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炭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03856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铅炭电池,铅炭电池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电池极群,电池极群包括正极板、负极板和隔板,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均包括板栅和涂覆于板栅上的铅膏,所述板栅包括板栅边框、设于板栅边框内的横筋条和竖筋条,所述正极板和/或负极板的铅膏的表面设有凹槽,所述隔板设有导流缺口。由于极板表面设置有凹槽,隔板设置有导流缺口,即使电池装配压力非常大,极板表面的凹槽与隔板的缺口都是电解液直达极群中心的良好通道。

Lead carbon c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铅炭电池
本技术属于铅炭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铅炭电池。
技术介绍
由于铅炭电池装配压力紧、极板和隔板孔径小,尤其是大极群和薄隔板铅炭电池,注液时电解液难以渗入到电池中心区域,造成中心区域电解液不足,即使电解液能缓慢的渗透到中心区域,由于生极板中含有氧化铅,电解液边渗透边反应,导致渗透到极群中心区域的电解液中硫酸含量非常低,无法满足中心区域极板充放电的要求,造成铅炭电池中心区域缺少硫酸而无法放出电量,更严重的是中心区域电解液不足或硫酸含量不足,造成铅炭电池充电过程中由于内阻大而产生大量热量形成高温,导致电池隔板烧坏短路、板栅腐蚀、失水热失控等问题而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铅炭电池,目的是为铅炭电池极群提供渗酸通道,在铅炭电池注入电解液时能使电解液更快速的进入极群中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铅炭电池,包括壳体、壳盖和设于壳体内的电池极群,电池极群包括正极板、负极板和隔板,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均包括板栅和涂覆于板栅上的铅膏,所述板栅包括板栅边框、设于板栅边框内的横筋条和竖筋条,所述正极板和/或负极板的铅膏的表面设有凹槽,所述隔板设有导流缺口。所述凹槽为矩形凹槽、半圆形凹槽、V字形凹槽或其他不规则形状。优选的,所述凹槽为多个,多个凹槽间隔交错地分布于板栅正反两面的铅膏表面上。所述凹槽包括横向凹槽和/或竖向凹槽。所述横向凹槽从板栅边框的左侧边或右侧边朝向对向侧边横向延伸,且横向凹槽的长度不小于板栅边框一半的宽度,所述横向凹槽的宽度为1-2.5mm。以横向凹槽的长度=极板宽度,凹槽贯穿极板宽度最佳。所述竖向凹槽从板栅边框的上侧边朝向下侧边延伸,且竖向凹槽的长度不小于板栅边框三分之二的高度,竖向凹槽的宽度为1-2.5mm。以竖向凹槽的长度=极板高度,凹槽贯穿极板高度最佳。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极板单面铅膏厚度,即:小于1/2*【极板厚度-板栅边框厚度】。通常正极板所设置凹槽的深度0.2mm~0.5mm,负极板所设置凹槽的深度0.1mm~0.3mm。所述凹槽以均宽和/或均深设置。优选的,所述凹槽渐变宽度和/或渐变深度设置。其中,所述横向凹槽以渐变宽度和/或渐变深度设置,且随板栅边框两侧至板栅中心的横向凹槽宽度及深度逐渐变小;所述竖向凹槽以渐变宽度和/或渐变深度设置,且随板栅边框上侧至下侧的竖向凹槽宽度和/或深度逐渐变小。所述导流缺口为设于隔板的高度方向上的狭长型缺口,且导流缺口的长度为隔板高度的1/4-1/2,导流缺口的宽度为1-5mm。设置成此种尺寸的缺口,不会对电池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优选的,所述导流缺口的长度为隔板高度的1/3-2/5。所述导流缺口的宽度为2.5-3.5mm。缺口设置成此长度及宽度,电池稳定性效果相对较好,且电解液具有较好的渗入效果。所述导流缺口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多个导流缺口的宽度相同。或所述多个导流缺口呈渐变宽设置,且从导流缺口开口处到末端的宽度逐渐减小。所述隔板的对向两侧均设有相平行设置的多个导流缺口,且对向两侧设置的导流缺口的长度延伸方向均不在一条直线上。在两侧间隔交替分布缺口,能够达到较好的导流效果,且对结构稳定性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位于同一侧的各导流缺口之间的距离相等。优选的,位于同一侧的各导流缺口以由密到疏的间隔方式从隔板中心分布到隔板的边缘。所述隔板至少为两层,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至少设置两层隔板,且至少有一层隔板设有导流缺口。优选的,至少两层隔板设有导流缺口,且设有导流缺口的隔板层与层之间的缺口相互错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铅炭电池,由于极板表面设置有凹槽,隔板设置有缺口,即使电池装配压力非常大,极板表面的凹槽与隔板的缺口都是电解液直达极群中心的良好通道。在电池注液时,电解液能通过极板凹槽和隔板缺口,从极群上部及两侧快速进入极群中心,快速、高效、充分的渗透极板和隔板孔隙。