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16837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5: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悬架,包括摆臂组件、连接于车架上的支撑组件和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减震方向为竖向,所述摆臂组件中部以使其可相对车架竖向摆动的方式转动配合于支撑组件,所述摆臂组件两端连接于车轮转向节以及减震组件上以将车轮的上下摆动转化为减震组件的竖向往复减震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摆臂组件形成杠杆结构,其一端承接来自于车轮的摆动,并通过另一端将摆动转化为减震器竖向方向的减震运动,该结构的悬架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可在竖向方式布置减震组件,其空间紧凑,减小车辆头部空间。

Automobile front suspen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前悬架
本技术属于汽车
,涉及一种汽车前悬架。
技术介绍
目前由于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拥堵现象及其严重,故对于体积小的轻型车辆代步需要越来越多,现有的轻型车辆的前悬架系统通常直接采用现有车辆的悬架结构,其结构复杂,空间利用率不高,零件较多。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前悬架,该悬架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空间紧凑,可减小车辆头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前悬架,该悬架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空间紧凑,可减小车辆头部空间;本技术的汽车前悬架,包括摆臂组件、连接于车架上的支撑组件和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减震方向为竖向,所述摆臂组件中部以使其可相对车架竖向摆动的方式转动配合于支撑组件,所述摆臂组件两端连接于车轮转向节以及减震组件上以将车轮的上下摆动转化为减震组件的竖向往复减震运动。进一步,所述摆臂组件包括上摆臂和下摆臂,所述上摆臂中部转动配合于支撑组件上,上摆臂外端转动配合于车轮转向节、内端连接于减震组件,所述下摆臂外端转动配合于车轮转向节内端转动配合于车架上。进一步,所述上摆臂和下摆臂呈V形结构,所述上摆臂和下摆臂的交叉端转动配合于车轮转向节,所述上摆臂的分叉端连接于减震组件,所述下摆臂的分叉端转动配合于车架上。进一步,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纵向排列并竖向延伸连接于车架上的一号减震梁以及二号减震梁,所述一号减震梁和二号减震梁上设置有减震方向为竖向的缓冲件,所述上摆臂分叉端分别连接于两缓冲件上实现竖向减震。进一步,所述支撑组件位于车轮与减震组件之间,支撑组件包括纵向排列并竖向延伸连接于车架上的一号支撑梁以及二号支撑梁,所述一号支撑梁和二号支撑梁之间转动配合有转轴,所述转轴固连于上摆臂中部。进一步,所述一号减震梁和二号减震梁均为槽钢结构,在竖向投影所述槽钢开口端朝向上摆臂侧,所述槽钢的上下两端封闭并连接有竖向延伸的导向轴,所述导向轴上可竖向滑动的套有减震套组件,所述缓冲件包括套于导向轴上的上缓冲件以及下缓冲件,所述上缓冲件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槽钢上端和减震套组件上端,所述下缓冲件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减震套组件下端和槽钢下端。进一步,所述减震套组件包括上减震套和下减震套,所述上减震套和下减震套通过U形缓冲件连接,所述U形缓冲件的封闭端朝向靠近上摆臂一侧并连接于上摆臂分叉端。进一步,所述U形缓冲件封闭端连接有滑套,所述上摆臂分叉端可轴向滑动套于滑套内。进一步,所述一号减震梁和二号减震梁两内侧壁上具有竖向导槽,上减震套和下减震套的两端向外凸起形成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可竖向滑动设置于导槽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摆臂组件形成杠杆结构,其一端承接来自于车轮的摆动,并通过另一端将摆动转化为减震器竖向方向的减震运动,该结构的悬架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可在竖向方式布置减震组件,其空间紧凑,减小车辆头部空间;而且减震组件安装于车架上,可通过摆臂组件、支撑组件和减震组件将受力传递至车架上,宜于改善车辆转弯时的侧倾现象,尤其适用于轻型车辆,提高其运行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本技术通过上缓冲件和下缓冲件的拉伸或压缩共同作用提高减震效果,V形摆臂结构配合一号减震梁和二号减震梁上的减震组件,通过两个减震组件提高缓冲性能,并可降低安装减震梁和缓冲件所需的竖向空间,上摆臂两分叉的分支杆与一号减震梁以及二号减震梁构成框架结构,其结构强度高,支撑性能以及稳定性好;本技术上减震套和下减震套分别连接于U形缓冲件的自由端,通过U形缓冲件将上减震套和下减震套连为一体,改善减震套组件的受力,使得减震套受力均匀,提高沿导向轴轴向滑动的流畅性,上减震套和下减震套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通过U形缓冲件形变能力使得上下减震套轴向距离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同样可起到缓冲作用,提高缓冲效