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箱体及电池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2214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7: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下箱体及电池箱,下箱体包括本体和第一防护组件且设置有安装孔。本体具有底板部、侧板部和檐部,侧板部沿上下方向突出于底板部,檐部连接于侧板部的远离底板部的一端并向侧板部外侧延伸。第一防护组件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本体外侧并固定于本体,且第一防护组件与檐部贴合。安装孔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檐部以及与所述檐部贴合的第一防护组件。第一防护组件提高了下箱体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由于安装孔通过贯通本体的所述檐部以及与所述檐部贴合的第一防护组件而形成,由此提高了下箱体的安装部位的结构稳定性,从而使得下箱体的安装部位在电池箱遭受外力冲击时不易发生变形或损坏。

Lower box and battery bo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箱体及电池箱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下箱体及电池箱。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可靠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电池箱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安全性能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而电池箱的下箱体作为电池箱的核心承载部件,其结构强度的可靠性又直接影响到电池箱的安全可靠性。为了实现电池箱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固定安装,下箱体通常设置有安装孔,电池箱通过安装孔固定于新能源汽车。在新能源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当行驶道路不平时,电池箱会受到振动、冲击,而下箱体的安装部位(即安装孔及安装孔附近的部分)承受了整个电池箱的载荷,其在不断遭受振动、冲击后最容易发生变形或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箱体及电池箱,其提高了下箱体的安装部位的结构稳定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下箱体其包括本体和第一防护组件且设置有安装孔。本体具有底板部、侧板部和檐部,侧板部沿上下方向突出于底板部,檐部连接于侧板部的远离底板部的一端并向侧板部外侧延伸。第一防护组件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本体外侧并固定于本体,且第一防护组件与檐部贴合。安装孔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檐部以及与所述檐部贴合的第一防护组件。第一防护组件包括第一防护板。第一防护板具有:第一上缘部,与本体的所述檐部贴合;第一侧缘部,与本体的侧板部贴合;以及第一下缘部,与底板部贴合。安装孔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檐部以及第一上缘部。本体还包括:多个突出部,间隔设置,各突出部沿上下方向突出于底板部并与底板部形成通道。第一防护板还具有:第一凸部,沿上下方向突出于第一下缘部,且第一凸部在上下方向上高于突出部。第一防护组件还包括:支撑柱,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第一防护板的第一上缘部外侧。安装孔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檐部、第一上缘部和支撑柱。第一防护组件还包括:转接板,设置于第一防护板与支撑柱之间。安装孔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檐部、第一防护板、转接板以及支撑柱。转接板具有:第二上缘部,设置于第一上缘部外侧;第二侧缘部,设置于第一侧缘部外侧;第二下缘部,设置于第一下缘部外侧;以及第二凸部,从第二侧缘部的面向支撑柱的一侧向支撑柱延伸而成。支撑柱固定连接第二上缘部和第二凸部。下箱体还包括:第二防护组件,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第一防护组件外侧,且第二防护组件与第一防护组件以及对应的本体部分贴合。安装孔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檐部、第一防护组件和第二防护组件。第一防护组件和第二防护组件在数量上均为多个。多个第二防护组件与多个第一防护组件形成为三维网状结构。第二防护组件包括:第二防护板,与第一防护组件以及对应的本体部分贴合;以及连接板,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第二防护板远离第一防护组件的一侧,并与第二防护板以及对应的本体部分贴合。安装孔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檐部、第一防护组件第二防护板以及连接板。第二防护板具有:第一安装部,与第一防护组件贴合;第二安装部,形成于第一安装部一侧并与对应的本体部分贴合;以及第三凸部,沿上下方向突出于第二安装部。安装孔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檐部、第一防护组件、第一安装部以及连接板。第二防护组件还包括:垫板,固定设置于第二防护板与对应的第一防护组件之间。安装孔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檐部、垫板、第二防护板以及连接板。