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高风浪海湾的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312893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9 1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高风浪海湾的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所述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包括由临海侧向内陆方向依次设置的多阶式防浪坎消能人工鱼礁区、红树林及景观植物适生区、生态海堤主体工程区和休闲娱乐区,所述生态海堤主体工程区包括由临海侧向内陆方向设置的人工防浪区和仿自然生态植生区;其中,所述多阶式防浪坎消能人工鱼礁区包括防浪坎生态石笼系和海草床生态系统;所述红树林及景观植物适生区以扭王字块或自然块石抛填或回淤修复,辅以开展红树林植物或景观植物适生系统重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具有减缓风浪侵蚀、提高堤防护脚安全、促进滨海海岸线生境异质性与多样性、适于红树生长繁育等优点。

A multi-functional ecological seawall ecosystem suitable for high wind wave B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高风浪海湾的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高风浪海湾的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港口、码头、航运等对滨海地区土地需求旺盛,大规模无序的围填海行为、纯工程思维的海堤工程建设等人类强干扰活动,在带来巨大社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与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相悖。其中,海堤工程的建设,将我国万里海岸线大部分滨海区段建设成了“万里海疆长城”,严重破坏了海洋、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带。传统海堤建设破坏了海岸原有的动植物群落和自然景观,导致海堤结构功能单一、景观单调,中断了陆海过渡带的生物廊道和生态缓冲带,阻断了海洋、陆地两大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滨海生态风险。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现状海堤工程痕迹明显,断面形式单一,生态空间未实现优化开发;(2)堤前风大浪急,海岸侵蚀严重,直接威胁堤脚安全,红树林难以生长;(3)简易海堤护坡年久失修,部分堤段淘蚀严重,护坡植被稀疏或无;(4)海堤迎水侧抛石护脚传统抛填,较少考虑生态理念,未对海岸带生态系统恢复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5)裸露生硬的现状海堤导致附近海湾水域,无亲水通道,缺乏景观、休闲功能,缺乏生态景观、生态美感。滨海湿地是近海生物重要栖息繁殖地和鸟类迁徙中转站,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由于长期以来大规模围填海活动,滨海湿地大面积减少,自然岸线锐减,对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损害。我国大陆海岸线总长18918km,也是最早建设海堤工程的国家。2015年,中国已建成海堤1.45万公里。多年来,海堤建设在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生态问题。例如:海堤工程等建设改变、减少了自然海岸线,侵占了滨海湿地尤其是红树林湿地,切断海堤外缘红树林随海平面上升的后撤之路,破坏了海陆过渡带生物廊道,简化海岸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要发挥其基本功效,而且还应使工程能够满足给城市带来靓丽景观、生态环保、建筑艺术等具有欣赏性功能的要求,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和严控海岸线、强化执法监管力度的前提下,在确保海堤防潮防台减灾等安全保障功能的基础上,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改善海堤生态服务功能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升海堤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促进滨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具有现实迫切需求和长远的重要意义。目前,生态海堤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标准方兴未艾,在我国广西、上海等部分海岸线出现零星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实践。