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邵立坤专利>正文

一种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726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8: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油缸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缸,包括壳体、缸筒、活塞、左换向组件和右换向组件,壳体上设有与进油管连接的P口以及与出油管连接的T口,缸筒位于壳体内部,活塞、左换向组件和右换向组件位于缸筒内,活塞在高压油液的作用下可以进行轴向往返移动,缸筒在左换向组件和右换向组件控制下可以相对于壳体进行轴向往复移动,使活塞的两侧分别与高压油液形成交替连通,实现油缸的自动换向的往复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油缸可以在液压力的驱动下进行自动换向往复移动,不仅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成本低、集成度高,而且可以省去对换向阀的使用,无需电控,避免了电器不稳定因素,可长时间工作并且寿命长。

A kind of oil cylin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缸
本专利技术属于油缸
,具体涉及一种可以自动往复运动的油缸。
技术介绍
油缸是将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做直线运动的液压执行元件。由于油缸的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在各种机械的液压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在自动切割机的切割片进给机构、一些自动送料装置和选矿机械等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液压缸不停地做连续往复运动。目前,传统液压缸若要实现往复运动,通过需要借助换向阀由外部的手动或电动等方式来控制。其中,手动方式不能满足高频长时间的工作要求,而电动方式会受到工况限制,尤其是有些设备在野外无电源环境中工作。同时,借助电磁换向阀和位移传感器的相配合,达到控制换向目的时,由接近开关控制传感器,这样不仅换向不稳定,可靠性差,而且换向装置的控制电路部分采用的是电路板控制,而线路板是非标件,制作加工比较困难,损坏后维修就非常困难,维护成本高。此外,现有的换向装置,如果长期持续通电,很容易损坏小器件,不能满足长期通电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目前常规结构形式油缸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全新结构形式的油缸。该油缸包括壳体、缸筒、活塞、左换向组件和右换向组件;其中,所述壳体设有P口和T口,并且P口与进油管连接,T口与出油管连接;所述缸筒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且可以相对于所述壳体进行轴向往复移动,所述缸筒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独立的第一控制腔和第二控制腔,并且分别位于所述缸筒的两端,所述第一控制腔和第二控制腔均与T口相连通;所述缸筒上设有沿轴向分布的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并且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与P口、第一控制腔和第二控制腔交替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油孔与P口连通时,所述第二油孔与第一控制腔连通,所述第二油孔与P口连通时,所述第一油孔与第二控制腔连通;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缸筒内部,并且可以相对于所述缸筒进行轴向往复移动;所述活塞将所述缸筒内部分割为沿轴向的第一控制室和第二控制室,并且所述第一控制室和所述第二控制室分别与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连通;所述左换向组件滑动设置所述缸筒内部,并位于所述缸筒的左端,所述左换向组件向左移动时,可带动所述缸筒向左移动;所述右换向组件滑动设置在所述缸筒内部,并位于所述缸筒的右端,所述右换向组件向右移动时,可带动所述缸筒向右移动;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缸筒移动至右端位置时,所述第一控制室内压力上升,第一控制室内的压力推动左换向组件向左移动,进而带动所述缸筒相对于所述壳体向左移动,使第二油孔与P口连通且第一油孔与第二控制腔连通,第二控制腔内的回油背压使所述缸筒保持在左端位置;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缸筒移动至左端位置时,所述第二控制室内压力上升,第二控制室内的压力推动右换向组件向右移动,进而带动所述缸筒相对于所述壳体向右移动,使第一油孔与P口连通且第二油孔与第一控制腔连通,第一控制腔内的回油背压使所述缸筒保持在右端位置。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所述第一油路的一端与第一控制腔连通,另一端与T口连通;所述第二油路的一端与第二控制腔连通,另一端与T口连通;所述第三油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孔选择连通;所述第四油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油孔选择连通。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油路上设有第一节流孔,所述第二油路上设有第二节流孔。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左换向组件包括左套筒和左弹簧,所述左套筒滑动设在所述缸筒内,所述左弹簧一端抵在所述壳体上,另一端抵在所述左套筒上,使左套筒保持向右移动的趋势;所述右换向组件包括右套筒和右弹簧,所述右套筒滑动设在所述缸筒内,所述右弹簧一端抵在所述壳体上,另一端抵在所述右套筒上,使右套筒保持向左移动的趋势。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缸筒的两端面位置分别设有一个环形凹槽,两端的环形凹槽分别为所述第一控制腔和所述第二控制腔的一部分,所述两端环形凹槽内分别固定安装有左挡环和右挡环,当所述左套筒向左移动时,通过所述左挡环带动所述缸筒向左移动,当所述右套筒向右移动时,通过所述右挡环带动所述缸筒向右移动;所述壳体内还固定安装有左挡圈和右挡圈,所述左挡圈用以对所述左套筒进行右限位,所述右挡圈用以对所述右套筒进行左限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活塞采用台阶结构形式,并且两侧的台阶分别为所述第一控制室和所述第二控制室的一部分。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缸筒之间并沿轴向布设的环形槽,与所述P口保持连通。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槽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缸筒之间并沿轴向布设的环形槽,所述第二连接槽一端与所述第四油路的一端保持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槽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油孔选择连通。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三连接槽;所述第三连接槽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缸筒之间并沿轴向布设的环形槽,所述第三连接槽一端与所述第三油路的一端保持连通,所述第三连接槽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孔选择连通。