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挡流导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31082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7 01: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河道挡流导流装置,包括翻板坝和挡流板;若干挡流板交替设置于河道两侧的侧壁,形成蛇形水流通道;流入蛇形水流通道的河道,以及流出蛇形水流通道的河道内均设有翻板坝;每一挡流板均包括挡流板主体和挡流板转轴;每一挡流板主体与相应的侧壁之间均籍由相应的挡流板转轴形成铰链连接;每一挡流板转轴的下端均设有挡流板驱动装置,并籍由相应挡流板驱动装置驱动旋转;每一翻板坝均包括钢制翻板和翻板转轴;每一钢制翻板与相应的河道的底部之间籍由相应的翻板转轴形成铰链连接;每一翻板转轴的一端均设有翻板驱动装置,并籍由相应翻板驱动装置驱动旋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河道内水体具有足够的停留时间;而且在丰水期能够保证水流畅通。

River divers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道挡流导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河道水量控制
,特别涉及河道挡流导流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的举措,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点。河道是城市水系的骨干,河道生态环境对于城市整体经济社会效益有重要的影响,黑臭河道治理也是近年来的重中之重。目前黑臭河道的控源截污工作已全面开展,并已取得初步成效,通过拆违、截污、养殖取缔等工程或管理措施,部分水体已解决黑臭问题,而进入水质提升的阶段。随着控源截污工作的完成,黑臭基本消除,而如何进一步提升水质便成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水生态构建技术提升河道水质。而保证河道中常年有水,是确保河道水体生态系统问题的保障。一些地区采用多级堰坝进行逐段蓄水,使水面饱满不断流,增加生态景观效果。通过与水生态系统的结合,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提升水质。然而一些河段线型笔直,一头一尾用堰坝隔段后,水流沿河道线型直线溢流入下一河段,没有保证足够的水力停留时间与水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微生物等充分接触,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若参考污水处理厂工艺,在河道中设置挡流板,虽然增加了水力停留时间,但在行洪排涝使也存在风险。因此,在河道治理工程中,需要实现水质净化和保证行洪排涝顺畅两者兼顾。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河道挡流导流装置,实现的目的是解决河道在枯水期的蓄水和自净能力不足的问题,使河道内水体具有足够的停留时间;而且在丰水期能够保证水流畅通,保证行洪排涝顺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河道挡流导流装置,包括翻板坝和挡流板。其中,若干所述挡流板交替设置于河道两侧的侧壁,形成蛇形水流通道;流入所述蛇形水流通道的所述河道,以及流出所述蛇形水流通道的所述河道内均设有所述翻板坝;每一所述挡流板均包括挡流板主体和挡流板转轴;每一所述挡流板主体与相应的所述侧壁之间均籍由相应的所述挡流板转轴形成铰链连接;每一所述挡流板转轴的下端均设有挡流板驱动装置,并籍由相应所述挡流板驱动装置驱动旋转;每一所述翻板坝均包括钢制翻板和翻板转轴;每一所述钢制翻板与相应的所述河道的底部之间籍由相应的所述翻板转轴形成铰链连接;每一所述翻板转轴的一端均设有翻板驱动装置,并籍由相应所述翻板驱动装置驱动旋转。优选的,每一所述挡流板主体均为薄壁式的填料石笼,迎水面采用钢丝网,背水面为不透水金属板。更优选的,位于所述河道同一个侧壁的两个相邻的所述挡流板之间的间距为所述河道宽度;每一所述挡流板的宽度均为所述河道宽度的0.7倍;所述翻板坝与距离最近的所述挡流板之间的间距为所述河道宽度的0.3倍。更优选的,每一所述挡流板主体的厚度为20至30厘米,高度为1至2米,宽度为2至4米。优选的,每一所述挡流板下端,靠近所述河道中心的位置,均设有挡流板固定销;所述河道的所述底部对应每一所述挡流板固定销均设有相配的固定槽。更优选的,所述每一所述挡流板固定销均为电控插销。优选的,每一所述挡流板主体上至少设有两根与相应的所述挡流板转轴垂直的加强横杆;所述加强横杆一端与相应的所述挡流板转轴固定。优选的,每一所述钢制翻板上端,靠近所述河道两侧侧壁的位置,均设有翻板固定销;所述河道两侧的侧壁对应每一所述有翻板固定销均设有相配的固定槽。更优选的,所述每一所述翻板固定销均为电控插销。优选的,每一所述钢制翻板上至少设有两根与相应的所述翻板转轴垂直的加强竖杆;所述加强竖杆一端与相应的所述翻板转轴固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不影响河道正常的行洪排涝,并且操作简单,可实现同时启闭钢制翻板坝与挡流板,各个挡流板启闭顺序经计算机模拟,挡板之间不会碰撞。本技术采用挡流板石笼内的碎石、砾石等填料的作用,增加水中微生物附着空间,形成生物膜,提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本技术的控制方法简单有效,调控过程快速安全且灵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翻板坝和挡流板旋转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处于丰水期的状态示意图。