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间除尘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9910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间除尘设备,该除尘设备包括中空立方体状壳体、垂直固设于该壳体底板中部的第一竖直支撑板、固设于该第一竖直支撑板顶端的“V”形板、固定罩设于该“V”形板上方的“∧”形板、固设于该“∧”形板上方的滤尘网、固设于该壳体底板上的第一进风扇和第二进风扇、以及设置于该壳体顶板上的出气口,该“V”形板包括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该第一倾斜板第一侧高于该第一倾斜板第二侧,该第二倾斜板第一侧低于该第二倾斜板第二侧,该第一倾斜板第一侧与该壳体第一侧壁之间留有第一缝隙,该第一倾斜板第二侧与该第一竖直支撑板顶端固定连接,该第二倾斜板第一侧与该第一竖直支撑板顶端固定连接。

A kind of workshop dedusting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间除尘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间除尘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的除尘设备结构复杂,且制造成本较高,不适合工厂车间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车间除尘设备。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车间除尘设备,该除尘设备包括中空立方体状壳体、垂直固设于该壳体底板中部的第一竖直支撑板、固设于该第一竖直支撑板顶端的“V”形板、固定罩设于该“V”形板上方的“∧”形板、固设于该“∧”形板上方的滤尘网、固设于该壳体底板上的第一进风扇和第二进风扇、以及设置于该壳体顶板上的出气口,该“V”形板包括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该第一倾斜板第一侧高于该第一倾斜板第二侧,该第二倾斜板第一侧低于该第二倾斜板第二侧,该第一倾斜板第一侧与该壳体第一侧壁之间留有第一缝隙,该第一倾斜板第二侧与该第一竖直支撑板顶端固定连接,该第二倾斜板第一侧与该第一竖直支撑板顶端固定连接,该第二倾斜板第二侧与该壳体第二侧壁之间留有第二缝隙,该“∧”形板包括第三倾斜板和第四倾斜板,该第三倾斜板第一侧低于该第三倾斜板第二侧,该第四倾斜板第一侧高于该第四倾斜板第二侧,该第三倾斜板第一侧位于该第一缝隙上方、且与该壳体第一侧壁固定连接,该第四倾斜板第二侧位于该第二缝隙上方、且与该壳体第二侧壁固定连接,该第三倾斜板第二侧与第四倾斜板第一侧之间留有第三缝隙,该第一倾斜板底面粘设有第一粘尘垫,该第二倾斜板底面粘设有第二粘尘垫,该第三倾斜板底面粘设有第三粘尘垫,该第四倾斜板底面粘设有第四粘尘垫,该壳体底板上分别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该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分别位于该第一竖直支撑板两侧,该第一进风扇位于该第一进气口内并向该壳体内吹风,该第二进风扇位于该第二进气口内并向该壳体内吹风。在本技术所述的车间除尘设备中,该出气口内设有向该壳体外吹风的排风扇。在本技术所述的车间除尘设备中,该第一进气口底部固设有第一隔网,该第一进风扇固设于该第一隔网上,该第二进气口底部固设有第二隔网,该第二进风扇固设于该第二隔网上,该出气口顶部和底部分别固设有第三隔网和第四隔网,该排风扇固设于该第三隔网或第四隔网上。在本技术所述的车间除尘设备中,该第一倾斜板、第二倾斜板、第三倾斜板和第四倾斜板的第一端分别该壳体第四侧壁固定连接,该壳体第三侧壁上与该第一倾斜板、第二倾斜板、第三倾斜板和第四倾斜板相对应位置处设有用于更换粘尘垫的开口,该开口上设有可转动开启的密封门。在本技术所述的车间除尘设备中,该密封门第一侧与该开口第一侧通过活页可转动连接,该密封门第二侧与该开口第二侧通过门锁连接。在本技术所述的车间除尘设备中,该壳体底板底面四周角分别设有支撑腿、以及设置于该支撑腿底端的万向轮。实施本技术的车间除尘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本技术的车间除尘设备时,启动第一进风扇和第二进风扇分别向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方向吹风,将车间内的空气从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吸入至壳体内,污浊空气首先接触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底面的第一粘尘垫和第二粘尘垫,将污浊空气中的大颗粒杂质进行粘除,污浊空气再经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流向第三倾斜板和第四倾斜板,再与第三粘尘垫和第四粘尘垫接触,进行第二次杂质粘除,之后空气有第三缝隙进入滤尘网,进行最后滤尘,最终从出气口排出,实现空气除尘。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车间除尘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车间除尘设备第一实施例中,该除尘设备1包括中空立方体状壳体2、垂直固设于该壳体2底板中部的第一竖直支撑板3、固设于该第一竖直支撑板3顶端的”V”形板4、固定罩设于该”V”形板4上方的”∧”形板5、固设于该”∧”形板5上方的滤尘网6、固设于该壳体2底板上的第一进风扇7和第二进风扇8、以及设置于该壳体2顶板上的出气口9,该”V”形板4包括第一倾斜板10和第二倾斜板11,该第一倾斜板10第一侧高于该第一倾斜板10第二侧,该第二倾斜板11第一侧低于该第二倾斜板11第二侧,该第一倾斜板10第一侧与该壳体2第一侧壁之间留有第一缝隙14,该第一倾斜板10第二侧与该第一竖直支撑板3顶端固定连接,该第二倾斜板11第一侧与该第一竖直支撑板3顶端固定连接,该第二倾斜板11第二侧与该壳体2第二侧壁之间留有第二缝隙15,该”∧”形板5包括第三倾斜板12和第四倾斜板13,该第三倾斜板12第一侧低于该第三倾斜板12第二侧,该第四倾斜板13第一侧高于该第四倾斜板13第二侧,该第三倾斜板12第一侧位于该第一缝隙14上方、且与该壳体2第一侧壁固定连接,该第四倾斜板13第二侧位于该第二缝隙15上方、且与该壳体2第二侧壁固定连接,该第三倾斜板12第二侧与第四倾斜板13第一侧之间留有第三缝隙16,该第一倾斜板10底面粘设有第一粘尘垫17,该第二倾斜板11底面粘设有第二粘尘垫18,该第三倾斜板12底面粘设有第三粘尘垫19,该第四倾斜板13底面粘设有第四粘尘垫20,该壳体2底板上分别设有第一进气口21和第二进气口22,该第一进气口21和第二进气口22分别位于该第一竖直支撑板3两侧,该第一进风扇7位于该第一进气口21内并向该壳体2内吹风,该第二进风扇8位于该第二进气口22内并向该壳体2内吹风。