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套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16835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5: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辆的悬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衬套结构及车辆。该衬套结构包括内管、外管和橡胶;内管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凹部;橡胶上设有与凹部适配的增厚部;橡胶连接在内管的外壁和外管的内壁之间,增厚部位于凹部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大了橡胶的形变空间以及橡胶与内管之间的粘结面积,保证了车辆平顺性的要求,满足了橡胶与内管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了耐久使用寿命,节约了衬套结构的成本,满足了衬套结构的刚度性能,保证了连接可靠性。

Bush structure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衬套结构及车辆
本技术属于车辆的悬架
,尤其涉及一种衬套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车辆的悬架摆臂通常通过衬套与副车架、转向节或车身进行柔性连接,其中,衬套可以作为车辆悬架系统的导向装置来控制悬架摆臂运动轨迹,同时还作为汽车悬挂系统的弹性连接件来承受悬架摆臂传来的各向力与力矩,在该过程中,衬套通过橡胶的变形吸收不平路面传来的冲击,提高车辆平顺性,衬套疲劳耐久寿命直接影响汽车品质感。由于衬套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悬架系统性能,车辆悬架系统性能的好坏则直接影响车辆是否安全,因此,衬套结构是车辆悬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技术的衬套结构中,衬套的内管端面需要承受螺栓的压力载荷,因此内管需要有一定厚度,保证足够的连接强度,而外管外径尺寸的大小通常受车辆的整车空间布置要求的限制,也即,需要跟周边件不能干涉,以保证足够的运动间隙。所以内管与外管之间的橡胶厚度就受到了限制,橡胶厚度太薄耐久寿命差,橡胶厚度太厚不能保证衬套结构的刚度性能,同时,内管和外管之间也没有足够的厚度空间去增加橡胶厚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在保证衬套结构的内管的连接强度和外管的空间布置要求的情况下,很难同时满足衬套结构的刚度性能、衬套结构中橡胶的寿命和橡胶的厚度空间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衬套结构及车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衬套结构,包括内管、外管和橡胶;所述内管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凹部;所述橡胶上设有与所述凹部适配的增厚部;所述橡胶连接在所述内管的外壁和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所述增厚部位于所述凹部中。可选地,所述凹部为设置在所述内管的外壁上的环形凹槽。可选地,所述环形凹槽的中心轴与所述内管的中心轴以及所述外管的中心轴重合。可选地,所述环形凹槽的槽深为1.5mm。可选地,所述外管的壁厚为1-2mm。可选地,所述内管上除与所述凹部对应的位置之外的其他位置的壁厚为5-6mm。可选地,所述橡胶的厚度大于5mm。可选地,所述内管的内径大于14mm,所述外管的外径小于40mm。根据技术实施例的衬套结构,内管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凹部;橡胶上设有与凹部适配的增厚部;橡胶连接在内管的外壁和外管的内壁之间之后,增厚部位于凹部中。本技术通过增厚部的凸面与凹部的凹面贴合连接,增大了橡胶的形变空间以及橡胶与内管之间的粘结面积,在保证了橡胶的厚度可以满足吸收不平路面传来的冲击并提高车辆平顺性的要求之后,还可以满足橡胶与内管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橡胶不易在运动时变形挤出,同时也提升了其耐久使用寿命;并且,在保证衬套结构具有相同厚度的情况下,橡胶上除增厚部之外的其他位置的橡胶厚度无需增加,而其对应的内管的厚度均可以得到增厚,如此,一方面,使得橡胶使用的总体胶料减少,在保证衬套结构的体积和重量并未增加的情况下,节约了衬套结构的成本,另一方面,使得衬套结构的刚度性能亦可以得到满足,保证了其连接可靠性。本技术结构工艺简单。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悬架摆臂和上述的衬套结构,所述悬架摆臂上设有安装孔,所述衬套结构通过过盈配合压装在所述安装孔中。可选地,所述衬套结构通过穿过所述内管的螺栓固定在所述车辆的车身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的示意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内管;11、凹部;2、橡胶;21、增厚部;3、外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衬套结构,包括内管1、外管3和橡胶2;所述内管1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凹部11;所述橡胶2上设有与所述凹部11适配的增厚部21;所述橡胶2连接在所述内管1的外壁和所述外管3的内壁之间,所述增厚部21位于所述凹部11中。