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车门单拉开启的内手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21146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实现车门单拉开启的内手柄,位于内手柄底座内,其特征是,包括扣手,内手柄底座内固定设有转轴,扣手一端可转动连接在转轴上,转轴和内手柄底座之间设有复位机构,内手柄底座固定设有一触动开关,扣手上设有一控制触动开关的压紧部。扣手连接一机械锁门装置,触动开关电路连接汽车的BCM或ECU,触动开关通过汽车的BCM或ECU控制一电子锁门装置。扣手未从内手柄底座内拉出时,压紧部压紧触动开关,触动开关关闭;扣手从内手柄底座内拉出到设置角度时,压紧部与触动开关分离,触动开关打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好处是在车辆落锁状态下,拉动内手柄一次就打开车门,开门操作步骤简化,使用便捷,操作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实现车门单拉开启的内手柄
本技术涉及汽车门锁
,尤其涉及一种可实现车门单拉开启的内手柄。
技术介绍
车辆锁止的情况下,采用双拉锁的汽车,是通过拉动两次内手柄来打开车门,第一次拉动手柄为解锁,第二次拉动手柄开门;采用其它锁体的汽车,是通过车内按钮、手柄拨钮或提钮等解锁装置先解锁,再拉动手柄打开车门。无论是双拉还是拨钮解锁的车型,车辆落锁时,乘员打开车门,都需要操作两次才能打开车门。开门步骤较多,在有急事时,可能会造成乘员的不便。例如,中国专利文献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6053613,授权公告日为2017年3月29日,公开的名为“一种汽车门锁内开二次开启机构”的技术专利,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汽车门锁内开二次开启机构,它涉及汽车门锁
它包括底座、内锁止臂、内开启臂和内开启臂扭簧,所述内锁止臂围绕安装在底座上的内锁止臂轴转动,所述内开启臂围绕安装在门锁壳体上的内开启臂轴转动,内开启臂轴上设置有能够使得内开启臂转动后回位的内开启臂扭簧;所述内开启臂的边缘设计有圆弧面a和圆弧面b,所述内锁止臂的边缘设计有圆弧面c和圆弧面d,所述内开启臂与内锁止臂通过圆弧面b和圆弧面c之间的线接触进行联动,实现门锁的开启。该技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有利于汽车门锁内手柄外形的设计。其不足之处在于,虽然将车内按钮、手柄拨扭这种开锁方式更改为二次拉手柄开启,但仍然需要两个动作过程,开锁较为复杂;同时开锁和开门的动作过程相同,容易造成成员分不清出于开锁或开门的阶段,甚至乘员可能打开锁之后遗忘,留有安全隐患。因此设计一种可实现车门单拉开启的内手柄就很有必要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手柄开锁需要两个及以上动作过程,容易造成不便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实现车门单拉开启的内手柄,能够完成车门的单拉开启,提高车门开启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实现车门单拉开启的内手柄,位于内手柄底座内,其特征是,包括扣手,内手柄底座内固定设有转轴,扣手一端可转动连接在转轴上,转轴和内手柄底座之间设有复位机构,内手柄底座固定设有一触动开关,扣手上设有一控制触动开关的压紧部。扣手连接一机械锁门装置,触动开关电路连接汽车的BCM或ECU,触动开关通过汽车的BCM或ECU控制一电子锁门装置。扣手未从内手柄底座内拉出时,压紧部压紧触动开关,触动开关关闭;扣手从内手柄底座内拉出到设置角度时,压紧部与触动开关分离,触动开关打开。本技术在拉动内扣手一定角度时,门锁解锁,进一步拉动扣手,则门锁打开,实现拉动一次扣手,锁体解除落锁状态并开门,即车辆落锁状态下,拉动内手柄一次就打开车门,开门操作步骤简化,使用便捷,操作性好。作为优选,复位机构包括复位扭簧,复位扭簧套设在转轴上,复位扭簧的一端固定在扣手内,复位扭簧的另一端与内手柄底座位置固定。复位扭簧完成扣手开启状态的复位,方便门扇的使用,同时复位扭簧套设在转轴上,安装方便。作为优选,触动开关包括一开关按钮,压紧部上设有能压紧开关按钮的压紧面。触动开关采用按压式的开关按钮,控制方便;压紧面和开关按钮配合,控制方便,触动开关的安装设置形式简单可靠。作为优选,触动开关打开时扣手转动的角度在6到10度之间。车辆在碰撞或特殊情况时,扣手有振动一定角度的可能,经计算极限情况,扣手振动的角度均小于5度,因此设定开锁角度在6到10度之间能够避免车门自动解锁的情况,提高车门锁的安全性。作为优选,压紧部包括两平行相对的固定板,两固定板位于压紧部的其中一侧;转轴贯通固定板,压紧面与固定板所在侧面在压紧部上相对设置。