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矿山井下临时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155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6:53
一种地下矿山井下临时排水结构,属于矿山排水设施技术领域,用于临时排出井下涌水。其技术方案是:两个水仓的前端位于井筒马头门旁,两个水仓分别与两个沉淀池相连接,两个水仓平行,两个#沉淀池平行,两个水泵硐室分别设立在两个水仓的前端,变电硐室设置在两个水仓前端之间,水仓清理巷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沉淀池的后端相连接,水仓清理巷的另一端与巷道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排水效果良好稳定,保证井巷工程在竖转平的初期即可形成较大的排水能力,两条水仓和水泵硐室互为独立,排水作业可根据井下涌水量大小、水仓存水量多少及卧泵运行等情况选择性控制,提高了井下排水效率,消除了较大涌水的淹井风险,保证了矿井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矿山井下临时排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井下涌水外排工作的临时排水结构,属于矿山排水设施

技术介绍
随着露天矿山资源越发枯竭,金属地下矿山开采逐渐增多,井下涌水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矿山的基建速度,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地下矿山第四系与基岩段还存在着裂隙或者断层沟通的现象,巷道、硐室掘进与涌水伴生,井下涌水外排是矿山建设开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建立井下合理的排水系统尤为重要。在地下矿山设计中,一般将排水系统布置在副井最低中段井筒附近,但是在竖井转平巷的初期,由于空间限制,工作面没打开,永久排水系统还没有形成,这时往往依靠井筒内悬吊的高扬程潜水泵进行排水。但是高扬程潜水泵不仅故障率高、维修及安装安全性差,同时潜水泵排水能力有限,对井下涌水外排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面对突发较大的涌水,存在较高的淹井风险,因此在永久排水系统形成之前建立临时排水系统对于矿山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下矿山井下临时排水结构,这种临时排水结构便于生产组织、操作方便,同时能够显著提高井下排水效率、降低维修费用、提高矿山抗风险能力,解决矿山在永久排水系统形成之前的井下排水问题。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矿山井下临时排水结构,它包括1#水仓、2#水仓、1#沉淀池、2#沉淀池、水仓清理巷、1#水泵硐室、2#水泵硐室、变电硐室,1#水仓的前端和2#水仓的前端位于井筒马头门旁,1#水仓、2#水仓分别与1#沉淀池、2#沉淀池相连接,1#水仓与2#水仓平行,1#沉淀池与2#沉淀池平行,1#水泵硐室和2#水泵硐室分别设立在1#水仓的前端和2#水仓的前端,1#水泵硐室的水泵和2#水泵硐室的水泵分别安装在1#水仓和2#水仓中,变电硐室设置在1#水仓和2#水仓的前端之间,水仓清理巷位于1#沉淀池和2#沉淀池的后方,水仓清理巷的一端分别与1#沉淀池和2#沉淀池的后端相连接,水仓清理巷的另一端与巷道相连接。上述地下矿山井下临时排水结构,所述1#沉淀池和2#沉淀池有向前下方的倾斜坡度,1#沉淀池与1#水仓之间、2#沉淀池与2#水仓之间分别砌筑有溢水墙。上述地下矿山井下临时排水结构,所述变电硐室与井上的连接电源为双回路电源,变电硐室对1#水泵硐室、2#水泵硐室分别供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布置在井筒马头门附近,可保证井巷工程在竖转平的初期即可形成较大能力的排水系统,在提高抗淹井风险能力的同时,排水设备的安装、维修、更换更为便捷,单次更换泵体和电机可节省工时6小时;巷道内排水管路弯头少,距离短,可进一步提高排水扬程效率;巷道涌水经水仓清理巷流至沉淀池和水仓后,分别由水泵排至地表;沉淀池为缓坡巷道,可将涌水中附带的淤泥、杂物进行沉积,在清淤方便的同时,有效地对水泵泵体进行保护,减少杂物对泵体的损害;其中一个沉淀池进行淤泥清理时,停止相应水仓的水泵运行,由另一个水仓的水泵负责井下的排水作业,避免每次水仓清淤停止井下排水作业的情况。本技术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排水效果良好稳定,保证井巷工程在竖转平的初期即可形成较大的排水能力,两条水仓和水泵硐室互为独立,排水作业可根据井下涌水量大小、水仓存水量多少及卧泵运行等情况选择性控制,提高了井下连续作业效率,消除了较大的涌水的淹井风险,保证了矿井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水仓清理巷、沉淀池和水仓的侧视图。图中标记如下:1#水泵硐室1、2#水泵硐室2、1#水仓3、2#水仓4、1#沉淀池5、2#沉淀池6、变电硐室7、水仓清理巷8、巷道9。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由1#水仓3、2#水仓4、1#沉淀池6、2#沉淀池6、水仓清理巷8、1#水泵硐室1、2#水泵硐室2、变电硐室7组成。