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锥齿轮差速器壳专用吊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1044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7 0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锥齿轮差速器壳专用吊具,包括固定座、连接座、至少两个抓手和至少两个连接件;固定座包括圆盘状的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的周围设置有若干与抓手一一对应的第一夹板部;连接座包括圆盘状的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的周围设置有若干与连接件一一对应的第二夹板部;抓手包括竖直板和倾斜板;倾斜板的一端与竖直板的上端连接,倾斜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夹头部;竖直板的下端设置有回钩部,且竖直板与倾斜板的连接处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一夹板部铰接;连接件与抓手一一对应,连接件的一端设有第三夹板部,第三夹板部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一夹头部铰接;连接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夹头部,第二夹头部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二夹板部铰接。

A special sling for bevel gear differential ca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锥齿轮差速器壳专用吊具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具体来讲是一种锥齿轮差速器壳专用吊具。
技术介绍
在目前的减速器总成装配过程中,锥齿轮差速器壳都是使用普通吊钩进行吊装,由于锥齿轮差速器壳的抓取结构与普通吊钩的结构不匹配,不仅吊装操作困难,而且在吊装过程中,普通吊钩可能会因锥齿轮差速器壳晃动而脱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锥齿轮差速器壳专用吊具,使吊装过程变得简单实用,同时兼顾使用者的安全性与便携性。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锥齿轮差速器壳专用吊具,包括固定座和设置在固定座正上方的连接座,还包括至少两个抓手和至少两个连接件;所述固定座包括圆盘状的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的周围设置有若干与抓手一一对应的第一夹板部;所述连接座包括圆盘状的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的周围设置有若干与连接件一一对应的第二夹板部;所述抓手包括竖直板和倾斜板;所述倾斜板的一端与竖直板的上端连接,倾斜板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夹头部;所述竖直板的下端设置有回钩部,且竖直板与倾斜板的连接处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一夹板部铰接;所述连接件与抓手一一对应,连接件的一端设有第三夹板部,所述第三夹板部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一夹头部铰接;连接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夹头部,所述第二夹头部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二夹板部铰接。进一步改进在于:各抓手的回钩部均背离固定座的轴线设置。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抓手的竖直板设置有缺口部,该缺口部的上端延伸至竖直板靠近上端的位置,缺口部的下端延伸至回钩部。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竖直板和倾斜板为一体式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座第一本体的顶部连接有吊耳。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座第一本体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吊耳与螺纹孔螺纹连接。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抓手和连接件都设有三个,均匀间隔环绕在固定座的周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中,将吊具的抓手放入锥齿轮差速器壳的抓取结构中,然后利用天车提起此吊具,抓手在连接件、连接座及固定座的作用下向外撑开,使得回钩部紧紧卡在锥齿轮差速器壳上,使吊装过程变得简单实用,同时兼顾使用者的安全性与便携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锥齿轮差速器壳专用吊具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抓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锥齿轮差速器壳专用吊具的工作状态图。附图标记:1-连接座;11-第二本体;12-第二夹板部;13-吊耳;14-螺纹孔;2-连接件;21-第二夹头部;22-第三夹板部;3-抓手;31-竖直板;32-回钩部;33-倾斜板;34-第一夹头部;35-缺口部;4-固定座;41-第一本体;42-第一夹板部;5-锥齿轮差速器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描述中,“数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锥齿轮差速器壳专用吊具,包括固定座4和设置在固定座4正上方的连接座1,还包括至少两个抓手3和至少两个连接件2;参见图5所示,固定座4包括圆盘状的第一本体41,该第一本体41的周围设置有若干与抓手3一一对应的第一夹板部42;参见图2所示,连接座1包括圆盘状的第二本体11,该第二本体11的周围设置有若干与连接件2一一对应的第二夹板部12;具体的,连接座1第一本体41的顶部连接有吊耳13。本实施例中,具体的,连接座1第一本体41上设置有螺纹孔14,吊耳13与螺纹孔14螺纹连接。参见图4所示,抓手3包括竖直板31和倾斜板33;具体的,竖直板31和倾斜板33为一体式结构。倾斜板33的一端与竖直板31的上端连接,倾斜板33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夹头部34;竖直板31的下端设置有回钩部32,且竖直板31与倾斜板33的连接处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一夹板部42铰接;具体的,各抓手3的回钩部32均背离固定座4的轴线设置。抓手3的竖直板31设置有缺口部35,该缺口部35的上端延伸至竖直板31靠近上端的位置,缺口部35的下端延伸至回钩部32。该缺口部35的设置,使得抓手3在自由状态时,抓手3的下端会向外倾斜,回钩部32可随之运动到锥齿轮差速器壳的抓取结构处,便于抓取。参见图3所示,连接件2与抓手3一一对应,连接件2的一端设有第三夹板部22,第三夹板部22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一夹头部34铰接;连接件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夹头部21,第二夹头部21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二夹板部12铰接。本实施例中,抓手3和连接件2都设有三个,均匀间隔环绕在固定座4的周围。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参见图6所示,将吊具的抓手放入锥齿轮差速器壳5的抓取结构中,此时,抓手3在自由状态时,抓手3的下端会向外倾斜,回钩部32可随之运动到锥齿轮差速器壳5的抓取结构处,然后利用天车通过吊耳提起此吊具,连接座1随之上升,通过连接件2带动抓手3外扩撑开,使得回钩部紧紧卡在锥齿轮差速器壳5上。即可实现锥齿轮差速器壳5的移动。在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优选地”、“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于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者示例中以合适方式结合。通过上述的结构和原理的描述,所属
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锥齿轮差速器壳专用吊具,包括固定座(4)和设置在固定座(4)正上方的连接座(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抓手(3)和至少两个连接件(2);/n所述固定座(4)包括圆盘状的第一本体(41),该第一本体(41)的周围设置有若干与抓手(3)一一对应的第一夹板部(42);/n所述连接座(1)包括圆盘状的第二本体(11),该第二本体(11)的周围设置有若干与连接件(2)一一对应的第二夹板部(12);/n所述抓手(3)包括竖直板(31)和倾斜板(33);所述倾斜板(33)的一端与竖直板(31)的上端连接,倾斜板(33)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夹头部(34);所述竖直板(31)的下端设置有回钩部(32),且竖直板(31)与倾斜板(33)的连接处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一夹板部(42)铰接;/n所述连接件(2)与抓手(3)一一对应,连接件(2)的一端设有第三夹板部(22),所述第三夹板部(22)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一夹头部(34)铰接;连接件(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夹头部(21),所述第二夹头部(21)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二夹板部(12)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锥齿轮差速器壳专用吊具,包括固定座(4)和设置在固定座(4)正上方的连接座(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抓手(3)和至少两个连接件(2);
所述固定座(4)包括圆盘状的第一本体(41),该第一本体(41)的周围设置有若干与抓手(3)一一对应的第一夹板部(42);
所述连接座(1)包括圆盘状的第二本体(11),该第二本体(11)的周围设置有若干与连接件(2)一一对应的第二夹板部(12);
所述抓手(3)包括竖直板(31)和倾斜板(33);所述倾斜板(33)的一端与竖直板(31)的上端连接,倾斜板(33)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夹头部(34);所述竖直板(31)的下端设置有回钩部(32),且竖直板(31)与倾斜板(33)的连接处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一夹板部(42)铰接;
所述连接件(2)与抓手(3)一一对应,连接件(2)的一端设有第三夹板部(22),所述第三夹板部(22)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一夹头部(34)铰接;连接件(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夹头部(21),所述第二夹头部(21)通过销轴与对应的第二夹板部(12)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鑫剑王涛储妙芳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和德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