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筒夹具及用于服装上袖工序的圆筒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1154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7 0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圆筒夹具及用于服装上袖工序的圆筒机,所述圆筒夹具,包括有圆筒本体;圆筒本体的一端为安装端,另一端为工件套设端;圆筒本体上设置有沿圆筒本体周向延伸布置的弧形车线槽,弧形车线槽位于工件套设端与安装端之间;圆筒本体上还设置有可选择性开合的压料夹,压料夹安装于弧形车线槽与安装端之间位置,压料夹具有朝向工件套设端延伸设置的压料部。如此,通过对圆筒夹具的结构改良设计,使其对工件定位稳固可靠,满足圆筒机对服装上袖工序自动化的要求,提高加工效率及加工质量。

A kind of cylinder clamp and cylinder machine used in garment upper sleeve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筒夹具及用于服装上袖工序的圆筒机
本技术涉及缝纫机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圆筒夹具及用于服装上袖工序的圆筒机,其主要适用但不局限于衣袖的上部袖峰与衣服大身肩部的接口处的定位及缝纫。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对衣服进行上袖缝纫工序时,通常采用人工定位及移动工件的方式,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1、自动化程序低,局限了衣服缝纫加工效率;2、加工质量受人工因素影响大,一致性及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圆筒夹具及用于服装上袖工序的圆筒机,其通过对圆筒夹具的结构改良设计,使其对工件定位稳固可靠,满足圆筒机对服装上袖工序自动化的要求,提高加工效率及加工质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圆筒夹具,包括有圆筒本体;所述圆筒本体的一端为安装端,另一端为工件套设端;所述圆筒本体上设置有沿圆筒本体周向延伸布置的弧形车线槽,所述弧形车线槽位于工件套设端与安装端之间;以及,所述圆筒本体上还设置有可选择性开合的压料夹,所述压料夹安装于弧形车线槽与安装端之间位置,所述压料夹具有朝向工件套设端延伸设置的压料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弧形车线槽自圆筒本体的顶部往两侧分别延伸设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弧形车线槽的两侧延伸末端均背离工件套设端所在侧延伸形成有延伸槽,所述延伸槽与弧形车线槽形成拐角部位。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工件套设端定义为圆筒本体的前端,所述工件套设端的周缘具有自前往后渐大设计的外凸弧形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料夹包括有夹座、连杆、按压件及压持件;所述夹座安装于圆筒本体上;所述夹座上具有前后间距布置第一枢接孔、第二枢接孔,所述按压件具有前后间距布置的第三枢接孔、第四枢接孔,所述压持件具有上下间距布置的第五枢接孔、第六枢接孔;所述连杆具有前后间距布置的第七枢接孔、第八枢接孔;所述连杆的第八枢接孔连接于夹座的第二枢接孔处形成枢接,所述连杆的第七枢接孔连接于按压件的第四枢接孔处形成枢接,所述压持件的第六枢接孔连接于按压件的第三枢接孔处形成枢接,所述压持件的第五枢接孔连接于夹座的第一枢接孔处形成枢接;所述按压件的后段作为按压操作部;所述压料部连接于压持件的前段。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料夹分别设置于圆筒本体的左、右侧;所述压料部包括有第一压料部和第二压料部,所述第一压料部具有沿弧形车线槽延伸的弧形压料部,所述弧形压料部的后端连接于压持件的前段,以及,所述弧形压料部的后端可拆卸调节式装设有弧形调节片,所述弧形调节片沿圆筒本体周向延伸布置,所述第二压料部装设于弧形调节片的下端,且所述第二压料部位于弧形压料部的下方。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弧形压料部的后端具有弧形槽及前后延伸的安装槽;所述弧形调节片上沿其弧形延伸方向间距式布置有若干安装孔,还设置有第一螺丝可拆卸式连接于弧形槽及任一安装孔;所述压持件的前段具有前后向延伸的条形槽,还设置有第二螺丝可拆卸式连接于条形槽及安装槽;所述第二压料部可拆卸式安装于弧形调节片上的安装孔。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料夹还设置于圆筒本体的底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圆筒本体上设置有若干沿周向间距布置的锁固孔,所述夹座可选择性地拆装于任意锁固孔。一种用于服装上袖工序的圆筒机,包括有缝纫机头和位于缝纫机头下方的圆筒夹具;所述缝纫机头具有上下动作的缝纫针,所述圆筒夹具连接有用于驱动其绕前后向轴线旋转的驱动装置;所述圆筒夹具为前述的圆筒夹具;所述圆筒机配置有用于驱动圆筒夹具旋转的旋转驱动装置。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对圆筒夹具的结构改良设计,使其对工件定位稳固可靠,满足圆筒机对服装上袖工序自动化的要求,提高加工效率及加工质量;其次是,所述工件套设端的周缘具有自前往后渐大设计的外凸弧形部,可以更好地匹配肩部的弧度,对工件定位更加精准,避免肩部变形,有利于提高缝纫加工精度;再者是,弧形车线槽的设置,很好地满足对袖峰的标准化缝纫,在弧形车线槽的两侧延伸末端形成有延伸槽,利用延伸槽与弧形车线槽形成拐角部位,可以在袖峰的标准化缝纫的两端形成朝向缝纫边延伸的延伸缝纫段,缝纫加工可控性佳,确保了缝纫质量,也降低了缝纫难度;以及,压料夹的设计也十分巧妙,其于圆筒本体上的安装位置可调,以及,压料夹本身通过多个配件形成可拆卸式、可调节位置之结构,压料夹的通用性更好,也提高了圆筒夹具的通用性。