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滴轮排线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9223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2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滴轮排线柱,包括水滴轮主体;水滴轮主体的内部设置有来复线轴套管,还包括排线柱、导轴;排线柱包括排线柱主体、出线部、导轴定位部,排线柱主体上开设有通孔,来复线轴套管插置于通孔内;出线部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的上侧;出线部内固定设置有出线环;导轴定位部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的下侧或左侧或右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排线柱具有不同的形状,通过将导轴定位部设置在排线柱的下侧或左侧或右侧从而改变了导轴相对于来复线轴套管的位置,大大减少了线在出线过程中与排线柱相碰触的情况,不容易乱线并减少了线与排线柱之间的磨线机会;且出线环内开设有喇叭形开口,加大了出线环的内侧开口锥度,有利于将线及时排出。

A kind of wire column with water drop whe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滴轮排线柱
本技术涉及一种排线柱,尤其涉及一种水滴轮排线柱。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水滴轮排线柱上设置的导轴的位置,是由排线柱自身的形状决定的;现有技术中排线柱的导轴定位部均位于排线柱的上部,导轴插置于导轴定位部内后安装于水滴轮的内部,来复线轴套筒插置于排线柱的中部后安装于水滴轮的内部,因此现有技术中排线柱的导轴位于来复线轴套筒的上方,导轴与来复线轴套筒相互配合对水滴轮内的排线柱进行定位。水滴轮内线杯上的线通过排线柱的出线环进行出线,现有技术中线杯上的线在上满杯和空杯状态之间的角度约为11度,并且线杯不能倒转,一旦倒转以后,线必定会与排线柱摩擦。此外,水滴轮在放线时由于线杯上的线受到的离心力过大,线杯的转速与出线速度不成正比,水滴轮做缓速调节后,若缓速调节的过大则刹车产生的阻力大,线抛不远;若缓速调节的小则刹车产生的阻力小,线在出线环的出线口内堆积,由于现有技术中排线柱的导轴位于来复线轴套筒的上方,使得排线柱与线杯之间的空间较小,线在出线时容易碰到排线柱的导轴后出现乱线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滴轮排线柱。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滴轮排线柱,包括水滴轮主体;水滴轮主体的内部设置有来复线轴套管,还包括排线柱、导轴;排线柱包括排线柱主体、连接部、出线部、导轴定位部,排线柱主体上开设有通孔,来复线轴套管插置于通孔内;排线柱主体的左部开设有放置孔;出线部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的上侧,出线部通过连接部与排线柱主体相连接;出线部内固定设置有出线环;导轴定位部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的下侧或左侧或右侧,导轴定位部上开设有导轴孔,导轴穿过导轴孔后设置于水滴轮主体内。进一步地、出线环内开设有喇叭形开口。进一步地、来复线轴套管的内部插置有来复线轴;排线柱主体的放置孔内插置有来复线轴销,来复线轴销的定位部位于来复线轴的线槽内。本技术的排线柱与现有技术中的排线柱具有不同的形状,通过将导轴定位部设置在排线柱的下侧或左侧或右侧从而改变了导轴相对于来复线轴套管的位置,在保证强度及定位的情况下,将导轴从现有技术中的位于来复线轴套管的上方改为位于来复线轴套管的非上方,大大减少了线在出线过程中与排线柱相碰触的情况,不容易出现乱线的情况并减少了线与排线柱之间的磨线机会;并且本技术的排线柱的出线部内设置的出线环内开设有喇叭形开口,加大了出线环的内侧开口锥度,有利于将线及时排出,线不易在出线环的出线口内堆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导轴定位部设置于排线柱主体下侧的排线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排线柱在水滴轮主体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3为出线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俯视图。图5为排线柱在水滴轮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导轴定位部设置于排线柱主体左侧的排线柱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导轴定位部设置于排线柱主体右侧的排线柱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现有技术的排线柱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现有技术的排线柱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现有技术的排线柱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现有技术的排线柱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现有技术的出线环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现有技术的排线柱在水滴轮主体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俯视图。