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镜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684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镜头结构,包括镜筒和多个圆形镜片,每个圆形镜片包括成像部和环绕于成像部的环形装配部,镜筒包括顶壁和周向侧壁,周向侧壁包括第一部分、径向尺寸大于第一部分径向尺寸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部,镜筒的装配空间包括由第一部分和连接部围设而成的前端空间和由第二部分围设而成的后端空间,多个圆形镜片包括装配于前端空间内的至少一个前端镜片和装配于后端空间内的至少一个后端镜片,后端镜片的成像部的直径大于前端镜片的环形装配部的外径,远离顶壁的前端镜片的环形装配部的周缘与周向侧壁的连接部内壁之间通过点胶固定形成固定胶圈。应用该镜头结构解决了当前的镜头结构存在不能将入射的物体光线全部传播至成像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镜头结构
本技术涉及移动通讯终端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镜头结构。
技术介绍
在当前技术中,移动通讯终端设备自带的摄像功能性能越来越好,摄像、拍照的图像越来越清晰,这都依赖于装配于移动通讯终端设备中的不断进步发展的镜头结构。在当前的镜头结构中,每个镜头结构均由多个镜片组装而成,并且多个镜片之间的镜片直径几乎相同,因而导致在光线传播至成像侧过程中存在不能将入射的物体光线全部传播至成像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镜头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入射的物体光线全部传播至成像侧进行成像的镜头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镜头结构,包括具有装配空间的镜筒和装配于装配空间内同轴设置的多个圆形镜片,每个圆形镜片包括成像部和环绕于成像部的环形装配部,镜筒包括相互连接形成装配空间的顶壁和周向侧壁,顶壁设有与装配空间相连通用于向圆形镜片入射光线的通光孔,周向侧壁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部分、靠近像侧且径向尺寸大于第一部分径向尺寸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连接部,装配空间包括由第一部分和连接部围设而成的前端空间和由第二部分围设而成的后端空间,多个圆形镜片包括装配于前端空间内的至少两个前端镜片和装配于后端空间内的至少一个后端镜片,后端镜片的成像部的直径大于前端镜片的环形装配部的外径,远离顶壁的前端镜片的环形装配部的周缘与周向侧壁的连接部内壁之间通过点胶固定形成固定胶圈。进一步地,镜头结构还包括压紧环,压紧环与第二部分连接,且后端镜片通过压紧环固定于后端空间内。进一步地,自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上,至少两个前端镜片的成像部的直径逐渐增大,且每相邻两个前端镜片的成像部的直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4mm。进一步地,远离顶壁的前端镜片的成像部的直径与相邻的后端镜片的成像部的直径之间直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等于0.7mm。进一步地,自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上,至少两个前端镜片的环形装配部的外径逐渐增大,每个前端镜片的环形装配部具有厚度方向的周向外壁,周向外壁与周向侧壁的内壁之间相接触。进一步地,自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上,至少两个前端镜片的环形装配部的外径相等,每个前端镜片的环形装配部具有厚度方向的周向外壁,周向外壁与周向侧壁的内壁之间相接触。进一步地,远离顶壁的前端镜片的周向外壁设有第一斜面,周向侧壁的连接部内壁设有与第一斜面相对的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配合形成用于填充固定胶圈的容纳槽。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前端镜片的环形装配部之间贴靠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技术提供的镜头结构中,该镜头结构采用了后端镜片的成像部的直径大于前端镜片的环形装配部的外径的设计形式,从而使从通光孔入射并经过前端镜片传播后的光线能够全部透过后端镜片的成像部而传播至像侧进行成像,从而能够将入射的物体光线全部地进行成像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镜头结构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镜头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分解结构的剖视图;图4为图3的局部剖视图;图5为图1中B处放大图;图6为图5中还没有点胶形成固定胶圈时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镜头结构的分解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第一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镜头结构包括具有装配空间100的镜筒10和装配于装配空间100内同轴设置的多个圆形镜片20,每个圆形镜片20包括成像部201和环绕于成像部201的环形装配部202,多个圆形镜片20的成像部201均相互正对,镜筒10包括相互连接形成装配空间100的顶壁11和周向侧壁12,顶壁11设有与装配空间100相连通用于向圆形镜片20入射光线的通光孔111,周向侧壁12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部分1201、靠近像侧且径向尺寸大于第一部分径向尺寸的第二部分1202以及连接第一部分1201与第二部分1202的连接部1203,则装配空间100包括由第一部分1201和连接部1203围设而成的前端空间101和由于第二部分1202围设而成的后端空间102,多个圆形镜片20包括装配于前端空间101内的至少两个前端镜片21和装配于后端空间102内的至少一个后端镜片22,其中,后端镜片22的成像部201的直径大于前端镜片21的环形装配部202的外径。