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黍子人工藻场的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31859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6: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黍子人工藻场的构建方法,属于海藻保育及增殖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建立了增殖苗种与藻礁的新型结合方式,将海藻受精卵进行生物包埋后制成人工海藻种子,在目标区域播洒人工海藻种子通过磁极定位附着于藻礁上,不仅简化了海藻场初期构建操作过程,而且降低了人工藻场维护成本,还有利于持续性发挥人工海藻场的生态保护作用,能对自然海藻资源进行最为有效的补充和恢复。采用该发明专利技术方法,能简化海藻场构建、藻礁补苗过程,降低海藻场构建、维护成本,提升海藻场人工构建效率;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无需打捞礁体就能实现藻礁补苗,极大简化藻礁补苗过程,避免了因投放新藻礁产生的额外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黍子人工藻场的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黍子人工藻场的构建方法,尤其是一种用于近岸海藻场保护和增殖的海黍子藻场人工播种的技术方法,属于海藻保育及增殖领域。
技术介绍
海黍子是中国沿海常见海藻种类,主要分布于潮下带1-4m。由于其常在水下聚集生长形成藻场,为小型无脊椎动物及近岸鱼类提供栖息、觅食、孵化场所,因此海黍子在近海具有重要生态价值。但是近年来随着自然海岸线的过度开发,海黍子自然资源受损严重,亟待人工养护和恢复。海黍子在生殖季节能产生大量受精卵,但海黍子受精卵没有鞭毛,无游动性,因此易受浪流作用,由受精卵萌发的新生海藻幼体定生位置具有极大随机性。当海藻场区域海藻群体受损后,该区域海藻群体自然恢复需要很长时间。人工藻礁将海藻与藻礁结合后在海区投放能在目标位置引入人工繁育海藻群体对受损的自然海藻群体进行补充和养护,是一种直接有效的修复手段。但是,实践发现有时投放的人工繁育海藻群体受到原生动物或环境因素的影响,部分藻体死亡脱落,降低了藻礁修复效果。补充藻礁上损失的海藻个体的方法包括:(1)将藻礁取回补充幼苗,采用该方法操作难度大,一方面礁体沉重,不易操作;另一方面,补苗过程中,藻礁上原有成体海藻藻株很难适应车间培育条件,可能造成藻礁上原有成体海藻脱落。(2)投放新的藻礁,增加重复操作成本,藻礁制作及投放过程的成本都较高,从而增加了人工增殖海藻的成本,降低了海藻增殖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需要在未达到修复预期的藻礁上进行补苗。而藻礁为了能在水下稳固存在,一般海底布放程序复杂且在海底不易位移,因此将藻礁取回进行补苗成本非常昂贵;若投放新的礁体,由于藻礁制作及投放成本较高,同样会大幅提升藻场构建成本。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式的人工藻场构建及维护方法,通过改变人工繁育海藻群体与藻礁的初期结合方式,将海藻受精卵进行生物包埋后制成人工海藻种子,在目标区域播洒人工海藻种子通过磁极定位附着于藻礁上。待人工补育海藻群体成熟后,即能自行释放海藻孢子,在藻礁周围行成稳定群体,进而稳固、强化人工藻场的生态构建和补育效果。本专利技术方法简化了海藻场构建、藻礁补苗过程,强化人工海藻场的构建生态效果,能对自然海藻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补充和恢复。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上述技术效果:一种海黍子人工藻场的构建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海藻种液制备:采集成熟的海黍子藻体,选取生殖托上有受精卵挂托的海藻个体,放入采苗池中,采苗池中注入10-20cm深度的砂滤海水,搅动藻体刺激海藻放散受精卵4-8小时,依次用60目、200目筛绢过滤采苗池池水,收集200目筛绢上的海黍子受精卵,用砂滤海水漂洗两次后,用一定体积的灭菌海水稀释至受精卵液终浓度为300-500粒/ml,然后在受精卵液中滴加终浓度4.0mg/ml的NaNO3及0.03mg/ml的K2HPO4,10℃放置备用;(2)人工海藻种子制备:①人工种衣预处理:将人工种衣进行浸泡处理,采用蒸馏水对人工种衣浸泡处理,浸泡时采用转速20-40r/min的搅拌器进行搅拌,每天搅拌3-4次,每次搅拌15min,整个浸泡过程8-10天,中间换水2-3次;②接种液配制:制备3%的海藻酸钠溶液,加热溶解后冷却至30℃,再以4:3体积比与受精卵液均匀混合,10℃放置备用;③种子制备:将预处理的人工种衣置于接种液中,采用转速20-40r/min的搅拌器进行搅拌60min,取出人工种衣,置于10℃预冷的4%浓度的CaCl2溶液中,暗室中浸泡30min后取出,于8-10℃暗室中保存;(3)藻礁布放及人工海藻种子播种:预先在目标地点布放藻礁礁体,藻礁礁体布放后,应确保藻礁结合面向外露出;携带人工海藻种子乘船抵达投礁海域,人工种子置于预冷的保温箱中避光保存,待到达预定位置后,取出人工海藻种子以50-70粒/m2密度进行播撒;(4)补苗维护:如果发现某区域藻礁主体上人工海藻苗种增殖效果不理想,可先行派遣潜水员取回人工海藻种子并清理藻礁吸附区域表面的污物,直接补充人工海藻种子在藻礁上,或择期重新播撒人工海藻种子即可。优选的,上述人工种衣为直径8mm的中空球体,材质为软磁性防锈材料,其结构特征包括种衣侧壁和种衣空腔,在人工种衣球体表面分布有若干透孔。