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风洞拐角段竖墙和框架柱的爬模结构,包括预埋于墙体内的预埋支座,与预埋支座连接的移动导轨,与移动导轨固定连接的架体平台,一端与架体平台相连且另一端通过花篮螺栓与预埋支座连接的钢丝绳,设置于架体平台下端的吊平台系统,设置于架体平台上的后移装置,设置于架体平台上并与后移装置相连的模板系统,设置于模板系统上方并与模板系统相连的操作平台,以及用于整个爬摸结构移动的动力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风洞洞体混凝土浇筑精度需求高的特点,对爬模结构进行了适应性的设计与改进,通过对模板系统的主背楞设置活动扣件与调节座,便于调整面板之间的距离,使爬模结构筑模精度高,浇筑后的风洞洞体表面平整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风洞拐角段竖墙和框架柱的爬模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机械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应用于风洞拐角段竖墙和框架柱的爬模结构。
技术介绍
爬模是爬升模板的简称,国外也叫跳模。它由爬升模板、爬架(也有的爬模没有爬架)和爬升设备三部分组成,在施工剪力墙体系、筒体体系和桥墩等高耸结构中是一种有效的工具。由于具备自爬的能力,因此不需起重机械的吊运,这减少了施工中运输机械的吊运工作量。在自爬的模板上悬挂脚手架可省去施工过程中的外脚手架。综上,爬升模板能减少起重机械数量、加快施工速度,因此经济效益较好。但是,由于风洞洞体的精度要求高,对爬模支撑体系有着更高的要求。模板支撑体系在施工过程中承受各种荷载,在高精度的风洞结构施工过程中,爬模结构模板的偏差和变形决定了结构构件的定位和精度,同时,模板的刚度将直接决定洞体结构拆模后的表面平整度。因此,需要针对风洞拐角段竖墙和框架柱设计一种高精度的爬模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风洞拐角段竖墙和框架柱的爬模结构,以满足风洞拐角段竖墙和框架柱高精度的施工要求,解决现有爬模结构支撑体系施工过程中模板的偏差和形变较大,难以满足风洞洞体高精度施工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应用于风洞拐角段竖墙和框架柱的爬模结构,包括预埋于墙体内的预埋支座,与预埋支座连接的移动导轨,与移动导轨固定连接的架体平台,一端与架体平台相连且另一端通过花篮螺栓与预埋支座连接的钢丝绳,设置于架体平台下端的吊平台系统,设置于架体平台上的后移装置,设置于架体平台上并与后移装置相连的模板系统,设置于模板系统上方并与模板系统相连的操作平台,以及用于整个爬模结构移动的动力系统。进一步地,所述架体平台包括与移动导轨连接的三脚支架,与三脚支架相连的支撑平台,以及设置于支撑平台远离墙体一端的平台立杆;其中,所述模板系统安装于支撑平台靠近墙体一侧,所述后移装置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支撑平台上,所述吊平台系统与支撑平台和三脚支架均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吊平台系统包括与支撑平台相连的两根吊平台立杆,以及与两根吊平台立杆下端固定连接的吊平台。进一步地,所述模板系统包括通过主背楞销子固定安装于支撑平台上的主背楞,通过槽钢与主背楞相连的面板,用于锁紧槽钢与主背楞的活动扣件,一端与主背楞连接另一端与槽钢相连的主背楞斜撑,以及焊接于槽钢上用于调节两块面板之间距离的调节座;其中,所述操作平台与面板顶端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后移装置包括设置于支撑平台上的导轨,一端与导轨连接的液压缸,以及与液压缸另一端相连的支撑杆;其中,所述支撑杆另一端与主背楞铰接。进一步地,所述操作平台包括与面板连接的多个挑架,与挑架垂直相接设置的多根C型钢,架设于挑架与C型钢形成的网格平台上的钢跳板,与挑架末端相连并垂直于钢跳板设置的维护网板,以及设置于维护网板内侧面上起加强作用的圆管挑架。进一步地,所述相对的且距离较近的面板之间设置有用于拉紧面板的对拉螺杆,相邻两块面板之间一端通过三角柱箍连接、另一端通过阳角斜拉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针对风洞洞体混凝土浇筑精度需求高的特点,对爬模结构进行了适应性的设计与改进,通过对模板系统的主背楞设置活动扣件与调节座,便于调整面板之间的距离,使爬模结构筑模精度高,浇筑后的风洞洞体表面平整度高。(2)本技术通过设置三角柱箍和阳角斜拉座,再结合对拉螺杆与挑架的配合使用,使爬模结构面板的偏差和形变更小,使整个柱模加固效果更好,提升了模板系统的刚度,洞体结构拆模后的表面更加平整。(3)本技术机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加工制造方便,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适用于高精度的混凝度的浇筑筑模,因此,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预埋支座,2-移动导轨,3-架体平台,4-花篮螺栓,5-钢丝绳,6-吊平台系统,7-后移装置,8-模板系统,9-操作平台31-三脚支架,32-支撑平台,33-平台立杆,61-吊平台立杆,62-吊平台,71-导轨,72-液压缸,73-支撑杆,80-主背楞销子,81-主背楞,82-槽钢,83-面板,84-活动扣件,85-主背楞斜撑,86-调节座,91-挑架,92-C型钢,93-钢跳板,94-维护网板,95-圆管挑架,96-对拉螺杆,97-三角柱箍,98-阳角斜拉