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03177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伞裙和第三伞裙,所述第一伞裙和第三伞裙之间设有第二伞裙,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上表面均与水平线呈(5~10)°夹角,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下表面均与水平线呈(5~10)°夹角。设计空气动力学优良流型伞形,使伞裙迎风面处的风速分布均匀,速度矢量沿伞盘面方向,改善流场特性和伞裙受力分布,避免伞裙出现变形、扭曲、撕裂现象。

An aerodynamic umbrella structure for arres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
本技术涉及避雷器伞形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
技术介绍
常规避雷器适用环境条件对风速的要求是35m/s(126km/h),而高速铁路机车用避雷器在行车时的流速远超过35m/s,达97.2m/s(350km/h),在隧道运行或两车交会时流速会加剧,常规避雷器的伞形在此流速下,将会出现变形、扭曲、撕裂、积污等问题,影响外绝缘性能,不能满足运行和行车安全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设计空气动力学优良流型伞形,使伞裙迎风面处的风速分布均匀,速度矢量沿伞盘面方向,改善流场特性和伞裙受力分布,避免伞裙出现变形、扭曲、撕裂现象。一种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伞裙和第三伞裙,所述第一伞裙和第三伞裙之间设有第二伞裙,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上表面均与水平线呈(5~10)°夹角,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下表面均与水平线呈(5~10)°夹角。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外边缘半径均为(R2~R3)mm。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上表面、下表面与竖直面的边缘半径均为(R6~R10)mm。所述第一伞裙的半径为(102.5~107.5)mm,与相邻伞裙的半径差不小于15mm。所述第二伞裙的半径为(82.5~87.5)mm,与相邻伞裙的半径差不小于15mm。所述第三伞裙的半径为(97.5~102.5)mm,与相邻伞裙的半径差不小于15mm。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上表面均与水平线呈5°夹角,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下表面均与水平线呈5°夹角。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上表面均与水平线呈10°夹角,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下表面均与水平线呈10°夹角。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均同轴设置,且均为圆盘形。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外边缘半径均为R2mm。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外边缘半径均为R3mm。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上表面、下表面与竖直面的边缘半径均为R6mm。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上表面、下表面与竖直面的边缘半径均为R10mm。所述第一伞裙的半径为102.5mm,与相邻伞裙的半径差不小于15mm,所述第二伞裙的半径为82.5mm,与相邻伞裙的半径差不小于15mm.所述第三伞裙的半径为97.5mm,与相邻伞裙的半径差不小于15mm。所述第一伞裙的半径为107.5mm,与相邻伞裙的半径差不小于15mm,所述第二伞裙的半径为87.5mm,与相邻伞裙的半径差不小于15mm,所述第三伞裙的半径为102.5mm,与相邻伞裙的半径差不小于15mm。所述第一伞裙与第三伞裙之间的距离为55mm。所述第一伞裙与第二伞裙之间的距离为27mm。所述第二伞裙与第三伞裙之间的距离为28mm。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均采用分子量超过80万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制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伞裙采用分子量超过80万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制成,伞裙硬度高、抗扭曲变形、高抗撕。设计空气动力学优良流型伞形,使伞裙迎风面处的风速分布均匀,速度矢量沿伞盘面方向,改善流场特性和伞裙受力分布,避免伞裙出现变形、扭曲、撕裂现象。设计上下对称的自清洁伞形,避免伞盘区域出现涡旋区,减小外套表面积污,提高运行时的外绝缘性能。对该伞形避雷器样机进行100m/s、10min风洞试验,伞裙未产生明显变形,伞裙完好,未撕裂。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伞裙一侧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披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和2所示,一种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包括依次设置在绝缘筒体4上的第一伞裙1和第三伞裙3,所述第一伞裙1和第三伞裙3之间设有第二伞裙2,所述第一伞裙1、第二伞裙2和第三伞裙3的上表面8均与水平线呈5°夹角,所述第一伞裙1、第二伞裙2和第三伞裙3的下表面9均与水平线呈5°夹角。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所述第一伞裙1与第三伞裙3之间的距离为55mm。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区别为:所述第一伞裙1与第二伞裙2之间的距离为27mm。实施例4与实施例3的区别为:所述第二伞裙2与第三伞裙3之间的距离为28mm。实施例5与实施例4的区别为:所述第一伞裙1、第二伞裙2和第三伞裙3均同轴设置,且均为圆盘形。实施例6与实施例5的区别为:所述第一伞裙1、第二伞裙2和第三伞裙3的纵切面外边缘5半径均为R2。实施例7与实施例6的区别为:所述第一伞裙1、第二伞裙2和第三伞裙3的上表面8、下表面9与绝缘筒4竖直面7的边缘6半径均为R6。实施例8与实施例7的区别为:所述第一伞裙1的半径为102.5mm。实施例9与实施例8的区别为:所述第二伞裙2的半径为84.5mm。实施例10与实施例9的区别为:所述第三伞裙3的半径为97.5mm。实施例11与实施例10的区别为:所述第一伞裙1、第二伞裙2和第三伞裙3均采用分子量超过80万的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制件。实施例1a:如图1和2所示,一种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伞裙1和第三伞裙3,所述第一伞裙1和第三伞裙3之间设有第二伞裙2,所述第一伞裙1、第二伞裙2和第三伞裙3的上表面8均与水平线呈5°夹角,所述第一伞裙1、第二伞裙2和第三伞裙3的下表面9均与水平线呈5°夹角。实施例2a与实施例1a的区别为:所述第一伞裙1、第二伞裙2和第三伞裙3的外边缘5半径均为R2mm,R2为半径为2mm。实施例3a与实施例2a的区别为:所述第一伞裙1、第二伞裙2和第三伞裙3的上表面、下表面与竖直面7的边缘6半径均为R6mm。R6为半径为6mm圆弧边缘。实施例4a与实施例3a的区别为:所述第一伞裙1的半径为102.5mm。实施例5a与实施例4a的区别为:所述第二伞裙2的半径为82.5mm。实施例6a与实施例5a的区别为:所述第三伞裙3的半径为97.5mm。实施例7a与实施例6a的区别为:所述第一伞裙1与第三伞裙3之间的距离为55mm。实施例8a与实施例7a的区别为:所述第一伞裙1与第二伞裙2之间的距离为27mm。实施例9a与实施例8a的区别为:所述第二伞裙2与第三伞裙3之间的距离为28mm。实施例10a与实施例9a的区别为:所述第一伞裙1、第二伞裙2和第三伞裙3均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伞裙和第三伞裙,所述第一伞裙和第三伞裙之间设有第二伞裙,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上表面均与水平线呈5~10°夹角,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下表面均与水平线呈5~10°夹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伞裙和第三伞裙,所述第一伞裙和第三伞裙之间设有第二伞裙,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上表面均与水平线呈5~10°夹角,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下表面均与水平线呈5~10°夹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外边缘半径均为2~3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上表面、下表面与竖直面的边缘半径均为6~10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伞裙的半径为102.5~107.5mm,与相邻伞裙的半径差不小于15m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伞裙的半径为82.5~87.5mm,与相邻伞裙的半径差不小于15m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伞裙的半径为97.5~102.5mm,与相邻伞裙的半径差不小于15m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避雷器用空气动力学伞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伞裙、第二伞裙和第三伞裙的上表面均与水平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三胡淑慧史峰厍海波樊崇贾娜李铮
申请(专利权)人:金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