解决了传统电池电解液难以扩散到极群中心区域的问题,并解决了电解液在缓慢扩散到中心过程中,硫酸不断参被反应,形成从极群外到内电解液硫酸含量由高到低的不均衡问题,避免了极群中心由于电解液密度低,充放电时内阻大造成高温损坏隔板、铅膏、极板,以及引起热失控等问题。有效改善铅炭电池极板活性物质利用率一致性问题,提高铅炭电池中心区域放电能力,降低铅炭电池中心区域在充电过程产热量;同时改善了铅炭电池酸液渗透效率、缩短注液的时间,降低铅炭电池注液和化成过程的制程不良率,更是提高了铅炭电池使用寿命水平。2、本技术的采用带有规则性凸起的压辊替代传统型平面压辊,在极板铅膏表层压出凹槽纹理,投入成本低、方法简单、操作和效率无影响,但其制造的极板对改善铅炭电池性能、提高铅炭电池寿命水平、降低制程不良率具有显著作用。3、在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设置至少两层隔板,其中至少有一层隔板设置有缺口,倘若两层以上或者全部隔板均设置有缺口时,隔板层与层之间的缺口相互错开、不重叠。本技术的铅炭电池,双层隔板比单层隔板的抗裂、抗破损、防短路能力更强,其次降低了隔板的用量以节约产品成本,第三增加储酸空间,延缓铅炭电池后期缺水热失控的问题,有效提高铅炭电池使用寿命水平。4、由于胶体电解液中含有大量硅胶颗粒,浓稠度极高;隔板孔率比极板高,薄隔板的极群吸液速率比厚隔板极群慢;极板越大,电解液从极群外渗透到极群中心的时间越长。因此,本技术的铅炭电池,用于铅炭电池的极板、隔板及其配组方法,对胶体铅炭电池注液、薄隔板铅炭电池注液及大极群铅炭电池的注液难度的改善尤为明显。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图1是本技术极板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极板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极板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隔板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铅炭电池极群的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铅炭电池极群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铅炭电池极群的剖视图。图中标记为:1、板栅边框,2、板栅筋条,3、极耳,4、铅膏,5、凹槽,6、隔板,7、导流缺口,8、极群,9、正极板,10、负极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技术的限制。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铅炭电池,包括壳体、壳盖和设于壳体内的电池极群8,电池极群8包括正极板9、负极板10和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铅炭电池,包括壳体、壳盖和设于壳体内的电池极群,电池极群包括正极板、负极板和隔板,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均包括板栅和涂覆于板栅上的铅膏,所述板栅包括板栅边框、设于板栅边框内的横筋条和竖筋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板和/或负极板的铅膏的表面设有凹槽,所述隔板设有导流缺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铅炭电池,包括壳体、壳盖和设于壳体内的电池极群,电池极群包括正极板、负极板和隔板,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均包括板栅和涂覆于板栅上的铅膏,所述板栅包括板栅边框、设于板栅边框内的横筋条和竖筋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板和/或负极板的铅膏的表面设有凹槽,所述隔板设有导流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铅炭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多个,多个凹槽间隔交错地分布于板栅正反两面的铅膏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铅炭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横向凹槽和/或竖向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铅炭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凹槽从板栅边框的左侧边或右侧边朝向对向侧边横向延伸,且横向凹槽的长度不小于板栅边框一半的宽度,所述横向凹槽的宽度为1-2.5mm。


5.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少华方亮邵永刚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艾克瑞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