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安全防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包括:接头本体、下阀门架、阻尼组件及格筛。接头本体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下阀门架固定在接头本体的上端;下阀门架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下阀门架的与接头本体连通;格筛固定在接头本体内侧的下阀门架下方;格筛上开设有多个用于空气流通的通孔;阻尼组件固定在接头本体内侧下阀门架与格筛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空气呼吸器供气阀,通过阻尼组件和格筛对呼吸气流温和的阻尼作用,明显的降低了噪音,实现了良好的降音效果,并且供气量大,调试简单快捷。
Air respirator air supply valve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
本技术涉及安全防护
,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
技术介绍
空气呼吸器是一种与外界大气完全隔绝的呼吸保护器,广泛用于高层建筑、化工单位、军事设施、地下工程及矿山等领域。由于火灾、毒气泄漏、瓦斯爆炸等产生有害气体时,现场人员通过氧器呼吸器实现对自身呼吸系统的保护。空气呼吸器使用的过程中,呼吸系统与外界隔绝,仪器与人体呼吸系统形成内部循环,由高压气瓶提供空气。现有的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由阀体和设置在其内部的风帽构成,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很大、气流不稳、供气量小,严重影响了空气呼吸器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气呼吸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噪音、气流不稳,供气量小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包括:接头本体、下阀门架、阻尼组件及格筛;所述接头本体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所述下阀门架固定在所述接头本体的上端;所述下阀门架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所述下阀门架的与所述接头本体连通;所述格筛固定在所述接头本体内侧的所述下阀门架下方;所述格筛上开设有多个用于空气流通的通孔;所述阻尼组件固定在所述接头本体内侧所述下阀门架与所述格筛之间。进一步的,所述阻尼组件包括:第一通气网及第二通气网;所述第一通气网向对固定在所述第二通气网的上方;所述第一通气网与所述第二通气网之间设置有间隙。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气网与所述第二通气网平行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气网包括:第一上通气网及第一下通气网;所述第一上通气网复合在所述第一下通气网的上方;所述第一上通气网及所述第一下通气网上上开设有多个通气孔,所述第一上通气网上的通气孔与所述第一下通气网上的通气孔错位排列。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气网包括:第二上通气网及第二下通气网;所述第二上通气网复合在所述第二下通气网的上方;所述第二上通气网及所述第二下通气网上上开设有多个通气孔,所述第二上通气网上的通气孔与所述第二下通气网上的通气孔错位排列。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气网及所述第二通气网为钢丝网。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压圈;所述第一压圈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压圈固定在所述下阀门架与所述第一通气网之间。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压圈;所述第二压圈为环形结构;所述第二压圈固定在所述第一通气网与所述第二通气网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圈和所述第二压圈为塑料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或多种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或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接头本体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下阀门架固定在接头本体的上端;下阀门架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下阀门架的与接头本体连通;格筛固定在接头本体内侧的下阀门架下方;格筛上开设有多个用于空气流通的通孔;阻尼组件固定在接头本体内侧下阀门架与格筛之间。通过阻尼组件和格筛对呼吸气流温和的阻尼作用,明显的降低了噪音,实现了良好的降音效果、平稳气流、并且供气量大,调试简单快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气呼吸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噪音、气流不稳、供气量小的技术问题。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包括:接头本体5、下阀门架1、阻尼组件及格筛4。接头本体5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下阀门架1固定在接头本体5的上端;下阀门架1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下阀门架1的与接头本体5连通。格筛4固定在接头本体5内侧的下阀门架1下方;格筛4上开设有多个用于氧气流通的通孔。阻尼组件固定在接头本体5内侧下阀门架1与格筛4之间。通过阻尼组件和格筛对呼吸气流温和的阻尼作用,用于降低噪音、平稳气流、增加气流量。本技术提供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阻尼组件包括:第一通气网6及第二通气网7。第一通气网6向对固定在第二通气网7的上方;第一通气网6与第二通气网7之间设置有间隙,该间隙用于气体的缓冲。第一通气网6与第二通气网7平行设置。本技术提供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第一通气网6括:第一上通气网及第一下通气网。第一上通气网复合在第一下通气网的上方;第一上通气网及第一下通气网上上开设有多个通气孔,第一上通气网上的通气孔与第一下通气网上的通气孔错位排列(第一上通气网上的通气孔与第一下通气网上的通气孔不相对设置)。第一通气网6包括:第二上通气网及第二下通气网。第二上通气网复合在第二下通气网的上方。第二上通气网及第二下通气网上上开设有多个通气孔,第二上通气网上的通气孔与第二下通气网上的通气孔错位排列(第二上通气网上的通气孔与第二下通气网上的通气孔不相对设置)。第一通气网6及第二通气网7为钢丝网。其中,第一上通气网上的通气孔与第一下通气网上的通气孔错位排列,第二上通气网上的通气孔与第二下通气网上的通气孔错位排列使得经过第一通气网6和第二通气网7的气体改变流动方向,实现对气体的阻尼作用,从而降低了气体流动所产生的噪音。本技术提供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还包括:第一压圈2及第二压圈3。其中,第一压圈2及第二压圈3为环形结构;第一压圈2固定在下阀门架1与第一通气网6之间。第二压圈3固定在第一通气网6与第二通气网7之间。具体的,第一压圈2及第二压圈3采用塑料圈。第一压圈2用于增加下阀门架1与第一通气网6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第二压圈3用于增加第一通气网6与第二通气网7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的工作过程如下:参见图1,将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的下阀门架1安装到供气阀上,使用者将面罩戴好后,将关闭状态的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插入面罩接口内,然后打开空气呼吸器,经减压后的中压气流进入中压导管、供气阀。深吸一口气将供气阀打开,使用者便可正常呼吸,通过阻尼组件和格筛4对呼吸气流温和的阻尼作用,用于降低噪音、平稳气流、增加气流量。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或多种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或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接头本体5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下阀门架1固定在接头本体5的上端;下阀门架1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下阀门架1的与接头本体5连通;格筛4固定在接头本体5内侧的下阀门架1下方;格筛4上开设有多个用于氧气流通的通孔;阻尼组件固定在接头本体5内侧下阀门架1与格筛4之间。通过阻尼组件和格筛对呼吸气流温和的阻尼作用,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头本体、下阀门架、阻尼组件及格筛;/n所述接头本体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n所述下阀门架固定在所述接头本体的上端;所述下阀门架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所述下阀门架的与所述接头本体连通;/n所述格筛固定在所述接头本体内侧的所述下阀门架下方;所述格筛上开设有多个用于氧气流通的通孔;/n所述阻尼组件固定在所述接头本体内侧所述下阀门架与所述格筛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头本体、下阀门架、阻尼组件及格筛;
所述接头本体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
所述下阀门架固定在所述接头本体的上端;所述下阀门架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结构;所述下阀门架的与所述接头本体连通;
所述格筛固定在所述接头本体内侧的所述下阀门架下方;所述格筛上开设有多个用于氧气流通的通孔;
所述阻尼组件固定在所述接头本体内侧所述下阀门架与所述格筛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组件包括:第一通气网及第二通气网;
所述第一通气网向对固定在所述第二通气网的上方;所述第一通气网与所述第二通气网之间设置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网与所述第二通气网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呼吸器供气阀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网包括:第一上通气网及第一下通气网;
所述第一上通气网复合在所述第一下通气网的上方;
所述第一上通气网及所述第一下通气网上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丹,邢华第,韩树,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思科安全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