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素发酵罐用搅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11217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7 0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酵罐领域,具体涉及酵素发酵罐用搅拌装置,包括转轴、驱动电机、桨式搅拌叶和框式搅拌叶;转轴的一端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转轴的另一端穿过酵素发酵罐体的顶部伸入酵素发酵罐体内,且靠近酵素发酵罐体的底部;在位于酵素发酵罐体内的转轴的下部设置框式搅拌叶,在位于酵素发酵罐体内的转轴上设置桨式搅拌叶,桨式搅拌叶位于框式搅拌叶的上方;桨式搅拌叶包括第一桨式搅拌叶和第二桨式搅拌叶,以转轴的轴线为中心线,第一桨式搅拌叶和第二桨式搅拌叶呈中心对称;框式搅拌叶包括第一框式搅拌叶和第二框式搅拌叶。在罐体内的底部设置交错式、对称结构的框式搅拌叶,可以对罐体底部的发酵液的搅拌,提升整体的混合发酵效果。

Agitator for fermen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酵素发酵罐用搅拌装置
本技术涉及发酵罐领域,具体涉及酵素发酵罐用搅拌装置的结构

技术介绍
酵素是以新鲜的蔬菜、水果、糙米、药食同源中药等植物为原料,经过榨汁或萃取一系列工艺后,再添加酵母菌、乳酸菌等发酵菌株进行发酵所产生的含有丰富的糖类、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酚类、萜类等营养成分以及一些重要的酶类等生物活性物质的混合发酵液。因此酵素的制备需要用到发酵罐,而由于需要使发酵液内的物体混合均匀且防止沉淀,往往需要在酵素发酵罐内设置搅拌器,用于提升发酵效果。随着酵素产品的不断发展,在酵素发酵过程中会添加一些中药成分,以提升酵素液的营养价值,但是在添加粉状的中药物料时,会造成在搅拌过程中,物料沉淀在发酵罐的底部,而造成混合不均匀的问题出现,影响发酵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酵素发酵罐用搅拌装置,以优化发酵过程中的物料沉降到搅拌罐的底部,而导致的混料不均匀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酵素发酵罐用搅拌装置,包括转轴、驱动电机、桨式搅拌叶和框式搅拌叶;转轴的一端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转轴的另一端穿过酵素发酵罐体的顶部伸入酵素发酵罐体内,且靠近酵素发酵罐体的底部;在位于酵素发酵罐体内的转轴的下部设置框式搅拌叶,在位于酵素发酵罐体内的转轴上设置桨式搅拌叶,桨式搅拌叶位于框式搅拌叶的上方;桨式搅拌叶包括第一桨式搅拌叶和第二桨式搅拌叶,以转轴的轴线为中心线,第一桨式搅拌叶和第二桨式搅拌叶呈中心对称;框式搅拌叶包括第一框式搅拌叶和第二框式搅拌叶,第一框式搅拌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远离转轴,且与第三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靠近酵素发酵罐体的内底壁。进一步地,以所述转轴的轴线为中心线,第一框式搅拌叶和第二框式搅拌叶呈中心对称。进一步地,沿水平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杆水平设置。进一步地,沿水平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杆倾斜设置,第一连接杆与转轴连接的一端低于第一连接杆远离转轴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桨式搅拌叶和第二桨式搅拌叶位于框式搅拌叶的两侧。进一步地,沿竖直方向投影后,以所述转轴的轴线为中心线,所述第一桨式搅拌叶、第二桨式搅拌叶、第一框式搅拌叶和第二框式搅拌叶呈中心对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能达到以下有益效果之一:1、在罐体内的底部设置框式搅拌叶,可以对罐体底部的发酵液的搅拌,提升整体的混合发酵效果。2、设置交错式、对称结构的框式搅拌叶,可以提升对沉着物料的搅拌效果。3、框式搅拌叶可以对罐体内底部的发酵液进行较大面积的搅动,优化发酵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转轴;2-驱动电机;3-桨式搅拌叶;31-第一桨式搅拌叶;32-第二桨式搅拌叶;4-框式搅拌叶;41-第一框式搅拌叶;411-第一连接杆;412-第二连接杆;413-第三连接杆;42-第二框式搅拌叶;10-酵素发酵罐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酵素发酵罐用搅拌装置,包括转轴1、驱动电机2、桨式搅拌叶3和框式搅拌叶4;转轴1的一端与驱动电机2传动连接,转轴1的另一端穿过酵素发酵罐体10的顶部伸入酵素发酵罐体10内,且靠近酵素发酵罐体10的底部;在位于酵素发酵罐体10内的转轴1的下部设置框式搅拌叶4,在位于酵素发酵罐体10内的转轴1上设置桨式搅拌叶3,桨式搅拌叶3位于框式搅拌叶4的上方;桨式搅拌叶3包括第一桨式搅拌叶31和第二桨式搅拌叶32,以转轴1的轴线为中心线,第一桨式搅拌叶31和第二桨式搅拌叶32呈中心对称;框式搅拌叶4包括第一框式搅拌叶41和第二框式搅拌叶42,第一框式搅拌叶41包括第一连接杆411、第二连接杆412和第三连接杆413,第一连接杆411的一端与转轴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411的另一端远离转轴1,且与第三连接杆41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41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41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412的另一端与转轴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412靠近酵素发酵罐体10的内底壁。