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顺良专利>正文

一种预制建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628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8: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制建筑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空心部及实心部,空心部的内部中空并围设形成芯槽,实心部相对远离空心部的端部凸设有插接块。当预制建筑结构的顶部后续浇筑承台时,插接块能够增加预制建筑结构与承台之间的结合力,提高承台与预制建筑结构之间的整体性。

A prefabricated build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建筑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尤其涉及一种预制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在建筑
中,为了便于生产加工以及减少施工时间,通常在工厂中制作好预制建筑结构,然后将预制建筑结构运输至施工现场使用。现有的预制建筑结构多为实心结构或空心结构,但实心结构存在重量过大不易运输、原材料浪费等问题;另一方面,空心结构虽然能够节省原材料,但其抗震力学性能及耐久性无法保证。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预制建筑结构,既能够减轻重量、节省原料,又能够保证其抗震力学性能及耐久性。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预制建筑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制建筑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空心部及实心部,所述空心部的内部中空并围设形成芯槽,所述实心部相对远离所述空心部的端部凸设有插接块。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预制建筑结构中的桩体包括空心部和实心部,不仅减少了原材料的用量,减轻了重量,节省了制作成本;将预制建筑结构埋入地下时实心部位于基础以下地震波出现频率最高的深度区域(基础以下一般2米至15米),就能够保证预制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从而保证了预制建筑结构在服役时的可靠性。另外,当芯槽开口朝下使用时,预制建筑结构在埋入地下时对实心部施加压力,能够避免压强过大造成预制建筑结构损坏的现象;此时可搭配桩尖等外部构件密封芯槽防止地下水进入。当芯槽开口朝上使用时,实心部能够阻止地下水进入预制建筑结构内部,有效抵抗了地下水对预制建筑结构内部腐蚀,无需填芯处理便确保了预制建筑结构的耐久性。此外,当预制建筑结构的顶部后续浇筑承台时,插接块能够增加预制建筑结构与承台之间的结合力,提高承台与预制建筑结构之间的整体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芯槽相对远离所示实心部的端部形成开口,所述插接块外周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开口的尺寸。如此设置,实心部的端部凸设有与开口相配合的插接块,当两根预制建筑结构相互插接时,插接块与开口能够相互配合,以定位两根预制建筑结构;并且在预制建筑结构的服役过程中,插接块与开口的配合能够防止两根预制建筑结构之间出现错位、倾斜等缺陷,提高预制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接块沿所述预制建筑结构轴向方向的高度为1mm至200mm。如此设置,既能够保证插接块与开口配合后的稳定性,又不会增加过多的成本。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制建筑结构为方桩或管桩。如此设置,方桩与管桩的工业生产流程较为成熟,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适用范围广泛。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芯槽的周壁为圆柱状或者截面为多边形的柱状。如此设置,可根据预制建筑结构的实际用途及相应的受力情况设计不同形状的芯槽,以达到不同的承力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制建筑结构还包括第一笼体,所述第一笼体围设所述芯槽,且所述第一笼体设置于所述实心部以及所述空心部内。如此设置,第一笼体能够大幅度增加预制建筑结构的强度,使得预制建筑结构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笼体包括第一轴向筋体及第一径向筋体,多根所述第一轴向筋体形成所述第一笼体的框架,所述第一径向筋体螺旋围绕所述第一笼体的框架;所述第一径向筋体与所述第一轴向筋体之间固定连接。如此设置,第一笼体的承力强度较高,并且加工简单,仅需在多根第一轴向筋体进行轴向运输的同时,将第一径向筋体缠绕至第一轴向筋体形成的框架上即可,节省了工时;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在受力程度较大的位置增加第一径向筋体螺旋围绕的圈数和加密长度,如在第一笼体的两端部增加第一径向筋体螺旋围绕的圈数和加密长度,防止预制建筑结构在埋入地下时承力过大遭到结构破坏。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制建筑结构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空心部中相对靠近所述实心部的端部;所述安装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轴向筋体。如此设置,安装板能够防止芯槽相对靠近实心部的侧壁上混凝土脱落,避免第二笼体裸露在空气中,防止第二笼体的腐蚀,影响第二笼体的使用强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制建筑结构还包括第二笼体,所述第二笼体设置于所述实心部内,且所述第一笼体围设所述第二笼体。如此设置,第二笼体的设置高了实心部处的局部配筋率,使得纵向受力能力及抗剪切力能力相对于实心桩不降反升,提高预制建筑结构的抗拉能力、抗压能力、抗震能力和耐久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笼体包括第二轴向筋体及第二径向筋体,多根所述第二轴向筋体形成所述第二笼体的框架,所述第二径向筋体螺旋围绕所述第二笼体的框架;所述第二径向筋体与所述第二轴向筋体之间固定连接。如此设置,第二笼体加工方法简便,易于生产,同时第二轴向筋体与第二径向筋体之间的结合力强,在使用过程中笼体强度高,不易变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轴向筋体延伸至所述安装板处,且所述第二轴向筋体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如此设置,不仅能够使第二笼体固定,防止第二笼体在服役过程中变形和错位,还能够分担第二轴向筋体所承受的力,增加预制建筑结构的承力能力和整体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方式中预制建筑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预制建筑结构在A-A截面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预制建筑结构在B-B截面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预埋连接件的使用示意图;图5为两根预制建筑结构对接的使用示意图;图6为一个实施方式中快速对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快速对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预制建筑结构及承台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C部的局部放大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预制建筑结构;10、空心部;20、实心部;30、第一笼体;40、第二笼体;11、芯槽;111、开口;21、插接块;50、安装板;31、第一轴向筋体;32、第一径向筋体;41、第二轴向筋体;42、第二径向筋体;60、护角套;70、预埋连接件;311、镦头;71、收缩口;72、环形凸块;80、定位筋;200、快速对接组件;210、第一插台;211、第一固定部;212、第一插接部;213、第一延伸部;214、第一台阶面;220、第一基座;221、第二固定部;222、翅片;230、第二插台;231、第三固定部;232、第二插接部;233、第一凹槽;240、第二基座;241、第一端面;242、第二端面;250、环扣;300、桩套箍;400、承台;410、传力筋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建筑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空心部(10)及实心部(20),所述空心部(10)的内部中空并围设形成芯槽(11),所述实心部(20)相对远离所述空心部(10)的端部凸设有插接块(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建筑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空心部(10)及实心部(20),所述空心部(10)的内部中空并围设形成芯槽(11),所述实心部(20)相对远离所述空心部(10)的端部凸设有插接块(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建筑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槽(11)相对远离所示实心部(20)的端部形成开口(111),所述插接块(21)外周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开口(111)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建筑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块(21)沿所述预制建筑结构(100)轴向方向的高度为1mm至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建筑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建筑结构(100)为方桩或管桩;及/或,
所述芯槽(11)的周壁为圆柱状或者截面为多边形的柱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建筑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建筑结构(100)还包括第一笼体(30),所述第一笼体(30)围设所述芯槽(11),且所述第一笼体(30)设置于所述实心部(20)以及所述空心部(10)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建筑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笼体(30)包括第一轴向筋体(31)及第一径向筋体(32),多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顺良
申请(专利权)人:许顺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