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图;图5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结构示图;图6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另一局部分解结构示图;图7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圆筒本体的结构示图;图8是利用本实施例之圆筒夹具定位进行上袖工序获得的大致走线轨迹。附图标识说明:圆筒本体10′安装端11′工件套设端12′外凸弧形部121′弧形车线槽101′延伸槽102′锁固孔103′夹座21′连杆22′按压件23′压持件24′条形槽241′第一压料部251′第二压料部252′弧形调节片253′弧形槽2511′安装槽2512′工件30′走线轨迹31′侧向压料夹201′底部压料夹202′第三压料部254′。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之圆筒夹具,其主要应用但不局限于衣袖的上部袖峰部位的标准化操作,其对衣袖及肩部进行巧妙定位,满足圆筒机对服装上袖工序自动化的要求;具体而言:所述圆筒夹具包括有圆筒本体10′;所述圆筒本体10′的一端为安装端11′,另一端为工件套设端12′;所述工件套设端12′定义为圆筒本体10′的前端,所述工件套设端12′的周缘具有自前往后渐大设计的外凸弧形部121′,可以更好地匹配肩部的弧度,对工件定位更加精准,避免肩部变形,有利于提高缝纫加工精度。所述圆筒本体10′上设置有沿圆筒本体10′周向延伸布置的弧形车线槽101′,所述弧形车线槽101′自圆筒本体10′的顶部往两侧分别延伸设置,所述弧形车线槽101′位于工件套设端12′与安装端11′之间;以及,所述圆筒本体10′上还设置有可选择性开合的压料夹,所述压料夹安装于弧形车线槽101′与安装端11′之间位置,所述压料夹具有朝向工件套设端12′延伸设置的压料部。所述弧形车线槽101′的两侧延伸末端均背离工件套设端12′所在侧延伸形成有延伸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圆筒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圆筒本体(10′);所述圆筒本体(10′)的一端为安装端(11′),另一端为工件套设端(12′);/n所述圆筒本体(10′)上设置有沿圆筒本体(10′)周向延伸布置的弧形车线槽(101′),所述弧形车线槽(101′)位于工件套设端(12′)与安装端(11′)之间;/n以及,所述圆筒本体(10′)上还设置有可选择性开合的压料夹,所述压料夹安装于弧形车线槽(101′)与安装端(11′)之间位置,所述压料夹具有朝向工件套设端(12′)延伸设置的压料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筒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圆筒本体(10′);所述圆筒本体(10′)的一端为安装端(11′),另一端为工件套设端(12′);
所述圆筒本体(10′)上设置有沿圆筒本体(10′)周向延伸布置的弧形车线槽(101′),所述弧形车线槽(101′)位于工件套设端(12′)与安装端(11′)之间;
以及,所述圆筒本体(10′)上还设置有可选择性开合的压料夹,所述压料夹安装于弧形车线槽(101′)与安装端(11′)之间位置,所述压料夹具有朝向工件套设端(12′)延伸设置的压料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筒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车线槽(101′)自圆筒本体(10′)的顶部往两侧分别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圆筒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车线槽(101′)的两侧延伸末端均背离工件套设端(12′)所在侧延伸形成有延伸槽(102′),所述延伸槽(102′)与弧形车线槽(101′)形成拐角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筒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套设端(12′)定义为圆筒本体(10′)的前端,所述工件套设端(12′)的周缘具有自前往后渐大设计的外凸弧形部(1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筒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料夹包括有夹座(21′)、连杆(22′)、按压件(23′)及压持件(24′);所述夹座(21′)安装于圆筒本体(10′)上;
所述夹座(21′)上具有前后间距布置第一枢接孔、第二枢接孔,所述按压件(23′)具有前后间距布置的第三枢接孔、第四枢接孔,所述压持件(24′)具有上下间距布置的第五枢接孔、第六枢接孔;所述连杆(22′)具有前后间距布置的第七枢接孔、第八枢接孔;
所述连杆(22′)的第八枢接孔连接于夹座(21′)的第二枢接孔处形成枢接,所述连杆(22′)的第七枢接孔连接于按压件(23′)的第四枢接孔处形成枢接,所述压持件(24′)的第六枢接孔连接于按压件(23′)的第三枢接孔处形成枢接,所述压持件(24′)的第五枢接孔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金悦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