第一桨式搅拌叶31、第二桨式搅拌叶32、第一连接杆411、第二连接杆412、第三连接杆413和转轴1之间通过焊接连接,转轴1与酵素发酵罐体10的顶壁密封转动连接,第一桨式搅拌叶31和第二桨式搅拌叶32为轴流式、斜桨式设置,且在转动时,对酵素发酵罐体10内的发酵液进行上翻式的搅拌,第二连接杆412离酵素发酵罐10的内底壁的距离为10㎝-20㎝,第一连接杆411、第二连接杆412和第三连接杆413离酵素发酵罐内侧壁的距离为10㎝-20㎝;当驱动电机2带动转轴1转动时,第一桨式搅拌叶31和第二桨式搅拌叶32转动,对酵素发酵罐体10内的中上部分的发酵液进行搅拌混合,框式搅拌叶4对位于酵素发酵罐体10内底部的发酵液进行搅拌,从而可以优化添加的物料在发酵罐内的底部沉淀的情况,提升发酵效果。实施例2:如图1-图4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框式搅拌叶的结构。本酵素发酵罐用搅拌装置中以转轴1的轴线为中心线,第一框式搅拌叶41和第二框式搅拌叶42呈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式的结构设置,使得转轴1在转动时,产生较小的偏心力,防止本装置运行过程中,因为不对称而造成的转轴1的不规则运行,影响本装置的使用效果。实施例3: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框式搅拌叶的结构。本酵素发酵罐用搅拌装置中沿水平方向,第一连接杆411水平设置。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杆411水平设置,第三连接杆413倾斜设置,第二连接杆412倾斜设置,可以提升框式搅拌叶4对酵素发酵罐体10底部的搅拌面积,同时,连接杆411、第二连接杆412和第三连接杆413沿转轴1的转动方向设置60度的倾角,可以实现对罐体底部的沉着浑浊液进行上翻式的搅拌,再通过上部的桨式搅拌叶3进行配合搅拌,从而实现对发酵罐体内的发酵液进行较均匀的搅拌混合,提升发酵效果。实施例4:如图4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框式搅拌叶的结构。本酵素发酵罐用搅拌装置中沿水平方向,第一连接杆411倾斜设置,第一连接杆411与转轴1连接的一端低于第一连接杆411远离转轴1的一端。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杆411倾斜设置,且第一连接杆411远离转轴1的一端的位置高于桨式搅拌叶3的最低位的位置,第三连接杆413倾斜设置,第二连接杆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酵素发酵罐用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1)、驱动电机(2)、桨式搅拌叶(3)和框式搅拌叶(4);转轴(1)的一端与驱动电机(2)传动连接,转轴(1)的另一端穿过酵素发酵罐体(10)的顶部伸入酵素发酵罐体(10)内,且靠近酵素发酵罐体(10)的底部;在位于酵素发酵罐体(10)内的转轴(1)的下部设置框式搅拌叶(4),在位于酵素发酵罐体(10)内的转轴(1)上设置桨式搅拌叶(3),桨式搅拌叶(3)位于框式搅拌叶(4)的上方;桨式搅拌叶(3)包括第一桨式搅拌叶(31)和第二桨式搅拌叶(32),以转轴(1)的轴线为中心线,第一桨式搅拌叶(31)和第二桨式搅拌叶(32)呈中心对称;框式搅拌叶(4)包括第一框式搅拌叶(41)和第二框式搅拌叶(42),第一框式搅拌叶(41)包括第一连接杆(411)、第二连接杆(412)和第三连接杆(413),第一连接杆(411)的一端与转轴(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411)的另一端远离转轴(1),且与第三连接杆(41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41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41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412)的另一端与转轴(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412)靠近酵素发酵罐体(10)的内底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酵素发酵罐用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1)、驱动电机(2)、桨式搅拌叶(3)和框式搅拌叶(4);转轴(1)的一端与驱动电机(2)传动连接,转轴(1)的另一端穿过酵素发酵罐体(10)的顶部伸入酵素发酵罐体(10)内,且靠近酵素发酵罐体(10)的底部;在位于酵素发酵罐体(10)内的转轴(1)的下部设置框式搅拌叶(4),在位于酵素发酵罐体(10)内的转轴(1)上设置桨式搅拌叶(3),桨式搅拌叶(3)位于框式搅拌叶(4)的上方;桨式搅拌叶(3)包括第一桨式搅拌叶(31)和第二桨式搅拌叶(32),以转轴(1)的轴线为中心线,第一桨式搅拌叶(31)和第二桨式搅拌叶(32)呈中心对称;框式搅拌叶(4)包括第一框式搅拌叶(41)和第二框式搅拌叶(42),第一框式搅拌叶(41)包括第一连接杆(411)、第二连接杆(412)和第三连接杆(413),第一连接杆(411)的一端与转轴(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411)的另一端远离转轴(1),且与第三连接杆(41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41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41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412)的另一端与转轴(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顺才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普惠天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