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码方法、编码译码装置以及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9311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0:5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编译码方法。该方法发送端流程如下:首先,发送端获取第一比特序列;其次,发送端对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序列变换,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再次,发送端使用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对第二比特序列进行加扰,获得第三比特序列;然后,发送端对第三比特序列进行极化Polar编码,获得编码后的比特序列;最后,发送端发送编码后的比特序列。相应地,接收端依次执行译码、RNTI解扰、解序列变换、CRC校验流程,最后输出被译码后的比特序列。本申请提出的编译码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恢复出正确的比特序列,进而降低译码时的RNTI虚警概率,提升译码的准确率,极大地改善了译码性能。

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coding and decoding device and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编译码方法、编码译码装置以及系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编译码方法、编码译码装置以及系统。
技术介绍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比特序列时,为了在接收端检验接收到的比特序列的正确性,发送端可以在信息比特序列中添加若干个(例如,24个)校验比特。进一步地,发送端可以采用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dioNetworkTemporyIdentity,简称:RNTI)对校验比特的后几位(例如,最后16位)加扰,这个过程称为RNTI加扰。随后,经过RNTI加扰的比特序列经过信道编码、速率匹配和调制等处理后被发送至接收端。接收端对接收到的数据经过解调、解速率匹配等处理之后输入至译码器进行译码,输出多个候选译码路径。由于发送端使用RNTI进行了加扰,接收端需要使用同一RNTI进行解扰。一般地,系统为接收端配置多个RNTI,而上述发送端对比特序列进行加扰所使用的RNTI是这多个RNTI中的一个,但是接收端并不知道发送端具体使用的是这多个RNTI中的哪一个,因此需要使用这多个RNTI对输出的多个候选译码路径一一进行解扰尝试。理论上,只有在接收端进行解扰使用的RNTI和发送端进行加扰使用的RNTI相同的情况下,解扰之后的比特序列才能通过循环冗余校验(CyclicRedundancyCheck,简称:CRC)。最终,接收端会将通过RNTI解扰之后通过CRC校验的候选译码路径输出作为译码路径。在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NewRadio,简称:NR)中,信道编码将采用极化polar的编码方式,接收端采用串行抵消列表(SuccessiveCancellationList,简称:SCL)译码算法进行译码。但是,目前采用SCL译码的虚警概率(falsealarmratio,简称:FAR)较高,译码的误码率高,进而导致接收端的译码性能下降。例如,信息比特序列译码正确,但是分别经过多个RNTI解扰的候选译码路径都通过了CRC校验。又例如,信息比特序列译码正确,但是最终通过CRC校验的路径对应的RNTI并不是发送端加扰时使用的RNTI,这会导致译码错误,使得译码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编译码方法、装置及系统,能够快速、准确的恢复出正确的比特序列,进而降低译码时的虚警概率,提升译码的准确率,极大地改善了译码性能。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编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发送端获取第一比特序列,所述第一比特序列包括:K个信息比特和X个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所述K,X为正整数;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序列变换,获得第二比特序列;所述发送端使用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对所述第二比特序列进行加扰,获得第三比特序列;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三比特序列进行极化Polar编码,获得编码后的比特序列;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发送端对接收的比特序列进行序列变换以及RNTI加扰。接收端通过对待译码的序列进行相应的序列变化以及解扰,使得接收端能够快速、准确的恢复出正确的比特序列,进而降低译码时的虚警概率,提升译码的准确率,极大地改善了译码性能。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序列变换,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具体包括: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加密,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不同于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进一步地,通过上述加密的方式实现序列变换的过程中,在进行译码的时候,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被译错的概率低于加密前的第一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被译错的概率;或者,在进行译码的时候,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被译码产生的虚警率低于加密前的第一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被译码产生的虚警率;或者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中的比特的离散率高于加密前的第一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的离散率。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发送端对接收的比特序列采用加密的方式来实现序列的变化,使得变换后的序列再译码时能够降低译码的误码率即虚警率。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序列变换,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具体包括:所述发送端根据非对称加密公式,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加密,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在序列变换为加密的方式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采用非对称的加密方式,进一步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加密,进而在译码时进一步降低虚警的概率。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非对称加密公式如下:ME=C(modP),所述M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最后H个比特的值,所述C为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最后H个比特的值,所述H为整数,所述P为质数,所述E与(P-1)互质,mod是取模操作。