优选的,所述壳体采用分体式结构,两端分别为可拆卸的端盖。相较于现有结构形式的液压缸,本专利技术的油缸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1、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壳体上分别设置与进油管连接的P口以及与出油管连接的T口,并且P口和T口与活塞两侧的控制室进行交替连通,从而借助高压油液驱动活塞进行轴向往复移动,进而带动左活塞杆和右活塞杆进行往复伸出和回收动作。同时,当活塞移动至控制室终端位置时,利用左换向组件和右换向组件驱动缸筒相对于壳体进行的轴向移动,达到高压油液对活塞两侧交替施加液压作用力的切换,实现对活塞进行轴向往复交替移动的驱动,达到左活塞杆和右活塞杆进行自动往复伸出和回收动作目的。这样,在液压缸内部的液压油控制下就可以实现活塞的自动往复移动,改变了现有常规液压缸依靠换向阀才能实现的往复动作情况。2、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壳体和缸筒上设置相互关联的油路和油孔,从而实现缸筒相对于壳体进行相对轴向移动过程中,完成对P口和T口与活塞两侧控制室的交替连通切换。这样,不仅可以完全省去现有自动换向过程中对电磁换向阀的使用和控制要求,降低了成本和控制复杂度,而且通过在壳体、缸筒和活塞上分别设置多个不同功能的结构,提高了对零部件的使用率,减小了整个液压缸的体积,减少了零部件使用量,从而实现了整个油缸的高集成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油缸中活塞向第二控制室方向移动过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油缸中活塞向第一控制室方向移动过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介绍。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油缸,包括壳体1、缸筒2、活塞3、左换向组件和右换向组件。其中,沿轴线方向,活塞3的两端分别设有左活塞杆41和右活塞杆42,并且由活塞3带动左活塞杆41和右活塞杆42进行轴向同步移动。壳体1为中空形结构,并且在壳体1设有P口和T口。其中,P口与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缸,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缸筒、活塞、左换向组件和右换向组件;其中,所述壳体设有P口和T口,并且P口与进油管连接,T口与出油管连接;/n所述缸筒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且可以相对于所述壳体进行轴向往复移动,所述缸筒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独立的第一控制腔和第二控制腔,并且分别位于所述缸筒的两端,所述第一控制腔和第二控制腔均与T口相连通;所述缸筒上设有沿轴向分布的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并且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与P口、第一控制腔和第二控制腔交替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油孔与P口连通时,所述第二油孔与第一控制腔连通,所述第二油孔与P口连通时,所述第一油孔与第二控制腔连通;/n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缸筒内部,并且可以相对于所述缸筒进行轴向往复移动;所述活塞将所述缸筒内部分割为沿轴向的第一控制室和第二控制室,并且所述第一控制室和所述第二控制室分别与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连通;/n所述左换向组件滑动设置所述缸筒内部,并位于所述缸筒的左端,所述左换向组件向左移动时,可带动所述缸筒向左移动;所述右换向组件滑动设置在所述缸筒内部,并位于所述缸筒的右端,所述右换向组件向右移动时,可带动所述缸筒向右移动;/n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缸筒移动至右端位置时,所述第一控制室内压力上升,第一控制室内的压力推动左换向组件向左移动,进而带动所述缸筒相对于所述壳体向左移动,使第二油孔与P口连通且第一油孔与第二控制腔连通,第二控制腔内的回油背压使所述缸筒保持在左端位置;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缸筒移动至左端位置时,所述第二控制室内压力上升,第二控制室内的压力推动右换向组件向右移动,进而带动所述缸筒相对于所述壳体向右移动,使第一油孔与P口连通且第二油孔与第一控制腔连通,第一控制腔内的回油背压使所述缸筒保持在右端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缸,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缸筒、活塞、左换向组件和右换向组件;其中,所述壳体设有P口和T口,并且P口与进油管连接,T口与出油管连接;
所述缸筒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且可以相对于所述壳体进行轴向往复移动,所述缸筒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独立的第一控制腔和第二控制腔,并且分别位于所述缸筒的两端,所述第一控制腔和第二控制腔均与T口相连通;所述缸筒上设有沿轴向分布的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并且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与P口、第一控制腔和第二控制腔交替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油孔与P口连通时,所述第二油孔与第一控制腔连通,所述第二油孔与P口连通时,所述第一油孔与第二控制腔连通;
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缸筒内部,并且可以相对于所述缸筒进行轴向往复移动;所述活塞将所述缸筒内部分割为沿轴向的第一控制室和第二控制室,并且所述第一控制室和所述第二控制室分别与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连通;
所述左换向组件滑动设置所述缸筒内部,并位于所述缸筒的左端,所述左换向组件向左移动时,可带动所述缸筒向左移动;所述右换向组件滑动设置在所述缸筒内部,并位于所述缸筒的右端,所述右换向组件向右移动时,可带动所述缸筒向右移动;
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缸筒移动至右端位置时,所述第一控制室内压力上升,第一控制室内的压力推动左换向组件向左移动,进而带动所述缸筒相对于所述壳体向左移动,使第二油孔与P口连通且第一油孔与第二控制腔连通,第二控制腔内的回油背压使所述缸筒保持在左端位置;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缸筒移动至左端位置时,所述第二控制室内压力上升,第二控制室内的压力推动右换向组件向右移动,进而带动所述缸筒相对于所述壳体向右移动,使第一油孔与P口连通且第二油孔与第一控制腔连通,第一控制腔内的回油背压使所述缸筒保持在右端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
所述第一油路的一端与第一控制腔连通,另一端与T口连通;所述第二油路的一端与第二控制腔连通,另一端与T口连通;所述第三油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孔选择连通;所述第四油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油孔选择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立坤
申请(专利权)人:邵立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