技术专利201710511221.9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技术专利201721552243.1公开了一种生态型护岸海堤、技术专利201810826465.0公开了一种生态型护岸海堤等,这些海堤主要适用于沙质海滩或低风浪侵蚀海岸线,难以满足高风浪侵蚀的生态海堤建设需求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开发构建一种能够满足高风浪侵蚀的生态海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高风浪海湾的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具有减缓风浪侵蚀、提高堤防护脚安全、促进滨海海岸线生境异质性与多样性、适于红树生长繁育等优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高风浪海湾的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所述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包括由临海侧向内陆方向依次设置的多阶式防浪坎消能人工鱼礁区、红树林及景观植物适生区、生态海堤主体工程区和休闲娱乐区,所述生态海堤主体工程区包括由临海侧向内陆方向设置的人工防浪区和仿自然生态植生区;其中,所述多阶式防浪坎消能人工鱼礁区包括防浪坎生态石笼系和海草床生态系统;所述红树林及景观植物适生区以扭王字块或自然块石抛填或回淤修复,辅以开展红树林植物或景观植物适生系统重建。本技术通过构建阶多阶式防浪坎消能人工鱼礁区、红树林及景观植物适生区、生态海堤主体工程区和休闲娱乐区,并结合水下地形、海浪潮汐特征优化。同时,更适于红树林种类进一步开展抗风浪、耐高盐度、耐水淹的适应性驯化、改造的红树林物种生长、繁育,从而形成生态关键区。本技术提供的适用于高风浪海湾具有防浪坎的多功能生态海堤典型生态系统,通过对高风浪采用防浪坎消能、回淤,构建适宜海草床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适生区域,融合安全、生态、景观、休闲理念的构建方法,促进生态海堤有效应用。本技术所提及的生态海堤方法应遵守的科学准则为:①尽可能保留海岸自然走势与原貌地形,摒弃岸线取直规整的传统思路;②尽量保留和修复原有海岸植被,构造海陆过渡带,缓坡入海;③海堤绿化尽量使用乡土滨海植物,少用城市绿化常规树种和外来树种,杜绝生物入侵种;④临海侧海堤堤脚是海陆生物廊道的链接点,应尽可能构造异质生境,有利于物种交流。在本技术中,所述多阶式防浪坎消能人工鱼礁区采用防浪坎消能生态石笼系统,可融合宾格网生态石笼、人工鱼礁构建形成复合生境结构,促进海沙、淤泥落淤或补填种植土,以种植能经受对应风浪侵蚀和海水浸泡程度的植物构建海草床生态系统,以形成鱼、虾、蟹、贝等水生动物栖息和繁殖的优良生境。进一步地,所述防浪坎生态石笼系统不高于设计潮水位,不设防潮标准,允许水淹,与后续红树林适生区形成富有层次的、开放的生态空间。优选地,所述防浪坎为渐进式防浪坎或阶梯式防浪坎。优选地,所述防浪坎的坎顶标高自临海侧向内陆方向延伸以从低到高、先低后高或高低交错的顺序排列。在本技术中,所述红树林及景观植物适生区以自然块石抛填或扭王字块抛置作为基础,并结合前一级防浪坎为庇护,构成促进自然落淤,并视落淤情况补充种植土,以构成适于红树林植物或景观植物生长繁育的近自然生境。同时,充分利用红树林的捕沙促淤造陆与防浪护堤功能,衰减波浪、滞缓水流、捕沙促淤及红树林根系对沉积的固结作用来实现。进一步地,所述红树林及景观植物适生区高于低潮线且不高于设计潮水位,不设防潮标准,允许水淹,形成海岸带富有层次的、开放的生态空间。如无特别指出,本技术中所称的防潮标准(或设防标准)均是指设计潮水位标准。优选地,所述休闲娱乐区为休闲步道。优选地,所述休闲步道为开放式、亲水的滨水空间,其采用便于行人或车辆等通过的路面铺装,供民众或游客漫步、游览、观赏和小憩,并结合实际需要,增加布设亭、台、楼、榭或栈道景观小品。优选地,所述红树林及景观植物适生区和仿自然生态植生区的迎水侧护坡的坡比不大于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适用于高风浪海湾的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适用于在城市滨海区域内,并有着防洪(潮)、生态、休闲、景观等多功能要求的海堤工程中,或受风浪侵蚀较为严重、缺少海堤防护的海岸线的海堤工程建设。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高风浪海湾的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包括由临海侧向内陆方向依次设置的多阶式防浪坎消能人工鱼礁区、红树林及景观植物适生区、生态海堤主体工程区和休闲娱乐区,所述生态海堤主体工程区包括由临海侧向内陆方向设置的人工防浪区和仿自然生态植生区;/n其中,所述多阶式防浪坎消能人工鱼礁区包括防浪坎生态石笼系和海草床生态系统;所述红树林及景观植物适生区以扭王字块或自然块石抛填或回淤修复,辅以开展红树林植物或景观植物适生系统重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高风浪海湾的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包括由临海侧向内陆方向依次设置的多阶式防浪坎消能人工鱼礁区、红树林及景观植物适生区、生态海堤主体工程区和休闲娱乐区,所述生态海堤主体工程区包括由临海侧向内陆方向设置的人工防浪区和仿自然生态植生区;
其中,所述多阶式防浪坎消能人工鱼礁区包括防浪坎生态石笼系和海草床生态系统;所述红树林及景观植物适生区以扭王字块或自然块石抛填或回淤修复,辅以开展红树林植物或景观植物适生系统重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浪坎生态石笼系统不高于设计潮水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浪坎为渐进式防浪坎或阶梯式防浪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多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金龙王建国汪义杰秦孝辉唐红亮李丽穆贵玲谢宇宁黄文高贝贝申伟高
申请(专利权)人: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