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减震组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A点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U形缓冲件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3中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减震组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A点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U形缓冲件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3中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悬架结构,包括摆臂组件、连接于车架上的支撑组件和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减震方向为竖向,所述摆臂组件中部以使其可相对车架竖向摆动的方式转动配合于支撑组件,所述摆臂组件两端连接于车轮转向节以及减震组件上以将车轮的上下摆动转化为减震组件的竖向往复减震运动;摆臂组件中部转动配合于支撑组件上,使得摆臂组件形成杠杆结构,其一端承接来自于车轮的摆动,并通过另一端将摆动转化为减震器竖向方向的减震运动,该结构的悬架零部件较少,结构简单,可在竖向方式布置减震组件,其空间紧凑,减小车辆头部空间。本实施例中,所述摆臂组件包括上摆臂1和下摆臂2,所述上摆臂中部转动配合于支撑组件上,上摆臂外端转动配合于车轮转向节、内端连接于减震组件,所述下摆臂外端转动配合于车轮转向节内端转动配合于车架上;结合图1所示,车轮16内侧固连有转向节17,其中上摆臂外端通过球铰转动配合于转向节,上摆臂位于下摆臂的上方,内端为横向靠近车身中心的一端,外端为横向远离车身中心的一端,通过上下摆臂提高车轮运行的稳定性和连接可靠性;车轮受颠簸时,将颠簸的摆动传递至上摆臂外端并通过杠杆原理转化为上摆臂内端的摆动并通过减震组件的竖向运动实现减震,该竖向空间布局形式可降低车头部位纵向尺寸,提高了车辆的结构紧凑性,而且减震组件安装于车架18上,可通过摆臂组件、支撑组件和减震组件将受力传递至车架上,宜于改善车辆转弯时的侧倾现象,尤其适用于轻型车辆,提高其运行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摆臂和下摆臂呈V形结构,所述上摆臂和下摆臂的交叉端转动配合于车轮转向节,所述上摆臂的分叉端连接于减震组件,所述下摆臂的分叉端转动配合于车架上;通过该结构可将车轮的摆动通过上摆臂两分叉的分支杆传递至减震组件,改善悬架受力,使得悬架受力均匀。本实施例中,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纵向排列并竖向延伸连接于车架上的一号减震梁3以及二号减震梁4,所述一号减震梁和二号减震梁上设置有减震方向为竖向的缓冲件,所述上摆臂分叉端分别连接于两缓冲件上实现竖向减震;上摆臂两分叉的分支杆分别连接于一号减震梁以及二号减震梁上,上摆臂两分叉的分支杆各配套一个缓冲件,提高缓冲性能,并可降低安装减震梁和缓冲件所需的竖向空间,进一步提高车辆头部的结构紧凑性,上摆臂两分叉的分支杆与一号减震梁以及二号减震梁构成框架结构,其结构强度高,支撑性能以及稳定性好。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位于车轮与减震组件之间,支撑组件包括纵向排列并竖向延伸连接于车架上的一号支撑梁11以及二号支撑梁12,所述一号支撑梁和二号支撑梁之间转动配合有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前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摆臂组件、连接于车架上的支撑组件和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减震方向为竖向,所述摆臂组件中部以使其可相对车架竖向摆动的方式转动配合于支撑组件,所述摆臂组件两端连接于车轮转向节以及减震组件上以将车轮的上下摆动转化为减震组件的竖向往复减震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摆臂组件、连接于车架上的支撑组件和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减震方向为竖向,所述摆臂组件中部以使其可相对车架竖向摆动的方式转动配合于支撑组件,所述摆臂组件两端连接于车轮转向节以及减震组件上以将车轮的上下摆动转化为减震组件的竖向往复减震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组件包括上摆臂和下摆臂,所述上摆臂中部转动配合于支撑组件上,上摆臂外端转动配合于车轮转向节、内端连接于减震组件,所述下摆臂外端转动配合于车轮转向节内端转动配合于车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和下摆臂呈V形结构,所述上摆臂和下摆臂的交叉端转动配合于车轮转向节,所述上摆臂的分叉端连接于减震组件,所述下摆臂的分叉端转动配合于车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纵向排列并竖向延伸连接于车架上的一号减震梁以及二号减震梁,所述一号减震梁和二号减震梁上设置有减震方向为竖向的缓冲件,所述上摆臂分叉端分别连接于两缓冲件上实现竖向减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位于车轮与减震组件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宏朱恩洲宁封锋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