优选的,上述人工种衣的透孔直径2mm;种衣侧壁厚度不低于2mm;种衣空腔容积至少可容纳60个直径200μm的圆球。优选的,上述藻礁礁体为水泥圆盘,礁体上带有若干吸附区域;吸附区域为永磁体嵌入礁体制成,以磁极定位固着人工海藻种子。优选的,人工种衣使用前需要进行浸泡预处理,浸泡时采用转速20-40r/min搅拌,以排出种衣空腔中的空气。优选的,制备人工种子时将人工种衣浸于接种液中,通过20-40r/min转速的搅拌使接种液通过透孔注入种衣空腔中,以接种液中受精卵浓度测算每个种衣空腔中包含至少30-60个海黍子受精卵;再通过与氯化钙溶液的凝胶化作用,能在人工种衣透孔处产生凝胶保护层,将海黍子受精卵暂时束缚于种衣空腔中。优选的,藻礁礁体尺寸可随海区底质情况进行放大或缩小,礁体形状不局限于圆盘型礁体,可用于各种形状的人工鱼礁;吸附区域尺寸可随藻礁大小进行缩放,吸附区域形状不局限于方形。该专利技术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马尾藻科海藻的人工海藻床构建与维护。如果改变人工种衣的尺寸大小、海藻(受精卵/孢子)收集液的浓度等系列参数,也可适用于其他褐藻种类的海藻床构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势:(1)建立了增殖苗种与藻礁的新型结合方式。传统方法为海藻幼苗在藻礁上固定或附着生长至一定大小再投放目标海区;本专利技术方法为将海藻受精卵进行生物包埋后制成人工海藻种子,在目标区域泼洒人工海藻种子通过磁性吸力使其附着于藻礁吸附区域;待人工补育海藻群体成熟后,即能自行释放海藻孢子,在藻礁周围行成稳定群体,进而稳固、强化人工藻场的生态构建和补育效果。(2)采用该专利技术方法,能简化海藻场构建、藻礁补苗过程,降低海藻场构建、维护成本,提升海藻场人工构建效率。传统海藻场构建通常由藻礁采苗、藻礁幼苗暂养、藻礁海区布放等技术环节构成,其中各技术环节如若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藻礁附苗不均匀、幼苗密度降低等问题,从而导致海藻场人工构建效率较低。海藻场构建后,由于生物侵袭或群体繁育受特殊环境因子影响,可能出现部分藻礁上人工增殖海藻密度降低,为了维护藻场海藻群体数量需要对藻礁进行补苗或投放新藻礁来修复藻场。然而两种方案均需要较高的维护成本,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无需打捞礁体就能实现藻礁补苗,极大简化藻礁补苗过程,避免了因投放新藻礁产生的额外维护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人工种衣示意图剖面图;图2为人工种衣示意图俯视图;图3为藻礁剖面示意图;图4为藻礁侧面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透孔、2种衣侧壁、3种衣空腔、4剖面线、5礁体、6吸附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黍子人工藻场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n(1)海藻种液制备:采集成熟的海黍子藻体,选取生殖托上有受精卵挂托的海藻个体,放入采苗池中,采苗池中注入10-20cm深度的砂滤海水,搅动藻体刺激海藻放散受精卵4-8小时,用60目、200目筛绢依次过滤采苗池池水,收集200目筛绢上的海黍子受精卵,用砂滤海水漂洗两次后,用一定体积的灭菌海水稀释至受精卵液终浓度为300-500粒/ml,然后在受精卵液中滴加终浓度4.0mg/ml的NaNO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黍子人工藻场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海藻种液制备:采集成熟的海黍子藻体,选取生殖托上有受精卵挂托的海藻个体,放入采苗池中,采苗池中注入10-20cm深度的砂滤海水,搅动藻体刺激海藻放散受精卵4-8小时,用60目、200目筛绢依次过滤采苗池池水,收集200目筛绢上的海黍子受精卵,用砂滤海水漂洗两次后,用一定体积的灭菌海水稀释至受精卵液终浓度为300-500粒/ml,然后在受精卵液中滴加终浓度4.0mg/ml的NaNO3及0.03mg/ml的K2HPO4,10℃放置备用;
(2)人工海藻种子制备:
①人工种衣预处理:人工种衣采用软磁性防锈材料制成,主体为开孔中空球体,使用前需将人工种衣进行浸泡处理。采用蒸馏水对人工种衣浸泡处理,浸泡时采用转速20-40r/min的搅拌器进行搅拌,每天搅拌3-4次,每次搅拌15min,整个浸泡过程8-10天,中间换水2-3次;
②接种液配制:制备3%的海藻酸钠溶液,加热溶解后冷却至30℃,再以4:3体积比与海藻种液均匀混合,10℃放置备用;
③种子制备:将预处理的人工种衣置于接种液中,采用转速20-40r/min的搅拌器进行搅拌60min,取出人工种衣,置于10℃预冷的4%浓度的CaCl2溶液中,暗室中浸泡30min后取出,于8-10℃暗室中保存;
(3)藻礁布放及人工海藻种子播种:预先在目标地点布放藻礁礁体,藻礁礁体布放后,应确保藻礁结合面向外露出;携带人工海藻种子乘船抵达投礁海域,运输途中人工种子应置于预冷的保温箱中避光保存,待到达预定位置后,取出人工海藻种子以50-70粒/m2密度进行播撒;
(4)补苗维护:如果发现某区域藻礁主体上人工海藻苗种增殖效果不理想,可先行派遣潜水员取回人工海藻种子并清理藻礁吸附区域表面的污物,直接补充人工海藻种子在藻礁上,或择期重新播撒人工海藻种子即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黍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玮辛美丽丁刚吴海一詹冬梅李大鹏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