可理解地,所述内管1和所述外管3的材质均为金属(包括但不限定于为钢材或铝材),所述内管1的外壁上可以设有一个凹部11,亦可以设置多个凹部11,只要能在保证衬套结构的内管1的连接强度和外管3的空间布置要求的情况下,同时满足衬套结构的刚度性能、衬套结构中橡胶2的寿命和橡胶2的厚度空间需求等即可。进一步地,本技术的衬套结构的内管1、外管3与橡胶2通过硫化工艺粘接。可理解地,所述凹部11形状可以根据设置,比如,凹部11可以为环形凹槽,亦可以为一个弧形凹槽或者围绕所述内管1环形设置但并不连续的多个弧形凹槽,还可以为设置在内管1上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布的其他形状的凹槽(比如半圆形槽)等亦可;可理解地,所述增厚部21的形状根据所述凹部11的形状对应设置即可。根据技术实施例的衬套结构,内管1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凹部11;橡胶2上设有与凹部11适配的增厚部21;橡胶2连接在内管1的外壁和外管3的内壁之间之后,增厚部21位于凹部11中。本技术通过增厚部21的凸面与凹部11的凹面贴合连接,增大了橡胶2的形变空间以及橡胶2与内管1之间的粘结面积,在保证了橡胶2的厚度可以满足吸收不平路面传来的冲击并提高车辆平顺性的要求之后,还可以满足橡胶2与内管1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橡胶2不易在运动时变形挤出,同时也提升了其耐久使用寿命;并且,在保证衬套结构具有相同厚度的情况下,橡胶2上除增厚部21之外的其他位置的橡胶2厚度无需增加,而其对应的内管1(除增厚部21之外的其他位置的橡胶对应的内管1位置)的厚度均可以得到增厚,如此,一方面,使得橡胶2使用的总体胶料减少,在保证衬套结构的体积和重量并未增加的情况下,节约了衬套结构的成本,另一方面,使得衬套结构的刚度性能亦可以得到满足,保证了其连接可靠性。本技术结构工艺简单。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凹部11为设置在所述内管1的外壁上的环形凹槽。也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部11为环绕所述内管设置的环形凹槽,对应地,所述增厚部也为与所述环形凹槽适配的环形凸起,且在橡胶2连接在内管1的外壁和外管3的内壁之间之后,增厚部21(环形凸起)嵌入凹部11(环形凹槽)中并相互贴合。进一步地,所述内管1的外壁上可以平行间隔(包括等间距设置)设置有多个环形凹槽,且多个环形凹槽的槽深可以一致或者不一致。所述环形凹槽的凹陷形状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并不限定于为图1中所示的截面为弧形的槽,比如,亦可以设置为截面为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的槽,此时,增厚部21的形状亦需要根据环形凹槽的形状对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环形凹槽的中心轴与所述内管1的中心轴以及所述外管3的中心轴重合。此外,环形凹槽环绕所述内管1的任意位置的槽深均相等。可理解地,所述环形凹槽的槽深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作为优选,所述环形凹槽的槽深为1.5mm,此时,所述增厚部的最厚厚度亦相应设置为1.5mm。可理解地,所述外管3和所述内管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外管和橡胶;所述内管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凹部;所述橡胶上设有与所述凹部适配的增厚部;所述橡胶连接在所述内管的外壁和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所述增厚部位于所述凹部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外管和橡胶;所述内管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凹部;所述橡胶上设有与所述凹部适配的增厚部;所述橡胶连接在所述内管的外壁和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所述增厚部位于所述凹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为设置在所述内管的外壁上的环形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槽的中心轴与所述内管的中心轴以及所述外管的中心轴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槽的槽深为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壁厚为1-2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燕罗勇李明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