并且,远离顶壁11的前端镜片21,其环形装配部202的周缘与周向侧壁12的连接部1203之间通过点胶固定形成固定胶圈30。在该镜头结构中,通过将镜筒10合理分布设计为前端空间101和后端空间102,并将前端镜片21与后端镜片22分别对应地装配于前端空间101和后端空间102中,使得镜头结构的镜片能够装配得更加合理,并且,该镜头结构采用了后端镜片22的成像部201的直径大于前端镜片21的环形装配部202的外径的设计形式,从而使从通光孔111入射并经过前端镜片21传播后的光线能够全部透过后端镜片22的成像部201而传播至像侧进行成像,从而能够将入射的物体光线全部地进行成像利用。在本技术中,为了方便对技术方案实质进行描述,因而在以下具体技术方案描述时候,实施例中镜头结构采用了三个前端镜片21和一个后端镜片22,并且自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上将三个前端镜片21依次地定义为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第三镜片。在本实施例中,自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上,多个圆形镜片20的成像部201的直径逐渐增大,即:后端镜片22的成像部201的直径大于第三镜片的成像部201的直径,第三镜片的成像部201的直径大于第二镜片的成像部201的直径,第二镜片的成像部201的直径大于第一镜片的成像部201的直径。具体地,相邻两个前端镜片21的成像部201的直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4mm,即:定义第一镜片的成像部201的直径为d1,定义第二镜片的成像部201的直径为d2,定义第三镜片的成像部201的直径为d3,则|d2-d1|≤0.4mm、|d3-d2|≤0.4mm。并且定义后端镜片22的成像部201的直径为d4,则第三镜片的成像部201的直径与后端镜片22的成像部201的直径之间直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等于0.7mm,即:|d4-d3|≥0.7mm。如此,从通光孔111入射的物体光线能够更好地在各个圆形镜片20的成像部201之间进行透光传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自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上,至少两前端镜片21的环形装配部202的外径逐渐增大,为了适应各个前端镜片21的装配并且能够防止各个前端镜片21在前端空间101内产生径向移动,因此,对应于每个前端镜片21相应地设置了相匹配的装配直径的周向侧壁12内壁而形成前端空间101,并且,每个前端镜片21的环形装配部202具有厚度方向的周向外壁212,周向外壁212与相应的周向侧壁12内壁之间相接触,也就是,第一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镜头结构,包括具有装配空间的镜筒和装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同轴设置的多个圆形镜片,每个所述圆形镜片包括成像部和环绕于所述成像部的环形装配部,所述镜筒包括相互连接形成所述装配空间的顶壁和周向侧壁,所述顶壁设有与所述装配空间相连通用于向所述圆形镜片入射光线的通光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侧壁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部分、靠近像侧且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部分径向尺寸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连接部,所述装配空间包括由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围设而成的前端空间和由所述第二部分围设而成的后端空间,多个所述圆形镜片包括装配于所述前端空间内的至少两个前端镜片和装配于所述后端空间内的至少一个后端镜片,所述后端镜片的成像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前端镜片的环形装配部的外径,远离所述顶壁的所述前端镜片的所述环形装配部的周缘与所述周向侧壁的所述连接部内壁之间通过点胶固定形成固定胶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镜头结构,包括具有装配空间的镜筒和装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同轴设置的多个圆形镜片,每个所述圆形镜片包括成像部和环绕于所述成像部的环形装配部,所述镜筒包括相互连接形成所述装配空间的顶壁和周向侧壁,所述顶壁设有与所述装配空间相连通用于向所述圆形镜片入射光线的通光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向侧壁包括靠近物侧的第一部分、靠近像侧且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部分径向尺寸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连接部,所述装配空间包括由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围设而成的前端空间和由所述第二部分围设而成的后端空间,多个所述圆形镜片包括装配于所述前端空间内的至少两个前端镜片和装配于所述后端空间内的至少一个后端镜片,所述后端镜片的成像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前端镜片的环形装配部的外径,远离所述顶壁的所述前端镜片的所述环形装配部的周缘与所述周向侧壁的所述连接部内壁之间通过点胶固定形成固定胶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结构还包括压紧环,所述压紧环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且所述后端镜片通过所述压紧环固定于所述后端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自物侧至像侧的方向上,至少两个所述前端镜片的成像部的直径逐渐增大,且每相邻两个所述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玉婵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