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路面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611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8: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道路排水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水路面排水结构。包括排水道路、机非隔离带和设置在排水道路和机非隔离带之间的立缘石。排水道路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路基、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和透水路面上层结构,透水路面上层结构内具有相互连通的透水孔隙;排水道路平面设有1.5%‑3%的横坡。立缘石的侧壁设置有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上表面高度位于第一排水孔的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的上表面位于第二排水孔的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机非隔离带内填充物的上表面高度低于第一排水孔的下边缘。通过设置多个排水途径,加快了路面排水速度,雨水经汇集排至机非隔离带内,净化后留滞存储设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水路面排水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道路排水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透水路面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硬化铺装面积急剧增加,不仅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改变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径流被排放,使得城市蓄不住水,出现“大雨必涝、雨后即旱”现象。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就近排出、快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无砂大孔混凝土进行试验研究,20世纪70年代,为了抢救古村,曾研制了一些具有透水、透气性能的砌块,用于铺装皇家园林的广场和道路。1993年,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透水性混凝土与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砖的研究”的项目,该项目成果于1995年开始在试点工程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中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对透水混凝土的性能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取得了一些应用。机动车道路设置透水层面可以避免路面积水,避免行车出现水漂打滑现象,大大改善沥青路面雨天使用安全性,同时具有良好的降噪功能。现有透水路面排出的水分基本都是经排水管道排出,没有做到“滞、净、用”,水资源留用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水路面排水结构,以至少解决目前排水路面排出的水分没有很好的实现净化留用使用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透水路面排水结构,包括:排水道路,所述排水道路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路基、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和透水路面上层结构,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内具有相互连通的透水孔隙;所述排水道路平面设有1.5%-3%的横坡;所述排水道路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机非隔离带,所述机非隔离带设置在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非机动车道之间,具有隔离绿化功能,所述机非隔离带内设置有超标雨水溢流井;立缘石,所述立缘石设置在所述机动车道和所述机非隔离带之间,由多个侧石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立缘石的侧壁设置有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上表面高度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孔的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的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二排水孔的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所述机非隔离带内填充物的上表面高度低于第一排水孔的下边缘。在如上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孔隙率为8%~20%;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渗水系数不小于800ml/min;优选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连通孔隙率为5%~20%;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的孔隙率不大于3%,连通孔隙不大于0.5%,渗水系数不大于120ml/min。在如上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排水道路还包括透水路面中层结构,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设置在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和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之间;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骨料的公称最大粒径大于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骨料的公称最大粒径,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透水孔隙;优选地,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孔隙率为8%~25%,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孔隙率大于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孔隙率;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渗水系数不小于1000ml/min,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渗水系数大于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渗水系数。在如上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与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之间设置有隔水层,所述隔水层阻止上方的水进入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优选地,所述隔水层为稀浆封层。在如上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中,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平缘石,所述平缘石由多个石板依次拼接组成,多个所述石板依次连接并铺设在所述立缘石与所述机动车道边沿之间,所述平缘石的上表面与所述机动车道边沿高度平齐;所述平缘石内开设有第三排水孔,所述第三排水孔与所述第二排水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第三排水孔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水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机动车道边沿连接。在如上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路基包括水泥稳定碎石层,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位于黏土地基上,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与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透层油或者粘结层;所述机非隔离带内的填充物与所述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有防渗隔离层,防止水经所述机非隔离带浸入所述机动车道内。在如上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防渗隔离层沿所述平缘石和所述立缘石的下方铺设,并沿所述机非隔离带内的填充物与所述机动车道之间铺设,所述防渗隔离层的一侧边与所述透层油或者粘结层部分重叠搭接,所述防渗隔离层的另一侧边与所述机非隔离带内填充物的下表面部分重叠搭接。在如上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溢流井为竖井,所述溢流井的下部开口与市政排水管路连接,便于将所述溢流井内的水排出;所述机非隔离带内的填充物内设置有花管,所述花管沿所述机非隔离带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花管的管壁设置有透水孔,所述花管穿过所述溢流井。在如上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机非隔离带内自上而下包括种植土层和过滤层,所述花管设置在所述过滤层内;优选地,所述过滤层包括多层过滤材质,所述花管位于所述过滤层底端。在如上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中,作为优选方案,位于所述溢流井中的所述花管管壁不设透水孔,所述过滤层内设置有净水蓄水池,所述花管与所述净水蓄水池连通;所述净水蓄水池上方的所述机非隔离带内设置有抽水灌溉装置,便于抽取所述净水蓄水池内的净水灌溉至所述种植土层内。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针对传统路面透水及抗堵塞等性能不足的特点,提出一种透水路面排水结构,该透水路面排水结构的排水路面具有多孔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少路面积水,避免行车出现水漂打滑现象,大大改善沥青路面在雨天的使用安全性,同时具有良好的降噪功能。通过“上细下粗”的双层透水沥青混凝土结构,可以减小细小灰尘和污染物的堵塞几率,延长了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路面维护难度。通过设置大流量的第一排水孔便于及时将路面积水排出,通过设置第二排水孔和第三排水孔,及时将流入透水路面上层结构和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水与杂质排出。联合超标雨水溢流井排水,大大提高了路面排水能力。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机非隔离带底端设置花管,将机非隔离带内多余的水分排出,避免机非隔离带内积水。通过设置净水蓄水池,将渗透的水留存用作机非隔离带内植被的灌溉,大大提高了雨水截留利用率。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透水路面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立缘石与平缘石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机非隔离带纵向剖视图;图4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中:1、机非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水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排水道路,所述排水道路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路基、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和透水路面上层结构,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内具有相互连通的透水孔隙;所述排水道路平面设有1.5%-3%的横坡;所述排水道路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n机非隔离带,所述机非隔离带设置在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非机动车道之间,具有隔离绿化功能,所述机非隔离带内设置有超标雨水溢流井;/n立缘石,所述立缘石设置在所述机动车道和所述机非隔离带之间,由多个侧石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立缘石的侧壁设置有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上表面高度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孔的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的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二排水孔的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所述机非隔离带内填充物的上表面高度低于第一排水孔的下边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水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水道路,所述排水道路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路基、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和透水路面上层结构,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内具有相互连通的透水孔隙;所述排水道路平面设有1.5%-3%的横坡;所述排水道路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
机非隔离带,所述机非隔离带设置在所述机动车道与所述非机动车道之间,具有隔离绿化功能,所述机非隔离带内设置有超标雨水溢流井;
立缘石,所述立缘石设置在所述机动车道和所述机非隔离带之间,由多个侧石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立缘石的侧壁设置有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上表面高度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孔的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的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二排水孔的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所述机非隔离带内填充物的上表面高度低于第一排水孔的下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孔隙率为8%~20%;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渗水系数不小于800ml/min;
优选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连通孔隙率为5%~20%;
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的孔隙率不大于3%,连通孔隙不大于0.5%,渗水系数不大于120ml/min。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道路还包括透水路面中层结构,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设置在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和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之间;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骨料的公称最大粒径大于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骨料的公称最大粒径,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透水孔隙;
优选地,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孔隙率为8%~25%,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孔隙率大于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孔隙率;
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渗水系数不小于1000ml/min,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的渗水系数大于所述透水路面上层结构的渗水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水路面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路面中层结构与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之间设置有隔水层,所述隔水层阻止上方的水进入所述非透水路面下层结构;
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江黄建波肖飞鹏王金刚查显卫宗启迪郭瑞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