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231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7: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部件的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座椅,其中,所述座椅包括坐垫部(3)、靠背部(2)和头枕部(1),所述头枕部(1)中设置有距离传感器,所述头枕部(1)或所述靠背部(2)中设置有控制器和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能够驱动所述头枕部(1)向前或向后移动,所述控制器能够设置为:根据所述距离传感器提供的距离信息,控制所述驱动器以驱动所述头枕部(1)相对于所述靠背部(2)移动为与乘坐者的头部贴合。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头枕部与乘客的头部保持贴合,在车辆遭受碰撞时,头枕部可以直接为头部提供支撑,避免头部在无支撑时向后碰撞到头枕部,提高安全性能,另一方面头枕部对头部的支撑可以提高乘客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及其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部件,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的座椅,并且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现如今随着汽车的普及,使用者对汽车也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座椅是与乘客接触面积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产品,其中,电动座椅相比于传统的手动座椅有很多优点,诸如调节时更加省力、易于操作及更高的功能配置等等,传统的电动座椅能够实现座椅的前后移动、座椅上下移动、靠背角度调节及坐垫前部提升的调节功能。但是,目前阶段不论是传统的手动座椅,还是配置较高的电动座椅都配备的是两向或者四向手动调节的座椅头枕,只有极少数、高档、进口的车辆才会配有四向电动头枕或者主动式头枕,然而所有的座椅头枕都不能实时为乘客提供安全性、舒适性极高的保护,在车辆发生碰撞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对乘客进行保护,在追尾碰撞导致的各类损伤中,大部分属于颈部挥鞭伤,虽然属于轻微伤级别,很少对乘员造成致命伤害,但也会导致长期颈部疼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座椅,以解决座椅的头枕部与乘客的头部存在的间隔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座椅,其中,所述座椅包括坐垫部、靠背部和头枕部,所述头枕部中设置有能够测量乘坐者的头部与所述头枕部的距离的距离传感器,所述头枕部或所述靠背部中设置有控制器和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能够驱动所述头枕部相对于所述靠背部向前或向后移动,所述距离传感器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驱动器,所述控制器能够设置为:根据所述距离传感器提供的距离信息,控制所述驱动器以驱动所述头枕部相对于所述靠背部移动为与乘坐者的头部贴合。可选择的,所述控制器能够设置为:当所述距离传感器测量的所述头枕部与前方物体的距离大于乘坐者的头部与所述头枕部的极限距离时,控制所述头枕部不移动。可选择的,所述坐垫部中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能够设置为: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感应到的压力低于第一预定压力时,控制所述驱动器以驱动所述头枕部向后移动到极限位置。可选择的,所述头枕部中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能够设置为: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感应到的压力高于第二预定压力时,控制所述驱动器以驱动所述头枕部向后移动,直到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感应到的压力小于第二预定压力。可选择的,所述头枕部通过连接杆连接于所述靠背部,所述连接杆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铰接轴可枢转地铰接于所述靠背部,所述驱动器设置在所述靠背部中并能够驱动所述连接杆枢转。可选择的,所述驱动器包括电机、传动连接于所述电机的丝杠、螺接于丝杠的滑块、连接于所述滑块的牵引线,所述牵引线连接于所述连接杆以能够拉动所述连接杆围绕所述铰接轴枢转。可选择的,所述靠背部的下端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铰接轴可枢转地铰接于所述坐垫部。可选择的,所述座椅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轨,所述坐垫部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可选择的,所述滑轨上设置有锁定机构及操作手柄,所述锁定机构能够将所述坐垫部锁定在所述滑轨上,所述操作手柄能够解锁所述锁定机构。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设置有以上方案所述的车辆的座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头枕部与乘客的头部保持贴合,在车辆遭受碰撞时,头枕部可以直接为头部提供支撑,避免头部在无支撑时向后碰撞到头枕部,提高安全性能,另一方面头枕部对头部的支撑可以提高乘客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车辆的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靠背部与头枕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头枕部2靠背部3坐垫部4电机5丝杠6滑块7牵引线8连接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座椅,其中,所述座椅包括坐垫部3、靠背部2和头枕部1,所述头枕部1中设置有能够测量乘坐者的头部与所述头枕部1的距离的距离传感器,所述头枕部1或所述靠背部2中设置有控制器和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能够驱动所述头枕部1相对于所述靠背部2向前或向后移动,所述距离传感器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驱动器,所述控制器能够设置为:根据所述距离传感器提供的距离信息,控制所述驱动器以驱动所述头枕部1相对于所述靠背部2移动为与乘坐者的头部贴合。