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义军专利>正文

一种双套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1405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套引流管,涉及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通过引流管采用可拆卸式双套管的形式,可将引流外管分次退出人体而不影响引流内管的位置和引流效果,从而解决从前拔出引流粗管后放置引流细管时放置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的间距定位套接,且双层套管之间的腔体结构通过引流孔连通,通过引流内管的后端与负压装置连接来实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的引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安装操作便捷,使用灵活,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A double drainage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套引流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双套引流管。
技术介绍
在临床上,为了避免外科手术后的吻合口处积血积液导致感染或吻合口漏,一般常规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而目前医生的操作流程是先给患者常规放置粗管进行引流,通过粗管的支撑作用保证腹腔内渗血、渗液不会被组织阻隔而无法排除,然而当粗管放置一段时间后,为了避免粗管压迫吻合口引起吻合口处无法愈合,会酌情换成细管。但是,当医生将粗管拔出后,再放细管难度较大,因为原有的腔隙很快会因为肠蠕动而改变或消失,影响再次放管,严重的需二次手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套引流管,此引流管采用套管的形式,可将外管分次退出人体而不影响内管的位置和引流效果,从而解决拔出引流粗管后放置引流细管时放置难度较大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双套引流管,其包括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所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体内段的引流部上均设有引流孔;所述引流内管的部分引流部沿所述引流外管的管体长度方向穿出所述引流外管的前端连接部,所述引流外管后端通过支撑密封件定位套设在所述引流内管上,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与引流外管的可拆卸式间距定位套接;所述引流内管体外段与负压装置连通,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的引流。进一步地,所述引流外管的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引流内管尺寸匹配的开孔,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的紧密穿接。进一步地,所述引流内管的管体轴向的前顶部为封闭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引流孔均设在所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的引流部侧壁上。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密封件为固定套管;所述固定套管设在所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之间;所述固定套管设在所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的后端,且所述固定套管的内壁与所述引流内管的外侧壁紧密接触,所述固定套管的外壁与所述引流外管的内侧壁紧密接触,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的可拆卸式的间距定位套接。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密封件为卡接头;所述卡接头为管状结构;所述卡接头的轴向一端与所述引流外管定位套接,另一端与引流导管定位套接;所述卡接头的内侧还设有固定抵接部与引流内管抵接限位。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抵接部为环状挡片结构;且所述固定抵接部的内侧壁尺寸略小于所述引流内管的外径尺寸,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与所述卡接头紧密地同轴间距套接。进一步地,还包括球囊;所述球囊固定设在所述引流外管的前端连接部的内侧,并通过所述球囊的膨胀来增加所述引流外管与引流内管之间的摩擦力,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与所述引流外管紧密地抵接限位。进一步地,还包括充盈管;所述充盈管的一端与所述球囊连通,另一端沿管体向后延伸并穿出管壁;所述充盈管的外端还设有可拆卸的盖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通过引流管采用可拆卸式双套管的形式,可将引流外管分次退出人体而不影响引流内管的位置和引流效果,从而解决从前拔出引流粗管后放置引流细管时放置难度较大的问题。2、本技术通过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的间距定位套接,且双层套管之间的腔体结构通过引流孔连通,通过引流内管的后端与负压装置连接来实现引流内管和引流外管的引流。3、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安装操作便捷,使用灵活,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图1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图1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图4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图6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图6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引流内管;2、引流外管;3、负压引流球;4、引流孔;5、引流导管;6、固定套管;7、卡接头;71、固定抵接部;8、球囊;9、充盈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结合附图1至图8,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结合附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一种双套引流管,包括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体内段的引流部上均设有引流孔4;所述引流内管1的部分引流部沿所述引流外管2的管体长度方向穿出所述引流外管2的前端连接部,所述引流外管2后端通过支撑密封件定位套设在所述引流内管1上,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与引流外管2的可拆卸式间距定位套接;所述引流内管1体外段与负压装置连通,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引流。本技术通过引流管采用可拆卸式双套管的形式,可将引流外管2分次退出人体而不影响引流内管1的位置和引流效果,从而解决从前拔出引流粗管后放置引流细管时放置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间距定位套接,且双层套管之间的腔体结构通过引流孔连通,可通过实现引流内管1的后端与负压装置连接来实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引流。所述引流内管1的管径尺寸小于所述引流外管2的管径尺寸;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同轴间距套接。所述负压装置为负压引流球3;所述负压引流球3通过引流导管5与所述引流内管1连通。所述引流内管1的管体轴向的前顶部为封闭结构,后端的管体与负压装置连通。所述引流外管2的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引流内管1尺寸匹配的开孔,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的紧密穿接。所述引流孔4均设在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引流部侧壁上。优选的,所述引流内管1的引流部在所述引流外管2的管体内部和外部均设有引流孔4;以此实现在套接引流外管2时,在负压引流球3形成引流内管1负压吸附时,通过所述引流内管1在所述引流外管2内部的引流孔4与所述引流外管2的引流孔4连通,来实现引流外管2的负压吸附。所述支撑密封件为固定套管6;所述固定套管6设在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之间;所述固定套管6设在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后端,且所述固定套管6的内壁与所述引流内管1的外侧壁紧密接触,所述固定套管6的外壁与所述引流外管2的内侧壁紧密接触,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可拆卸式的间距定位套接。所述固定套管6为圆筒状硅胶材料制成。...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套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体内段的引流部上均设有引流孔(4);所述引流内管(1)的部分引流部沿所述引流外管(2)的管体长度方向穿出所述引流外管(2)的前端连接部,所述引流外管(2)后端通过支撑密封件定位套设在所述引流内管(1)上,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与引流外管(2)的可拆卸式间距定位套接;所述引流内管(1)体外段与负压装置连通,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引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套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体内段的引流部上均设有引流孔(4);所述引流内管(1)的部分引流部沿所述引流外管(2)的管体长度方向穿出所述引流外管(2)的前端连接部,所述引流外管(2)后端通过支撑密封件定位套设在所述引流内管(1)上,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与引流外管(2)的可拆卸式间距定位套接;所述引流内管(1)体外段与负压装置连通,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引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外管(2)的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引流内管(1)尺寸匹配的开孔,以此实现所述引流内管(1)的紧密穿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内管(1)的管体轴向的前顶部为封闭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孔(4)均设在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引流部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套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密封件为固定套管(6);所述固定套管(6)设在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之间;所述固定套管(6)设在所述引流内管(1)和引流外管(2)的后端,且所述固定套管(6)的内壁与所述引流内管(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义军刘付宝
申请(专利权)人:赵义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