图中:1、水滴轮主体;2、线杯;3、来复线轴套管;4、排线柱;5、导轴;6、排线柱主体;7、连接部;8、出线部;9、导轴定位部;10、出线环;11、喇叭形开口;12、导轴孔;13、通孔;14、来复线轴;15、来复线轴销;16、导轴定位部A;17、导轴定位部B;18、导轴定位部C;19、导轴定位部D;20、圆柱形开口;21、螺帽;22、开口挡圈A;23、开口挡圈B;24、放置孔;a、满杯线上位;b、空杯线下位;c、排线柱左限位;d、排线柱右限位;e、来复线轴中心与本技术出线环的最近距离;f、来复线轴中心与现有技术出线环的最近距离;α、本技术中线杯上的线在上满杯和空杯状态之间的角度;β、本技术的排线柱最大出线角度;γ、现有技术中线杯上的线在上满杯和空杯状态之间的角度;δ、现有技术的排线柱最大出线角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水滴轮排线柱,包括水滴轮主体1;水滴轮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来复线轴套管3,还包括排线柱4、导轴5;排线柱4包括排线柱主体6、连接部7、出线部8、导轴定位部9,排线柱主体6上开设有通孔13,来复线轴套管3插置于通孔13内;排线柱主体6的左部开设有放置孔24;出线部8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6的上侧,出线部8通过连接部7与排线柱主体6相连接。出线部8内固定设置有出线环10,如图3所示,出线环10内开设有喇叭形开口11。如图1、6、7所示,导轴定位部9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6的下侧或左侧或右侧;当导轴定位部9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6的右侧时,导轴定位部9不能超过连接部7的上平面,避免对出线造成影响。导轴定位部9上开设有导轴孔12,导轴5穿过导轴孔12后设置于水滴轮主体1内;由于在本技术中导轴定位部9位于排线柱主体6的非上侧,因此其内部的导轴5位于来复线轴套管3的非上侧。如图5所示,现有技术中,在水滴轮主体内,来复线轴套管穿过排线柱主体上的通孔后安装在水滴轮主体内;来复线轴插置于来复线轴套管内,并且在开口一端用开口挡圈A22固定,来复线轴被来复线轴套管固定住,使得来复线轴只能做旋转运动。来复线轴套管的两端分别通过开口挡圈A22、开口挡圈B23固定于水滴轮主体上,来复线轴套管相对于水滴轮主体不能运动。导轴穿过排线柱的导轴孔后安装在水滴轮主体的内部,导轴与来复线轴套管共同配合对排线柱进行定位,使排线柱不能旋转,只能沿着来复线轴的轴线做往复运动。排线柱主体6的放置孔24内插置有来复线轴销15,来复线轴销15的外侧设置有螺帽21,螺帽21与放置孔24的外螺纹相啮合对放置孔24内插置的来复线轴销15进行固定;来复线轴销15的定位部位于来复线轴14的线槽内。来复线轴14旋转,带动来复线轴销15沿来复线轴14的轴向往复移动,从而带动排线柱4沿来复线轴14的轴向在排线柱左限位c与排线柱右限位d之间做往复移动。并且如图6-12所示,现有技术中排线柱的导轴定位部均位于排线柱的上侧,导轴定位部内部插置的导轴位于来复线轴套管的上侧,使得安装了现有技术排线柱的水滴轮主体内部的线杯上的线在上满杯和空杯状态之间的角度γ约为11度,如图11所示,排线柱与线杯之间的线的容纳空间较小,在水滴轮放线时线容易与排线柱接触发生摩擦,且线杯不能倒转,线杯一旦倒转后,线必定会与排线柱相摩擦;此外,由于现有技术的排线柱与来复线轴中心的最近距离f不超过5.5mm,使得排线柱与线杯上的线处于两端的极限位置时,会形成一个夹角δ,δ约为24度,如图12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滴轮排线柱,包括水滴轮主体(1);所述水滴轮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来复线轴套管(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线柱(4)、导轴(5);所述排线柱(4)包括排线柱主体(6)、连接部(7)、出线部(8)、导轴定位部(9),排线柱主体(6)上开设有通孔(13),来复线轴套管(3)插置于通孔(13)内;所述排线柱主体(6)的左部开设有放置孔(24);/n所述出线部(8)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6)的上侧,出线部(8)通过连接部(7)与排线柱主体(6)相连接;所述出线部(8)内固定设置有出线环(10);所述导轴定位部(9)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6)的下侧或左侧或右侧,导轴定位部(9)上开设有导轴孔(12),导轴(5)穿过导轴孔(12)后设置于水滴轮主体(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滴轮排线柱,包括水滴轮主体(1);所述水滴轮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来复线轴套管(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线柱(4)、导轴(5);所述排线柱(4)包括排线柱主体(6)、连接部(7)、出线部(8)、导轴定位部(9),排线柱主体(6)上开设有通孔(13),来复线轴套管(3)插置于通孔(13)内;所述排线柱主体(6)的左部开设有放置孔(24);
所述出线部(8)固定设置于排线柱主体(6)的上侧,出线部(8)通过连接部(7)与排线柱主体(6)相连接;所述出线部(8)内固定设置有出线环(10);所述导轴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荣柱
申请(专利权)人:文登宝璧渔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