固定板完成扣手和转轴的位置固定,配合内手柄底座对扣手的限位,方便扣手的转动开启;压紧面和固定板相对设置能够提高压紧面在扣手转动时的复位稳定性,确保压紧面压紧触动开关的能力可靠。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扣手的压紧部控制触动开关给出解锁信号,实现车门的单拉开启;减少了传统方案中的拨钮或提钮,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成本和重量;减少了传统方案乘员手动解锁的过程,精简操作步骤;通过触动开关控制门锁感知质量更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扣手相对内手柄底座的开锁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扣手的结果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扣手相对触动开关的开门状态示意图。图中:内手柄底座1扣手2压紧部21压紧面211固定板212容纳槽213转轴3复位扭簧4触动开关5开关按钮5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图1和图3中,一种可实现车门单拉开启的内手柄,位于内手柄底座1内,包括扣手2,内手柄底座1内固定设有转轴3,扣手2一端可转动连接在转轴3上,转轴3和内手柄底座1之间设有复位机构,内手柄底座1固定设有一触动开关5,扣手2上设有一控制触动开关5的压紧部21。触动开关5包括一开关按钮51,压紧部21上设有能压紧开关按钮51的压紧面211。扣手2连接一机械锁门装置,触动开关5电路连接汽车的BCM或ECU,BCM是车身的控制模块的缩写,ECU是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缩写。触动开关5通过汽车的BCM或ECU控制一电子锁门装置。扣手2未从内手柄底座1内拉出时,压紧部21压紧触动开关5,触动开关5关闭;扣手2从内手柄底座1内拉出到设置角度时,压紧部21与触动开关5分离,触动开关5打开。复位机构包括复位扭簧4,复位扭簧4套设在转轴3上,复位扭簧4的一端固定在扣手2内,复位扭簧4的另一端与内手柄底座1位置固定。压紧部21上还设有能够容纳复位扭簧4端部通过的容纳槽213,从而使复位扭簧4其中一个端部能够从容纳槽213通过后与内手柄底座1位置固定。图2中,虚线代表扣手2轮廓,触动开关5打开时扣手2转动的角度为8度。车辆在碰撞或特殊情况时,扣手2有振动一定角度的可能,经计算极限情况,扣手2振动的角度均小于5度,因此设定扣手2转动开锁角度为8度能够避免车门自动解锁的情况,提高车门锁的安全性。压紧部21与扣手2一体制造成型,压紧部21包括两平行相对的固定板212,两固定板212位于主体的其中一侧;转轴3贯通固定板212,压紧面211与固定板212所在侧面在压紧部21上相对设置。图4中,虚线代表扣手2轮廓,中心线代表内手柄底座1与扣手2的初始位置。压紧部21左侧的扣手2部分与压紧部21分体设置,压紧部21左侧的扣手2部分是与内手柄底座1固定的静态结构,防止对触动开关5产生位置干涉。车辆落锁后,逆时针向下翻转扣手2为8°时,开关按钮51弹出释放,给出解锁信号,BCM或ECU收到信号后驱动门锁中控电机,车门落锁状态解除;进一步翻转扣手2至40°时,车门打开。扣手控制触动开关5给出解锁信号,实现车门的单拉开启;减少了传统方案中的拨钮或提钮,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成本和重量;减少了传统方案乘员手动解锁的过程,精简操作步骤;通过触动开关5控制门锁感知质量更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实现车门单拉开启的内手柄,位于内手柄底座内,其特征是,包括扣手,内手柄底座内固定设有转轴,扣手一端可转动连接在转轴上,转轴和内手柄底座之间设有复位机构,内手柄底座固定设有一触动开关,扣手上设有一控制触动开关的压紧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实现车门单拉开启的内手柄,位于内手柄底座内,其特征是,包括扣手,内手柄底座内固定设有转轴,扣手一端可转动连接在转轴上,转轴和内手柄底座之间设有复位机构,内手柄底座固定设有一触动开关,扣手上设有一控制触动开关的压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车门单拉开启的内手柄,其特征是,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复位扭簧,复位扭簧套设在转轴上,复位扭簧的一端固定在扣手内,复位扭簧的另一端与内手柄底座位置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寅赵大山赵建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