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无膜一体化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31096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7 0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无膜一体化处理系统,包括原水水箱、格栅池、调节池、生化处理装置、絮凝沉淀池、沸石吸附池和生态湿地,原水水箱的出口与格栅池的入口连接,格栅池的出口与调节池的入口连接,调节池与生化处理装置的入口通过提升泵连接,生化处理装置的液体出口与絮凝沉淀池的液体入口连接,加药装置与絮凝沉淀池的加药口连接,絮凝沉淀池的液体出口与沸石吸附池的入口连接,沸石吸附池的出口与生态湿地的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合物化+生化技术+湿地技术处理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成本低,无浓缩液二次污染且处理后就能达到GB/T31962‑2015《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A级排放标准,大大节省了运行的动力和能耗。

Integrated treatment system of landfill leachate without membra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无膜一体化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是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无膜一体化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实现散装垃圾的减容、减量,垃圾在运送至中转站后需要经过压缩处理,在高度压缩的过程中,垃圾里所含的水分被挤压出来,这部分废水被称之为压缩渗滤液。垃圾中转站废水中压缩渗滤液是主要的污染物来源,若对其处理不当,渗入到周边的土壤和地下水中,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污染之后再去治理是相当困难的,不仅是对环境有危害,对人类健康也存在潜在的威胁,若污染物随食物链进入人体,将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必须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有效的处理,将其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现阶段的中转站渗滤液的处理经常会使用到膜处理技术,包括膜生物反应器(MBR)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技术,MBR采用微滤和超滤膜取代了传统的二沉池,在空间上实现了固体停留时间(SRT,即污泥泥龄)和水力停留时间(HRT)之间完整的分离。在更高的出水要求下,还会配备纳滤膜以及反渗透膜,对降低有机污染物浓度效果显著,达到排放要求。但是对于垃圾中转站废水的处理来说,膜处理虽然出水效果尚可,但是该工艺的投资成本较高,且对于污染物浓度较高的中转站渗滤液来说很容易对膜造成污染,给操作管理带来不便,膜的清洗和更换也会导致运行成本增加,同时对于膜过滤后的浓缩液处理也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无膜一体化处理系统,成本低,无浓缩液二次污染且处理后就能达到GB/T31962-2015《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A级排放标准。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无膜一体化处理系统,包括原水水箱、格栅池、调节池、生化处理装置、絮凝沉淀池、沸石吸附池和生态湿地,所述原水水箱的出口与格栅池的入口连接,所述格栅池的出口与调节池的入口连接,所述调节池与所述生化处理装置的入口通过提升泵连接,所述生化处理装置的液体出口与絮凝沉淀池的液体入口连接,加药装置与絮凝沉淀池的加药口连接,所述絮凝沉淀池的液体出口与沸石吸附池的入口连接,所述沸石吸附池的出口与生态湿地的入口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生化处理装置包括厌氧池、一级好氧池、一级沉淀池、兼氧池、二级好氧池、二级沉淀池和曝气组件,所述提升泵的出口与厌氧池连接,所述厌氧池的出口与一级好氧池的入口连接,所述一级好氧池的出口与一级沉淀池的入口连接,所述一级沉淀池的液体出口与兼氧池的入口连接,所述兼氧池的出口与二级好氧池的入口连接,所述二级好氧池的上部出口与二级沉淀池的入口连接,二级沉淀池的液体出口与絮凝沉淀池的液体入口连接,所述曝气组件分别为一级好氧池、兼氧池和二级好氧池提供氧气,所述一级沉淀池的污泥出口连接有第一污泥外排管,所述第一污泥外排管的中部与第一污泥回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污泥回流管的另一端与厌氧池连接,所述第一污泥回流管的管路上安装有第一污泥回流泵,所述二级沉淀池的污泥出口连接有第二污泥外排管,所述第二污泥外排管的中部与第二污泥回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污泥回流管的另一端与兼氧池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污泥回流管的管路上安装有第二污泥回流泵,所述二级好氧池的下部出口与混合液回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混合液回流管的另一端与兼氧池的入口连接,所述混合液回流管的管路上安装有混合液回流泵。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组件包括气泵、主管、支管和微孔曝气头,所述气泵的出口与主管连接,在主管的管路上依次连接有多根支管,每根支管的出口处分别安装有一个微孔曝气头,微孔曝气头分别沉入一级好氧池的底部、兼氧池的底部以及二级好氧池的底部。进一步地,所述加药装置包括加药池、加药管和加药泵,所述加药管的一端与加药池的出口连接,所述加药管的另一端与絮凝沉淀池的加药口连接,所述加药管的管路上安装有加药泵。进一步地,所述一级好氧池、兼氧池和二级好氧池内分别填充有组合填料,所述组合填料由弹性立体填料和生态基组成,所述组合填料的填充率为60~80%,所述微孔曝气头位于对应的组合填料的底部。进一步地,所述的厌氧池、一级好氧池、兼氧池和二级好氧池的体积比为4:5~6:4:5~6。