参考图1所示,所述座椅主要包括坐垫部3、靠背部2及头枕部1,坐垫部3可以承载乘客的整体重力,靠背部2可以支撑乘客的后背,而头枕部1可以支撑乘客的头部,并且头枕部1可以相对于靠背部2向前或身后移动,以改变与乘客头部之间的距离。其中,头枕部1的移动可以通过驱动器来实现,驱动器可以设置在头枕部1或靠背部2中;另外,头枕部1中设置有距离传感器,例如超声波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可以测量头枕部1与其前方物体的距离,特别是在坐垫部3上的乘客的头部,并且所述距离传感器和所述驱动器通过控制器控制,当所述距离传感器测量到头枕部1与乘客头部间的距离大于0时(即彼此不贴合),所述控制器可以根据该距离信息通过驱动器驱动头枕部1向前移动,以使得头枕部1与乘客头部贴合。另外,头枕部1可以相对于靠背部2沿前后方向移动足够大的距离范围,从而在乘客乘坐时保证头枕部1可以移动到与乘客头部贴合于位置,即使乘客距离靠背部2和头枕部1的距离过大,头枕部1也可以向前移动到极限位置,尽量减小头枕部1与乘客头部之间的距离,减少意外碰撞时头部向后移动的距离;所述距离传感器与头枕部1的支撑头部的表面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距离,当头部压在头枕部1的表面上导致其大幅变形时,控制器可以根据距离传感器的距离信息控制头枕部1向后移动,避免出现头枕部1过于靠前而不能向后移动。通过所述控制器、所述驱动器、所述距离传感器的配合,不需要乘客主动地调节,就可以使得头枕部1保持为与乘客的头部贴合,避免车辆被碰撞时头部与头枕部之间发生碰撞,而是通过头枕部支撑头部,保护乘客安全,并且在头枕部对头部的支撑下,也可以提高乘客的舒适度。另外,所述控制器能够设置为:当所述距离传感器测量的所述头枕部1与前方物体的距离大于乘坐者的头部与所述头枕部1的极限距离时,控制所述头枕部1不移动。当乘客没有坐在座椅的坐垫部3上时,所述距离传感器测量的距离并不是头枕部1与乘客的头部的距离,例如可以是头枕部1与风挡之间的距离、头枕部1与方向盘之间的距离,这些物体与头枕部1的距离明显地大于头部与头枕部1的距离,因此,当测量的距离远大于头部与头枕部1的距离时,即超过头部与头枕部1的极限距离时,表明坐垫部3上并没有乘客,此时并不需要调节头枕部1移动,因此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驱动器不驱动头枕部1移动。另一方面,所述坐垫部3中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能够设置为: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感应到的压力低于第一预定压力时,控制所述驱动器以驱动所述头枕部1向后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包括坐垫部(3)、靠背部(2)和头枕部(1),所述头枕部(1)中设置有能够测量乘坐者的头部与所述头枕部(1)的距离的距离传感器,所述头枕部(1)或所述靠背部(2)中设置有控制器和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能够驱动所述头枕部(1)相对于所述靠背部(2)向前或向后移动,所述距离传感器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驱动器,所述控制器能够设置为:根据所述距离传感器提供的距离信息,控制所述驱动器以驱动所述头枕部(1)相对于所述靠背部(2)移动为与乘坐者的头部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包括坐垫部(3)、靠背部(2)和头枕部(1),所述头枕部(1)中设置有能够测量乘坐者的头部与所述头枕部(1)的距离的距离传感器,所述头枕部(1)或所述靠背部(2)中设置有控制器和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能够驱动所述头枕部(1)相对于所述靠背部(2)向前或向后移动,所述距离传感器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驱动器,所述控制器能够设置为:根据所述距离传感器提供的距离信息,控制所述驱动器以驱动所述头枕部(1)相对于所述靠背部(2)移动为与乘坐者的头部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能够设置为:当所述距离传感器测量的所述头枕部(1)与前方物体的距离大于乘坐者的头部与所述头枕部(1)的极限距离时,控制所述头枕部(1)不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部(3)中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能够设置为: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感应到的压力低于第一预定压力时,控制所述驱动器以驱动所述头枕部(1)向后移动到极限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部(1)中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器能够设置为: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感应到的压力高于第二预定压力时,控制所述驱动器以驱动所述头枕部(1)向后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龙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汽车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