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应用于风洞拐角段竖墙和框架柱的爬模结构,包括预埋于墙体内的预埋支座1,与预埋支座1连接的移动导轨2,与移动导2轨固定连接的架体平台3,一端与架体平台3相连且另一端通过花篮螺栓4与预埋支座连接的钢丝绳5,设置于架体平台3下端的吊平台系统6,设置于架体平台3上的后移装置7,设置于架体平台3上并与后移装置7相连的模板系统8,设置于模板系统8上方并与模板系统8相连的操作平台9,以及用于整个爬模结构移动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采用常规的爬模动力系统,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架体平台可向上搭接扩展,所述架体平台3包括通过与移动导轨连接的三脚支架31,与三脚支架31相连的支撑平台32,以及设置于支撑平台32远离墙体一端的平台立杆33;其中,所述模板系统8安装于支撑平台32靠近墙体一侧,所述后移装置7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支撑平台32上,所述吊平台系统6与支撑平台32和三脚支架31均相连。所述吊平台系统6包括与支撑平台32相连的两根吊平台立杆61,以及与两根吊平台立杆61下端固定连接的吊平台62。同时,为了使筑模精度更高,所述模板系统8包括通过主背楞销子80固定安装于支撑平台32上的主背楞81,通过槽钢82与主背楞相连的面板83,用于锁紧槽钢82与主背楞81的活动扣件84,一端与主背楞81连接另一端与槽钢82相连的主背楞斜撑85,以及焊接于槽钢82上用于调节两块面板83之间距离的调节座86;其中,所述操作平台9与面板83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模板清水面面板为18mm厚进口维萨板,规格50×100×2mm方钢管焊接成框,12#双槽钢主龙骨的模板体系。通过采用高精密台锯切割模板,控制模板的尺寸精度。此外,所述后移装置7包括设置于支撑平台上的导轨71,一端与导轨71连接的液压缸72,以及与液压缸72另一端相连的支撑杆73;其中,所述支撑杆73另一端与主背楞81铰接。浇筑完毕后,先将模板系统8上的活动扣件84拆卸,取下主背楞销子80,然后,将模板系统5后移,即远离墙体的方向移动,然后,处理模板系统8与混凝土的接触面,便于下次进行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不与模板系统8粘贴在一起,便于模板系统8的开模。所述操作平台9包括与面板83连接的多个挑架91,与挑架91垂直相接设置的多根C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风洞拐角段竖墙和框架柱的爬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埋于墙体内的预埋支座(1),与预埋支座(1)连接的移动导轨(2),与移动导轨(2)固定连接的架体平台(3),一端与架体平台(3)相连且另一端通过花篮螺栓(4)与预埋支座连接的钢丝绳(5),设置于架体平台(3)下端的吊平台系统(6),设置于架体平台(3)上的后移装置(7),设置于架体平台(3)上并与后移装置(7)相连的模板系统(8),设置于模板系统(8)上方并与模板系统(8)相连的操作平台(9),以及用于整个爬模结构移动的动力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风洞拐角段竖墙和框架柱的爬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埋于墙体内的预埋支座(1),与预埋支座(1)连接的移动导轨(2),与移动导轨(2)固定连接的架体平台(3),一端与架体平台(3)相连且另一端通过花篮螺栓(4)与预埋支座连接的钢丝绳(5),设置于架体平台(3)下端的吊平台系统(6),设置于架体平台(3)上的后移装置(7),设置于架体平台(3)上并与后移装置(7)相连的模板系统(8),设置于模板系统(8)上方并与模板系统(8)相连的操作平台(9),以及用于整个爬模结构移动的动力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风洞拐角段竖墙和框架柱的爬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平台(3)包括通过与移动导轨连接的三脚支架(31),与三脚支架(31)相连的支撑平台(32),以及设置于支撑平台(32)远离墙体一端的平台立杆(33);其中,所述模板系统(8)安装于支撑平台(32)靠近墙体一侧,所述后移装置(7)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支撑平台(32)上,所述吊平台系统(6)与支撑平台(32)和三脚支架(31)均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风洞拐角段竖墙和框架柱的爬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平台系统(6)包括与支撑平台(32)相连的两根吊平台立杆(61),以及与两根吊平台立杆(61)下端固定连接的吊平台(6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风洞拐角段竖墙和框架柱的爬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系统(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超,曹江,杨明学,王敏鹏,尹鹏,林浩杰,杨毅,易亮,龚浏文,王兴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