图4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挡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翻板坝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河道挡流导流装置,包括翻板坝1和挡流板2。其中,若干挡流板2交替设置于河道9两侧的侧壁91,形成蛇形水流通道;流入蛇形水流通道的河道9,以及流出蛇形水流通道的河道9内均设有翻板坝1;每一挡流板2均包括挡流板主体21和挡流板转轴22;每一挡流板主体21与相应的侧壁91之间均籍由相应的挡流板转轴22形成铰链连接;每一挡流板转轴22的下端均设有挡流板驱动装置23,并籍由相应挡流板驱动装置23驱动旋转;每一翻板坝1均包括钢制翻板11和翻板转轴12;每一钢制翻板11与相应的河道9的底部92之间籍由相应的翻板转轴12形成铰链连接;每一翻板转轴12的一端均设有翻板驱动装置13,并籍由相应翻板驱动装置13驱动旋转。本技术的原理在于,采用可控制旋转的若干挡流板2在河道9内形成人造蛇形水流通道,在枯水期增加水体的的停留时间,以解决河道在枯水期的蓄水和自净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且在丰水期可以通过旋转挡流板2的方式将蛇形水流通道切换成直线水流通道,保证水流畅通,保证行洪排涝顺畅。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挡流板主体21均为薄壁式的填料石笼,迎水面采用钢丝网,背水面为不透水金属板。在某些实施例中,位于河道9同一个侧壁91的两个相邻的挡流板2之间的间距为河道宽度;每一挡流板2的宽度均为河道9宽度的0.7倍;翻板坝1与距离最近的挡流板2之间的间距为河道9宽度的0.3倍。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挡流板主体21的厚度为20至30厘米,高度为1至2米,宽度为2至4米。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挡流板2下端,靠近河道9中心的位置,均设有挡流板固定销24;河道9的底部92对应每一挡流板固定销24均设有相配的固定槽。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挡流板固定销24均为电控插销。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挡流板主体21上至少设有两根与相应的挡流板转轴22垂直的加强横杆25;加强横杆25一端与相应的挡流板转轴22固定。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钢制翻板11上端,靠近河道9两侧侧壁91的位置,均设有翻板固定销14;河道9两侧的侧壁91对应每一有翻板固定销14均设有相配的固定槽。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翻板固定销14均为电控插销。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钢制翻板11上至少设有两根与相应的翻板转轴12垂直的加强竖杆15;加强竖杆15一端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河道挡流导流装置,包括翻板坝(1)和挡流板(2);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挡流板(2)交替设置于河道(9)两侧的侧壁(91),形成蛇形水流通道;/n流入所述蛇形水流通道的所述河道(9),以及流出所述蛇形水流通道的所述河道(9)内均设有所述翻板坝(1);/n每一所述挡流板(2)均包括挡流板主体(21)和挡流板转轴(22);每一所述挡流板主体(21)与相应的所述侧壁(91)之间均籍由相应的所述挡流板转轴(22)形成铰链连接;每一所述挡流板转轴(22)的下端均设有挡流板驱动装置(23),并籍由相应所述挡流板驱动装置(23)驱动旋转;/n每一所述翻板坝(1)均包括钢制翻板(11)和翻板转轴(12);每一所述钢制翻板(11)与相应的所述河道(9)的底部(92)之间籍由相应的所述翻板转轴(12)形成铰链连接;每一所述翻板转轴(12)的一端均设有翻板驱动装置(13),并籍由相应所述翻板驱动装置(13)驱动旋转。/n

【技术特征摘要】
1.河道挡流导流装置,包括翻板坝(1)和挡流板(2);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挡流板(2)交替设置于河道(9)两侧的侧壁(91),形成蛇形水流通道;
流入所述蛇形水流通道的所述河道(9),以及流出所述蛇形水流通道的所述河道(9)内均设有所述翻板坝(1);
每一所述挡流板(2)均包括挡流板主体(21)和挡流板转轴(22);每一所述挡流板主体(21)与相应的所述侧壁(91)之间均籍由相应的所述挡流板转轴(22)形成铰链连接;每一所述挡流板转轴(22)的下端均设有挡流板驱动装置(23),并籍由相应所述挡流板驱动装置(23)驱动旋转;
每一所述翻板坝(1)均包括钢制翻板(11)和翻板转轴(12);每一所述钢制翻板(11)与相应的所述河道(9)的底部(92)之间籍由相应的所述翻板转轴(12)形成铰链连接;每一所述翻板转轴(12)的一端均设有翻板驱动装置(13),并籍由相应所述翻板驱动装置(13)驱动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挡流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挡流板主体(21)均为薄壁式的填料石笼,迎水面采用钢丝网,背水面为不透水金属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挡流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河道(9)同一个侧壁(91)的两个相邻的所述挡流板(2)之间的间距为所述河道宽度;每一所述挡流板(2)的宽度均为所述河道(9)宽度的0.7倍;所述翻板坝(1)与距离最近的所述挡流板(2)之间的间距为所述河道(9)宽度的0.3倍。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郁片红崔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