进一步地,结合上述的实现方式中,为了进一步降低译码的虚警概率或者误码率,还可以对E还可以满足下面的条件:1<E<(P-1),且所述δRNTI为所述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的值,所述M,E,C,P,H为正整数。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加密,获得加密后的第二比特序列具体包括:所述发送端根据对称加密公式,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加密,获得第二比特序列。进一步地,所述对称加密公式可以包括:DES加密公式、AES加密公式、SM4加密公式等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序列变换,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具体包括: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进行编码,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不同于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所述编码包括下面任意一种:卷积码、Turbo码、低密度奇偶校验CRC码、里德米勒RM码、循环码或者极化Polar码。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序列变换,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具体包括: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交织,获得位置变化后的第二比特序列。进一步地,上述位置变化后的第二比特序列具体为:第二比特序列中各个比特的位置与第一比特序列中各个比特的位置不同。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RNTI为配置的多个RNTI中的一个,所述配置的多个RNTI具有相同的A个比特,所述A个比特在所述多个RNTI中的每个RNTI中对应相同的比特位置,所述A个比特具有第一汉明重量,其中,所述第一汉明重量为H个行的汉明重量中的最小值,所述H个行为所述H个比特对应到极化Polar的生成矩阵的N个行中的H个行,所述H个比特为配置的多个RNTI中每个RNTI的比特个数,1≤A≤H≤N,且A、H和N为正整数。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发送端为接收端配置多个RNTI,该多个RNTI的长度都是相同的。因此,也可以说每个RNTI包括A个比特,所述A个比特在所述多个RNTI中的每个RNTI中对应相同的比特位置,所述A个比特具有第一汉明重量,其中,所述第一汉明重量为H个行的汉明重量中的最小值,所述H个行为所述H个比特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发送端获取第一比特序列,所述第一比特序列包括:K个信息比特和X个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所述K,X为正整数;/n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序列变换,获得第二比特序列;/n所述发送端使用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对所述第二比特序列进行加扰,获得第三比特序列;/n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三比特序列进行极化Polar编码,获得编码后的比特序列;/n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端获取第一比特序列,所述第一比特序列包括:K个信息比特和X个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所述K,X为正整数;
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序列变换,获得第二比特序列;
所述发送端使用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对所述第二比特序列进行加扰,获得第三比特序列;
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三比特序列进行极化Polar编码,获得编码后的比特序列;
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序列变换,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具体包括:
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加密,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不同于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序列变换,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具体包括:
所述发送端根据非对称加密公式,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加密,获得第二比特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对称加密公式如下:
ME=C(modP),
所述M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最后H个比特的值,所述C为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最后H个比特的值,所述H为整数,所述P为质数,所述E与(P-1)互质,mod是取模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加密,获得加密后的第二比特序列具体包括:
所述发送端根据对称加密公式,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加密,获得第二比特序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序列变换,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具体包括:
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进行编码,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不同于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所述编码包括下面任意一种:卷积码、Turbo码、低密度奇偶校验CRC码、里德米勒RM码、循环码或者极化Polar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序列变换,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具体包括:
所述发送端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交织,获得位置变化后的第二比特序列。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NTI为配置的多个RNTI中的一个,所述配置的多个RNTI具有相同的A个比特,所述A个比特在所述多个RNTI中的每个RNTI中对应相同的比特位置,所述A个比特具有第一汉明重量,其中,所述第一汉明重量为H个行的汉明重量中的最小值,所述H个行为所述H个比特对应到极化Polar的生成矩阵的N个行中的H个行,所述H个比特为配置的多个RNTI中每个RNTI的比特个数,1≤A≤H≤N,且A、H和N为正整数。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NTI为配置的多个RNTI中的一个,所述多个RNTI还具有相同的F个比特,所述F个比特在所述多个RNTI中的每个RNTI中对应相同的比特位置,所述F个比特具有第二汉明重量,所述第二汉明重量大于所述第一汉明重量,且所述第二汉明重量小于第三汉明重量,其中,所述第三汉明重量为所述H个比特除了所述A个比特和所述F个比特之外的其余比特对应到极化Polar的生成矩阵的N个行中的其余行的汉明重量,1≤F≤H,A+F≤H,且F为正整数。