上箱体还包括:支撑板,与本体的侧板部相对设置且固定连接第一防护组件和第二防护组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箱,其包括上箱体和上文所述的下箱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第一防护组件提高了下箱体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由于安装孔通过贯通本体的所述檐部以及与所述檐部贴合的第一防护组件而形成,由此提高了下箱体的安装部位的结构稳定性,从而使得下箱体的安装部位在电池箱遭受外力冲击时不易发生变形或损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箱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下箱体的局部立体图。图3是图2的背面视图。图4是图3中的下箱体移除第二防护组件后的立体图。图5是图4中的本体的立体图。图6是图4中的第一防护组件的立体图。图7是图6中的第一防护板的立体图。图8是图6中的支撑柱的立体图。图9是图6中的转接板的立体图。图10是图3中的第二防护组件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中的第二防护组件的背面视图。图12是图10中的第二防护板的立体图。图13是图10中的连接板的立体图。图14是图10中的垫板的立体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下箱体131C第三凸部11本体131D第一边部111底板部131E凸起112侧板部132连接板113檐部132A主体部114突出部132B第二边部115通道132C第三边部12第一防护组件132D第一避让孔121第一防护板132E第二避让孔121A第一上缘部133垫板121B第一侧缘部14支撑板121C第一下缘部2上箱体121D第一凸部T安装孔122支撑柱T1第一通孔123转接板T2第二通孔123A第二上缘部T3第三通孔123B第二侧缘部T4第四通孔123C第二下缘部T5第五通孔123D第二凸部T6第六通孔13第二防护组件T7第七通孔131第二防护板X横向131A第一安装部Y纵向131B第二安装部Z上下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外侧”或者“内侧”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外侧”或者“内侧”,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外侧”或者“内侧”。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的电池箱包括下箱体1和上箱体2。上箱体2装配于下箱体1。下箱体1设置有安装孔T,安装孔T用于将电池箱固定安装于外部设备(如电动汽车车体)。其中,安装孔T可为光孔(未设置螺纹)或螺纹孔。参照图2和图3,下箱体1可包括本体11、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箱体(1),包括本体(11)、第一防护组件(12)和安装孔(T),/n本体(11)具有底板部(111)、侧板部(112)和檐部(113),侧板部(112)沿上下方向(Z)突出于底板部(111),檐部(113)连接于侧板部(112)的远离底板部(111)的一端并向侧板部(112)外侧延伸;/n第一防护组件(12)在上下方向(Z)上设置于本体(11)外侧并固定于本体(11),且第一防护组件(12)与檐部(113)贴合;/n安装孔(T)沿上下方向(Z)贯通所述檐部(113)以及与所述檐部(113)贴合的第一防护组件(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箱体(1),包括本体(11)、第一防护组件(12)和安装孔(T),
本体(11)具有底板部(111)、侧板部(112)和檐部(113),侧板部(112)沿上下方向(Z)突出于底板部(111),檐部(113)连接于侧板部(112)的远离底板部(111)的一端并向侧板部(112)外侧延伸;
第一防护组件(12)在上下方向(Z)上设置于本体(11)外侧并固定于本体(11),且第一防护组件(12)与檐部(113)贴合;
安装孔(T)沿上下方向(Z)贯通所述檐部(113)以及与所述檐部(113)贴合的第一防护组件(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箱体(1),其特征在于,
第一防护组件(12)包括第一防护板(121);
第一防护板(121)具有:第一上缘部(121A),与所述檐部(113)贴合;第一侧缘部(121B),与所述侧板部(112)贴合;以及第一下缘部(121C),与所述底板部(111)贴合;
安装孔(T)沿上下方向(Z)贯通所述檐部(113)以及第一上缘部(121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箱体(1),其特征在于,
本体(11)还包括:多个突出部(114),沿纵向(Y)间隔设置,各突出部(114)沿上下方向(Z)突出于底板部(111)并与底板部(111)形成通道(115);
第一防护板(121)还具有:第一凸部(121D),沿上下方向(Z)突出于第一下缘部(121C),且第一凸部(121D)在上下方向(Z)上高于突出部(1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箱体(1),其特征在于,
第一防护组件(12)还包括:支撑柱(122),在上下方向(Z)上设置于第一防护板(121)的第一上缘部(121A)外侧;
安装孔(T)沿上下方向(Z)贯通所述檐部(113)、第一上缘部(121A)和支撑柱(1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箱体(1),其特征在于,
第一防护组件(12)还包括:转接板(123),设置于第一防护板(121)与支撑柱(122)之间;
安装孔(T)沿上下方向(Z)贯通所述檐部(113)、第一防护板(121)、转接板(123)以及支撑柱(1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箱体(1),其特征在于,
转接板(123)具有:第二上缘部(123A),设置于第一上缘部(121A)外侧;第二侧缘部(123B),设置于第一侧缘部(121B)外侧;第二下缘部(123C),设置于第一下缘部(121C)外侧;以及第二凸部(123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毓群赵丰刚陈兴地王磊周灵刚王鹏王德荣包聪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