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智能空开并联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2715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力开关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新型智能空开并联控制装置,包括智能空开与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控制芯片、第一电阻‑第七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热敏电阻器、第一电感线圈、第二电感线圈和第一三极管;智能空开与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的1脚和控制芯片的1脚连接电源,控制芯片的1脚通过第三电阻与热敏电阻器串联接地,第三电阻与热敏电阻器之间通过分压接至控制芯片的7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一种传统机械和电控并联的控制方式,控制电路失效的情况下也能保证空气开关的正常使用;当电路失效时由原来机械式空气的保护电路继续工作。

A new type of intelligent air switch parallel control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智能空开并联控制装置
本技术属于电力开关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智能空开并联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各种智能化产品铺天盖地,对于家庭供电的总入口控制智能空开将会是未来空气开关市场的发展方向。空气开关由于工作作用的特殊性质,当需要保护的时候不能由于控制电路的损坏而造成保护无法动作。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智能空开并联控制装置,通过一种传统机械和电控并联的控制方式,控制电路失效的情况下也能保证空气开关的正常使用;当电路失效时由原来机械式空气的保护电路继续工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智能空开并联控制装置,包括智能空开与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控制芯片、第一电阻-第七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热敏电阻器、第一电感线圈、第二电感线圈和第一三极管;智能空开与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的1脚和控制芯片的1脚连接电源,控制芯片的1脚通过第三电阻与热敏电阻器串联接地,第三电阻与热敏电阻器之间通过分压接至控制芯片的7脚,控制芯片的1脚和8脚上串联设有第一电容,第一电感线圈与第五电阻并联,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五电阻与第二电容并联且通过第二电阻与控制芯片的6脚相连接,控制芯片的5脚通过第七电阻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电感线圈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电感线圈并联设有第二二极管;控制芯片的3脚接第一二极管和第六电阻与智能空开至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的3脚且接地,控制芯片的2脚接第一电阻至智能空开与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的2脚。作为优选,所述热敏电阻器内部设置有第四电阻,第四电阻设置在接线柱端,第四电阻为热敏电阻。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上套设有电流取样线圈。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控制芯片的4脚均接地。作为优选,所述控制芯片采用PIC12F629或其它系列单片机。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二极管采用IN4001二极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芯片通过第三电阻与热敏电阻器串联接地,通过分压接至控制芯片第7脚取样读取温度值,热敏电阻器的第四电阻的取样电阻靠在接线柱端,用于监控空气开关的工作温度,用于温度异常的警报及保护;第一电容为控制芯片的电容退耦电容,用于滤除电源对于芯片的干扰;电流取样线圈套在控制线圈上面用于读取线路上的工作电流,用于监控电流异常报警,第一电感线圈通过并联第五电阻匹配阻抗后再并联第二电容平滑后接入控制芯片第6脚用于电流取样;当判断异常或接收外部控制数据后通过第七电阻和第一三极管控制线圈驱动机械结构控制智能空开状态翻转;通过一种传统机械和电控并联的控制方式,控制电路失效的情况下也能保证空气开关的正常使用;当电路失效时由原来机械式空气的保护电路继续工作。