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结合物化+生化技术+湿地技术处理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成本低,无浓缩液二次污染且处理后就能达到GB/T31962-2015《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A级排放标准,大大节省了运行的动力和能耗。2、将弹性立体填料和生态基相组合形式的组合填料运用到废水处理中,经过实验证明,该组合填料在处理中转站渗滤液时,具有挂膜快、微生物相丰富、降解污染物效率高等优点,显著提高了生化池去除污染物的效率。3、在合适的污泥回流比与混合液回流比下,两级AO能承担高污泥负荷,可以处理浓度很高的中转站渗滤液,且运行稳定。4、提供了详细的生化池污泥驯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缩短污泥驯化期,使系统提前达到稳定运行状态。5、生态湿地能对物化与生化出水再次净化,砂石吸附悬浮物,植物对营养物进行吸收。6、相比于膜处理,投资成本与运营成本低更低,更加符合当前社会技术的发展趋势。7、组合工艺核心部分为使用活性污泥技术,技术成熟,运维难度低,且没有膜污染,解决了使用膜工艺产生浓缩液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框架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生化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曝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在两级AO处理中不同阶段的COD浓度曲线图;图7为本技术在两级AO处理中不同阶段的氨氮浓度曲线图;图8为本技术在两级AO处理中不同阶段的总磷浓度曲线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不同阶段的COD浓度曲线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不同阶段的COD去除率曲线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不同阶段的氨氮浓度曲线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不同阶段的氨氮去除率曲线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不同阶段的总磷浓度曲线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不同阶段的总磷去除率曲线图;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不同阶段的COD浓度曲线图;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不同阶段的COD去除率曲线图;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不同阶段的氨氮浓度曲线图;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不同阶段的氨氮去除率曲线图;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不同阶段的总磷浓度曲线图;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不同阶段的总磷去除率曲线图;图中:1-原水水箱,2-格栅池,3-调节池,4-提升泵,5-生化处理装置,5a-厌氧池,5b-一级好氧池,5c-一级沉淀池,5d-兼氧池,5e-二级好氧池,5f-二级沉淀池,5g-曝气组件,5g1-气泵,5g2-主管,5g3-支管,5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无膜一体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水水箱(1)、格栅池(2)、调节池(3)、生化处理装置(5)、絮凝沉淀池(6)、沸石吸附池(8)和生态湿地(9),所述原水水箱(1)的出口与格栅池(2)的入口连接,所述格栅池(2)的出口与调节池(3)的入口连接,所述调节池(3)与所述生化处理装置(5)的入口通过提升泵(4)连接,所述生化处理装置(5)的液体出口与絮凝沉淀池(6)的液体入口连接,加药装置(7)与絮凝沉淀池(6)的加药口连接,所述絮凝沉淀池(6)的液体出口与沸石吸附池(8)的入口连接,所述沸石吸附池(8)的出口与生态湿地(9)的入口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无膜一体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水水箱(1)、格栅池(2)、调节池(3)、生化处理装置(5)、絮凝沉淀池(6)、沸石吸附池(8)和生态湿地(9),所述原水水箱(1)的出口与格栅池(2)的入口连接,所述格栅池(2)的出口与调节池(3)的入口连接,所述调节池(3)与所述生化处理装置(5)的入口通过提升泵(4)连接,所述生化处理装置(5)的液体出口与絮凝沉淀池(6)的液体入口连接,加药装置(7)与絮凝沉淀池(6)的加药口连接,所述絮凝沉淀池(6)的液体出口与沸石吸附池(8)的入口连接,所述沸石吸附池(8)的出口与生态湿地(9)的入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无膜一体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处理装置(5)包括厌氧池(5a)、一级好氧池(5b)、一级沉淀池(5c)、兼氧池(5d)、二级好氧池(5e)、二级沉淀池(5f)和曝气组件(5g),所述提升泵(4)的出口与厌氧池(5a)连接,所述厌氧池(5a)的出口与一级好氧池(5b)的入口连接,所述一级好氧池(5b)的出口与一级沉淀池(5c)的入口连接,所述一级沉淀池(5c)的液体出口与兼氧池(5d)的入口连接,所述兼氧池(5d)的出口与二级好氧池(5e)的入口连接,所述二级好氧池(5e)的上部出口与二级沉淀池(5f)的入口连接,二级沉淀池(5f)的液体出口与絮凝沉淀池(6)的液体入口连接,所述曝气组件(5g)分别为一级好氧池(5b)、兼氧池(5d)和二级好氧池(5e)提供氧气,
所述一级沉淀池(5c)的污泥出口连接有第一污泥外排管(5h),所述第一污泥外排管(5h)的中部与第一污泥回流管(5i)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污泥回流管(5i)的另一端与厌氧池(5a)连接,所述第一污泥回流管(5i)的管路上安装有第一污泥回流泵(5j),
所述二级沉淀池(5f)的污泥出口连接有第二污泥外排管(5k),所述第二污泥外排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金环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