10.一种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获得待译码序列;
所述接收端根据所述待译码序列,生成L个第一比特序列,L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接收端使用被配置的G个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对所述L个第一比特序列进行解扰,获得L个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L个第二比特序列中J个相同比特序列对应J个不同的RNTI,所述G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J为整数,且大于或等于2;
所述接收端对所述J个第二比特序列进行与所述J个不同的RNTI对应的解序列变换,获得J个第三比特序列;
所述接收端对所述J个第三比特序列进行循环冗余校验CRC校验,将通过所述CRC校验的第三比特序列作为输出比特序列;
所述接收端输出所述输出比特序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对所述J个第二比特序列进行与所述J个不同的RNTI对应的解序列变换,获得J个第三比特序列具体包括:
所述接收端对所述J个第二比特序列分别进行与所述J个不同的RNTI对应的解密,获得J个第三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三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不同于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对所述J个第二比特序列分别进行与所述J个不同的RNTI对应的解密,获得J个第三比特序列具体包括:
所述接收端根据J个不同的RNTI对应的非对称解密公式,对所述J个第二比特序列分别进行解密,获得J个第三比特序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对称解密公式如下:
CD=M(modP),
所述C为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最后H个比特的值,所述M为所述第三比特序列的最后H个比特的值,所述P为质数,所述D满足下面的条件:
(E×D)modQ=1
所述E与(P-1)互质,D,M,E,P,H为正整数,mod是取模操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对所述J个第二比特序列分别进行与所述J个不同的RNTI对应的解密,获得J个第三比特序列具体包括:
根据J个不同的RNTI对应的对称解密公式,对所述J个第二比特序列分别进行解密,获得J个第三比特序列。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对所述J个第二比特序列进行与所述J个不同的RNTI对应的解序列变换,获得J个第三比特序列具体包括:
所述接收端对所述J个第二比特序列进行J个不同的RNTI对应的解码,获得J个第三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三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不同于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所述解码包括下面的任意一种:卷积码、Turbo码、低密度奇偶校验CRC码、里德米勒RM码、循环码或者极化Polar码。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对所述J个第二比特序列进行与所述J个不同的RNTI对应的解序列变换,获得J个第三比特序列具体包括:
所述接收端对所述L个第二比特序列进行J个不同的RNTI对应的解交织,获得L个位置变换后的第三比特序列。


17.根据权利要求10-16任意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NTI为被配置的多个RNTI,所述被配置的多个RNTI具有相同的A个比特,所述A个比特在所述多个RNTI中的每个RNTI中对应相同的比特位置,所述A个比特具有第一汉明重量,其中,所述第一汉明重量为H个行的汉明重量中的最小值,所述H个行为所述H个比特对应到极化Polar的生成矩阵的N个行中的H个行,所述H个比特为配置的多个RNTI中每个RNTI的比特个数,1≤A≤H≤N,且A、H和N为正整数。


18.根据权利要求10-17任意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NTI为被配置的多个RNTI,所述被配置的多个RNTI还具有F个相同的比特,所述F个比特在所述多个RNTI中的每个RNTI中对应相同的比特位置,所述F个比特具有第二汉明重量,所述第二汉明重量大于所述第一汉明重量,且所述第二汉明重量小于第三汉明重量,其中,所述第三汉明重量为所述H个比特除了所述A个比特和所述F个比特之外的其余比特对应到极化Polar的生成矩阵的N个行中的其余行的汉明重量,1≤F≤H,A+F≤H,且F为正整数。


19.一种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装置包括:
收发器,用于获取第一比特序列,所述第一比特序列包括:K个信息比特和X个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所述K,X为正整数;根据处理器指示,发送编码后的比特序列;
处理器,用于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序列变换,获得第二比特序列;使用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对所述第二比特序列进行加扰,获得第三比特序列;对所述第三比特序列进行极化Polar编码,获得编码后的比特序列;指示所述收发器,发送编码后的比特序列。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加密,获得第二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二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不同于所述第一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值。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非对称加密公式,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加密,获得第二比特序列。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对称加密公式如下:
ME=C(modP),
所述M为所述第一比特序列的最后H个比特的值,所述C为所述第二比特序列的最后H个比特的值,所述H为整数,所述P为质数,所述E与(P-1)互质,mod是取模操作。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对称加密公式,对所述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加密,获得第二比特序列。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编码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冯尧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