图中显示,1#水仓3的前端和2#水仓4的前端位于井筒马头门旁,1#水仓3、2#水仓4分别与1#沉淀池5、2#沉淀池6相连接,1#水仓3与2#水仓4平行,1#沉淀池5与2#沉淀池6平行,1#水泵硐室1和2#水泵硐室2分别设立在1#水仓3的前端和2#水仓4的前端,1#水泵硐室1的水泵和2#水泵硐室2的水泵分别安装在1#水仓3和2#水仓4中。这样组成了两条独立的排水结构,可以同时排水,也可以单独排水。排水作业可根据井下涌水量大小、水仓存水量多少及卧泵运行等情况选择性控制,其中一条水仓进行清淤时不会影响另一条水仓进行正常排水作业,完全避免了每次水仓清淤停止井下排水作业的情况,提高了井下连续排水作业的效率。图中显示,1#沉淀池5和2#沉淀池6有向前下方的倾斜坡度,可将涌水中附带的淤泥、杂物进行沉积,在清淤方便的同时,有效地对水泵泵体进行保护,减少杂物对水泵泵体的损害。当其中一条沉淀池进行淤泥清理时,停止该条水仓中的水泵运行,由另一条水仓负责井下的排水作业。图中显示,1#沉淀池5与1#水仓3之间、2#沉淀池6与2#水仓4之间分别砌筑有溢水墙,可以防止淤泥等杂物流进水仓影响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转,同时方便后期清淤。图中显示,水仓清理巷8位于1#沉淀池5和2#沉淀池6的后方,水仓清理巷8的一端分别与1#沉淀池5和2#沉淀池6的后端相连接,水仓清理巷8的另一端与巷道9相连接。巷道9的涌水经水仓清理巷8流至1#沉淀池5和2#沉淀池6,再流入1#水仓3和2#水仓4,分别由水泵排至地表。水仓清理巷8是进风口,通风经沉淀池、水仓、水泵硐室散出,保证了空气新鲜,持续为水泵电机等设备散热。图中显示,变电硐室7设置在1#水仓3和2#水仓4的前端之间,可方便对排水设备的供断电,人员操作便捷。靠近井筒,变电柜、空压机等设备通风散热条件好。变电硐室7与井上的连接电源为双回路电源,变电硐室7对1#水泵硐室1、2#水泵硐室2分别供电,可保证变电硐,7对每台排水设备持续供电,保证井下排水安全。图中显示,本技术在掘进时,如果与水仓平行的南侧巷道已施工完,则可采取先掘进水仓清理巷8,在水仓清理巷8掘进完成后,分别对两个沉淀池和水仓进行掘进施工。如果与水仓平行的南侧巷道未形成,则该结构的形成则由水泵硐室处为起点进行掘进。如果条件允许,也可进行对头掘进,提高掘进速度。水仓清理巷8掘进时与沉淀池拐点处断面适当加宽,以方便后期装载机清淤工作。1#水泵硐室1、2#水泵硐室2的断面大小根据排水设备的数量、体积大小、人员操作等方面确定,水泵型号根据该矿井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及现场预测涌水量而定。1#水仓3、2#水仓4的断面掘进时应尽量使巷道顶底板下沉,在方便掘进的情况下,使得水仓能够有较高的存水量,提高利用效率。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下:1#水泵硐室1的长度为3~5.5m;宽度为4m;2#水泵硐室2的长度为3m;宽度为4m;1#水仓3的长度为36.76m,宽度为4m;2#水仓4的长度为32.58m,宽度为4m;1#沉淀池5的长度为23.07m,宽度为4m;...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矿山井下临时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1#水仓(3)、2#水仓(4)、1#沉淀池(5)、2#沉淀池(6)、水仓清理巷(8)、1#水泵硐室(1)、2#水泵硐室(2)、变电硐室(7),1#水仓(3)的前端和2#水仓(4)的前端位于井筒马头门旁,1#水仓(3)、2#水仓(4)分别与1#沉淀池(5)、2#沉淀池(6)相连接,1#水仓(3)与2#水仓(4)平行,1#沉淀池(5)与2#沉淀池(6)平行,1#水泵硐室(1)和2#水泵硐室(2)分别设立在1#水仓(3)的前端和2#水仓(4)的前端,1#水泵硐室(1)的水泵和2#水泵硐室(2)的水泵分别安装在1#水仓(3)和2#水仓(4)中,变电硐室(7)设置在1#水仓(3)和2#水仓(4)的前端之间,水仓清理巷(8)位于1#沉淀池(5)和2#沉淀池(6)的后方,水仓清理巷(8)的一端分别与1#沉淀池(5)和2#沉淀池(6)的后端相连接,水仓清理巷(8)的另一端与巷道(9)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矿山井下临时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1#水仓(3)、2#水仓(4)、1#沉淀池(5)、2#沉淀池(6)、水仓清理巷(8)、1#水泵硐室(1)、2#水泵硐室(2)、变电硐室(7),1#水仓(3)的前端和2#水仓(4)的前端位于井筒马头门旁,1#水仓(3)、2#水仓(4)分别与1#沉淀池(5)、2#沉淀池(6)相连接,1#水仓(3)与2#水仓(4)平行,1#沉淀池(5)与2#沉淀池(6)平行,1#水泵硐室(1)和2#水泵硐室(2)分别设立在1#水仓(3)的前端和2#水仓(4)的前端,1#水泵硐室(1)的水泵和2#水泵硐室(2)的水泵分别安装在1#水仓(3)和2#水仓(4)中,变电硐室(7)设置在1#水仓(3)和2#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荣辉常龙新魏焕民陈彦亭李金龙蔡义兵刘川宋爱东胡文剑庞晔斌黄海鹏陈越刘砚耕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