上风道、左下风道和右下风道。本导风罩改善后置CPU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均衡前后CPU温度,整体散热效果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CPU散热导风罩
本技术涉及服务器散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CPU散热导风罩。
技术介绍
在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产生对存储服务器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也对存储服务器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尽可能的增加单台服务器所能支持的硬盘数量,压缩控制节点的空间,因此,控制节点的两个CPU多采用纵向分布,内存插槽分置两侧,呈一字排列。服务器运行过程中,冷风流从节点前部进入,依次流经前置CPU散热器及内存和后置CPU散热器及内存,这样就使得后置CPU散热器的入口风流比前置CPU散热器的入口风流温度高,因而会影响后置CPU的散热和两个CPU的温度均衡性,不利于控制节点的工作。传统解决办法只是通过提高系统风量来解决后置CPU散热较差的问题,但未解决两个CPU的温度失衡,而且还造成整机功耗和噪音增大、运行成本提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CPU散热导风罩,有利于纵向排列两个CPU的存储服务器控制节点CPU散热的导风罩,将流经前置CPU散热器和DIMM区域的风流重新组织后导向后置CPU散热器,解决后置CPU散热问题及控制节点CPU区域散热不均问题,以实现整机功耗和散热优化。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CPU散热导风罩,包括罩体、上下风道隔板、左右风道隔板;所述罩体包括上罩板和两个侧罩板,两个侧罩板相对设置在上罩板两侧;所述上下风道隔板包括上隔板和斜隔板;上隔板设置在两个侧罩板之间,两端分别与相应的侧罩板连接;斜隔板上端与上隔板连接,下端伸出罩体外,且斜隔板相对于上隔板向下倾斜;所述左右风道隔板包括左隔板和右隔板;左隔板后侧与左边侧罩板、斜隔板左侧端连接,上侧不低于上罩板;右隔板后侧与右边侧罩板、斜隔板右侧端连接,上侧不低于上罩板;上下风道隔板和左右风道隔板将风流分隔为上风道、左下风道和右下风道。进一步地,上下风道隔板下侧还设置有与其连接的导流隔板,所述导流隔板包括三个导向板,两两夹角为120度;至少有一个导向板与斜隔板连接,且该导向板的前端与斜隔板的下端连接。进一步地,其中一个导向板与侧罩板平行。进一步地,上隔板与上罩板平行。进一步地,两个侧罩板还分别连接一聚风隔板。进一步地,聚风隔板包括向前倾斜的斜聚风板和与侧罩板平行的前聚风板,斜聚风板与前聚风板连接。进一步地,罩体还包括梯形的上延伸罩板,上延伸罩板分别与左右两个斜聚风板、上罩板连接。进一步地,罩体还包括下罩板,下罩板分别与两个侧罩板连接,且与上罩板平行。进一步地,罩体还包括梯形的下延伸罩板,下延伸罩板分别与左右两个斜聚风板、下罩板连接。本技术提供的CPU散热导风罩,通过上下风道隔板和左右风道隔板将风流分隔为上风道、左下风道和右下风道,将前置CPU散热器及DIMM区域的风流分隔并改变其流动方向,使温度较低的DIMM区域风流流向温度相对较高的散热器下部区域,使温度较高的前置CPU散热器风流流向温度相对较低的散热器上部区域,从而改善后置CPU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均衡前后CPU温度,整体散热效果较好,有利于降低整机功耗,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1-罩体,11-上罩板,12-侧罩板,13-下罩板,14-上延伸罩板,15-下延伸罩板,2-上下风道隔板,21-上隔板,22-斜隔板,31-左隔板,32-右隔板,4-导流隔板,41-导向板,5-聚风隔板,51-斜聚风板,52-前聚风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CPU散热导风罩,包括罩体1、上下风道隔板2、左右风道隔板。罩体1包括上罩板11和两个侧罩板12,两个侧罩板12相对设置在上罩板11两侧。上下风道隔板2包括上隔板21和斜隔板22。上隔板21设置在两个侧罩板12之间,两端分别与相应的侧罩板12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隔板21可设置在罩体1前侧,侧罩板12中部,且与上罩板11平行。斜隔板22上端与上隔板21连接,下端伸出罩体1外,且斜隔板22相对于上隔板21向下倾斜,以便分隔出上下风道,并留出下风道进口。左右风道隔板包括左隔板31和右隔板32。左隔板31后侧与左边侧罩板12、斜隔板22左侧端连接,上侧不低于上罩板11;右隔板32后侧与右边侧罩板12、斜隔板22右侧端连接,上侧不低于上罩板11。这样,上下风道隔板2和左右风道隔板将前置CPU散热器风流及DIMM区域风流分隔为上风道、左下风道和右下风道,并将风流从水平并行流动改为上下并行流动。本实施例中,上下风道隔板2下侧还设置有与其连接的导流隔板4,导流隔板4包括三个导向板41,两两夹角为120度;至少有一个导向板41与斜隔板22连接,且该导向板41的前端与斜隔板22的下端连接。优选地,其中一个导向板41与侧罩板12平行。通过该导流隔板4改变下风道两股风流的流动反向,避免产生乱流和回流。本实施例中,两个侧罩板12还分别连接一聚风隔板5,将风流汇聚,提高散热效果。优选地,聚风隔板5包括向前倾斜的斜聚风板51和与侧罩板12平行的前聚风板52,斜聚风板51与前聚风板52连接,以更好地进行散热。同时,罩体1还包括梯形的上延伸罩板14,上延伸罩板14分别与左右两个斜聚风板51、上罩板11连接。罩体1还包括下罩板13,下罩板13分别与两个侧罩板12连接,且与上罩板11平行。罩体1还包括梯形的下延伸罩板15,下延伸罩板15分别与左右两个斜聚风板51、下罩板13连接。上述结构可进一步优化风流汇聚,提高散热效果。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CPU散热导风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上下风道隔板、左右风道隔板;/n所述罩体包括上罩板和两个侧罩板,两个侧罩板相对设置在上罩板两侧;/n所述上下风道隔板包括上隔板和斜隔板;上隔板设置在两个侧罩板之间,两端分别与相应的侧罩板连接;斜隔板上端与上隔板连接,下端伸出罩体外,且斜隔板相对于上隔板向下倾斜;/n所述左右风道隔板包括左隔板和右隔板;左隔板后侧与左边侧罩板、斜隔板左侧端连接,上侧不低于上罩板;右隔板后侧与右边侧罩板、斜隔板右侧端连接,上侧不低于上罩板;/n上下风道隔板和左右风道隔板将风流分隔为上风道、左下风道和右下风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PU散热导风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上下风道隔板、左右风道隔板;
所述罩体包括上罩板和两个侧罩板,两个侧罩板相对设置在上罩板两侧;
所述上下风道隔板包括上隔板和斜隔板;上隔板设置在两个侧罩板之间,两端分别与相应的侧罩板连接;斜隔板上端与上隔板连接,下端伸出罩体外,且斜隔板相对于上隔板向下倾斜;
所述左右风道隔板包括左隔板和右隔板;左隔板后侧与左边侧罩板、斜隔板左侧端连接,上侧不低于上罩板;右隔板后侧与右边侧罩板、斜隔板右侧端连接,上侧不低于上罩板;
上下风道隔板和左右风道隔板将风流分隔为上风道、左下风道和右下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PU散热导风罩,其特征在于,上下风道隔板下侧还设置有与其连接的导流隔板,所述导流隔板包括三个导向板,两两夹角为120度;至少有一个导向板与斜隔板连接,且该导向板的前端与斜隔板的下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CPU散热导风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豪威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