使用本技术的车间除尘设备1时,启动第一进风扇7和第二进风扇8分别向第一倾斜板10和第二倾斜板11方向吹风,将车间内的空气从第一进气口21和第二进气口22吸入至壳体2内,污浊空气首先接触第一倾斜板10和第二倾斜板11底面的第一粘尘垫17和第二粘尘垫18,将污浊空气中的大颗粒杂质进行粘除,污浊空气再经第一缝隙14和第二缝隙15流向第三倾斜板12和第四倾斜板13,再与第三粘尘垫19和第四粘尘垫20接触,进行第二次杂质粘除,之后空气有第三缝隙16进入滤尘网6,进行最后滤尘,最终从出气口9排出,实现空气除尘。进一步的,为起到更好的促进空气循环的效果,该出气口9内设有向该壳体2外吹风的排风扇23。为便于第一进风扇7、第二进气扇和排风扇23安装,该第一进气口21底部固设有第一隔网24,该第一进风扇7固设于该第一隔网24上,该第二进气口22底部固设有第二隔网25,该第二进风扇8固设于该第二隔网25上,该出气口9顶部和底部分别固设有第三隔网26和第四隔网27,该排风扇23固设于该第三隔网26或第四隔网27上。具体的,该第一倾斜板10、第二倾斜板11、第三倾斜板12和第四倾斜板13的第一端分别该壳体2第四侧壁固定连接,该壳体2第三侧壁上与该第一倾斜板10、第二倾斜板11、第三倾斜板12和第四倾斜板13相对应位置处设有用于更换粘尘垫的开口,该开口上设有可转动开启的密封门28。具体的,该密封门28第一侧与该开口第一侧通过活页29可转动连接,该密封门28第二侧与该开口第二侧通过门锁30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间除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设备包括中空立方体状壳体、垂直固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中部的第一竖直支撑板、固设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顶端的“V”形板、固定罩设于所述“V”形板上方的“∧”形板、固设于所述“∧”形板上方的滤尘网、固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的第一进风扇和第二进风扇、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顶板上的出气口,所述“V”形板包括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所述第一倾斜板第一侧高于所述第一倾斜板第二侧,所述第二倾斜板第一侧低于所述第二倾斜板第二侧,所述第一倾斜板第一侧与所述壳体第一侧壁之间留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倾斜板第二侧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倾斜板第一侧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倾斜板第二侧与所述壳体第二侧壁之间留有第二缝隙,所述“∧”形板包括第三倾斜板和第四倾斜板,所述第三倾斜板第一侧低于所述第三倾斜板第二侧,所述第四倾斜板第一侧高于所述第四倾斜板第二侧,所述第三倾斜板第一侧位于所述第一缝隙上方、且与所述壳体第一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倾斜板第二侧位于所述第二缝隙上方、且与所述壳体第二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倾斜板第二侧与第四倾斜板第一侧之间留有第三缝隙,所述第一倾斜板底面粘设有第一粘尘垫,所述第二倾斜板底面粘设有第二粘尘垫,所述第三倾斜板底面粘设有第三粘尘垫,所述第四倾斜板底面粘设有第四粘尘垫,所述壳体底板上分别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两侧,所述第一进风扇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口内并向所述壳体内吹风,所述第二进风扇位于所述第二进气口内并向所述壳体内吹风。/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间除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设备包括中空立方体状壳体、垂直固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中部的第一竖直支撑板、固设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顶端的“V”形板、固定罩设于所述“V”形板上方的“∧”形板、固设于所述“∧”形板上方的滤尘网、固设于所述壳体底板上的第一进风扇和第二进风扇、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顶板上的出气口,所述“V”形板包括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所述第一倾斜板第一侧高于所述第一倾斜板第二侧,所述第二倾斜板第一侧低于所述第二倾斜板第二侧,所述第一倾斜板第一侧与所述壳体第一侧壁之间留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倾斜板第二侧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倾斜板第一侧与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板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倾斜板第二侧与所述壳体第二侧壁之间留有第二缝隙,所述“∧”形板包括第三倾斜板和第四倾斜板,所述第三倾斜板第一侧低于所述第三倾斜板第二侧,所述第四倾斜板第一侧高于所述第四倾斜板第二侧,所述第三倾斜板第一侧位于所述第一缝隙上方、且与所述壳体第一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倾斜板第二侧位于所述第二缝隙上方、且与所述壳体第二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倾斜板第二侧与第四倾斜板第一侧之间留有第三缝隙,所述第一倾斜板底面粘设有第一粘尘垫,所述第二倾斜板底面粘设有第二粘尘垫,所述第三倾斜板底面粘设有第三粘尘垫,所述第四倾斜板底面粘设有第四粘尘垫,所述壳体底板上分别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顺
申请(专利权)人:淮安市天顺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