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智能空开并联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智能空开并联控制装置,包括智能空开与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J1、控制芯片U1、第一电阻R1-第七电阻R7、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热敏电阻器NTC、第一电感线圈L1、第二电感线圈L2和第一三极管Q1;智能空开与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J1的1脚和控制芯片U1的1脚连接电源,控制芯片U1的1脚通过第三电阻R3与热敏电阻器NTC串联接地,第三电阻R3与热敏电阻器NTC之间通过分压接至控制芯片U1的7脚,控制芯片U1的1脚和8脚上串联设有第一电容C1,第一电感线圈L1与第五电阻R5并联,第一电感线圈L1和第五电阻R5与第二电容C2并联且通过第二电阻R2与控制芯片U1的6脚相连接,控制芯片U1的5脚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电感线圈L2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电感线圈L2并联设有第二二极管D2;控制芯片U1的3脚接第一二极管D1和第六电阻R6与智能空开至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J1的3脚且接地,控制芯片U1的2脚接第一电阻R1至智能空开与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J1的2脚。具体的,所述热敏电阻器NTC内部设置有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设置在接线柱端,第四电阻R4为热敏电阻。具体的,所述第一电感线圈L1上套设有电流取样线圈。具体的,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控制芯片U1的4脚均接地。具体的,所述控制芯片U1采用PIC12F629或其它系列单片机。具体的,所述第二二极管D2采用IN4001二极管。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电源通过智能空开与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J1第一脚连接至控制芯片U1第一脚给控制芯片U1供电,通过第三电阻R3与热敏电阻器NTC串联接地,通过分压接至控制芯片U1第7脚取样读取温度值,热敏电阻器NTC的第四电阻R4的取样电阻靠在接线柱端,用于监控空气开关的工作温度,用于温度异常的警报及保护;第一电容C1为控制芯片U1的电容退耦电容,用于滤除电源对于芯片的干扰,电流取样线圈套在控制的第一电感线圈L1线圈上面用于读取线路上的工作电流,用于监控电流异常报警,第一电感线圈L1通过并联第五电阻R5匹配阻抗后再并联第二电容C2平滑后接入控制芯片U1第6脚用于电流取样;控制芯片U1第7脚为输出控制,当判断异常或接收外部控制数据后通过第七电阻R7和第一三极管Q1控制线圈驱动机械结构控制智能空开状态翻转,第二二极管D2为第二电感线圈L2的续流二极管。当电路失效时导致无法正常工作,由于此控制方式是并联于传统机械空气开关的一种控制方式,故空气开关即使在电路失效的情况下仍能有效的工作,确保安全性。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智能空开并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空开与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J1)、控制芯片(U1)、第一电阻(R1)-第七电阻(R7)、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热敏电阻器(NTC)、第一电感线圈(L1)、第二电感线圈(L2)和第一三极管(Q1);智能空开与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J1)的1脚和控制芯片(U1)的1脚连接电源,控制芯片(U1)的1脚通过第三电阻(R3)与热敏电阻器(NTC)串联接地,第三电阻(R3)与热敏电阻器(NTC)之间通过分压接至控制芯片(U1)的7脚,控制芯片(U1)的1脚和8脚上串联设有第一电容(C1),第一电感线圈(L1)与第五电阻(R5)并联,第一电感线圈(L1)和第五电阻(R5)与第二电容(C2)并联且通过第二电阻(R2)与控制芯片(U1)的6脚相连接,控制芯片(U1)的5脚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电感线圈(L2)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电感线圈(L2)并联设有第二二极管(D2);控制芯片(U1)的3脚接第一二极管(D1)和第六电阻(R6)与智能空开至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J1)的3脚且接地,控制芯片(U1)的2脚接第一电阻(R1)至智能空开与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J1)的2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智能空开并联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空开与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J1)、控制芯片(U1)、第一电阻(R1)-第七电阻(R7)、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热敏电阻器(NTC)、第一电感线圈(L1)、第二电感线圈(L2)和第一三极管(Q1);智能空开与外部的数据通信与供电接口(J1)的1脚和控制芯片(U1)的1脚连接电源,控制芯片(U1)的1脚通过第三电阻(R3)与热敏电阻器(NTC)串联接地,第三电阻(R3)与热敏电阻器(NTC)之间通过分压接至控制芯片(U1)的7脚,控制芯片(U1)的1脚和8脚上串联设有第一电容(C1),第一电感线圈(L1)与第五电阻(R5)并联,第一电感线圈(L1)和第五电阻(R5)与第二电容(C2)并联且通过第二电阻(R2)与控制芯片(U1)的6脚相连接,控制芯片(U1)的5脚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电感线圈(L2)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荣坤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鼎安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