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CT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式方舱影像科,包括至少有舱体一和舱体二拼接而成的组合舱体,舱体一和舱体二均为狭长式箱体;所述舱体一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包括配电室一、检查室一和诊断室,舱体二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包括配电室二、检查室二、候诊室和登记室,检查室一和检查室二相互贯通且检查室一和检查室二的面积之和不小于30m
Mobile shelter imaging s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式方舱影像科
本技术涉及CT设备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式方舱影像科。
技术介绍
CT影像科是一个影像诊断功能综合区域,应具备相应的工作区(一般包括登记区、候诊区、检查区和诊断区),并且法规要求检查区(机房)的有效面积不小于30m²,单边长度不小于4.5m,整体占地面积较大。目前的CT影像科,通常是在医院(或影像中心)前期设计时规划或利用原有建筑(房间)改造,建造周期较长,此外,该种CT影像科场地较为固定,不具备拆迁优势,拆迁的难度和成本均极大。当出现紧急情况(例如2020年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需大规模使用CT设备时,该种CT影像科的建设速度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车载CT来应对应急情况,但车载CT通常只具备诊断区和检查区,功能不完整,且检查区面积不满足法规要求,应急情况过后,使用率较低,不适用于日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方舱影像科,可同时满足应急和长期使用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式方舱影像科,包括至少有舱体一和舱体二拼接而成的组合舱体,舱体一和舱体二均为狭长式箱体;所述舱体一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包括配电室一、检查室一和诊断室,舱体二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包括配电室二、检查室二、候诊室和登记室,所述检查室一和检查室二相互贯通且检查室一和检查室二的面积之和不小于30m2。进一步的,所述配电室一和二的六个面均为封闭面,配电室一和二内均设有外部电源连接装置和/或紧急发电装置;所述配电室一远离检查室一一侧的封闭面上设有检修门一,配电室二远离检查室二一侧的封闭面上设有检修门二。进一步的,所述检查室一靠舱体二一侧的面为敞开面,其余五个面均为封闭面,检查室一内设有与检查室一固接的CT和扫描床,所述检查室二靠舱体一一侧的面为敞开面,其余五个面为封闭面;所述检查室一和二的封闭面上均设有X射线屏蔽层,检查室一和检查室二的拼接处设有用于覆盖拼接缝的X射线屏蔽层。进一步的,所述诊断室的六个面均为封闭面,诊断室内设有用于控制CT和扫描床的操作台,所述诊断室与检查室一之间开设有防护窗。进一步的,所述候诊室和登记室靠舱体一一侧的面均为敞开面,候诊室和登记室的其余五个面均为封闭面,所述候诊室与诊断室之间设有观察窗,候诊室与登记室之间设有登记窗口,所述候诊室远离舱体一一侧的封闭面上、登记室与诊断室之间、登记室与候诊室之间均设有门体,检查室二与候诊室之间设有屏蔽门。进一步的,所述组合舱体的顶面设有平顶式防水结构层,所述平顶式防水结构层包括覆盖在组合舱体顶面的一层防水篷布。进一步的,所述组合舱体的顶面设有斜顶式防水结构层,所述斜顶式防水结构层包括设置在组合舱体顶面的斜顶架,斜顶架上覆盖有一层防水篷布。进一步的,所述舱体一和舱体二的拼接缝处覆盖有一层密封条。进一步的,所述舱体一和舱体二的顶部均设有吊装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舱体一和舱体二的底部均设有调平装置。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该移动式方舱影像科由若干舱体组合而成,方便拆迁,有效地降低场地要求和缩短建设周期,检查室由两个腔室组合而成,拆分时方便运输,组合后又可满足法规面积要求,可同时满足应急和长期使用要求;2.采用舱狭长式分舱设计(可采用40寸集装箱或类似钢结构),无特殊道路限宽要求,方便陆路、海路等运输;3.该设备结构简单、功能完整、组装灵活,不仅适应防疫防灾、野战等应急现场,而且可满足长期使用要求,值的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中舱体一和舱体二的结构布局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组合舱体的结构布局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检查室一和检查室二的拼接缝处的X射线屏蔽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中检查室一、二的X射线屏蔽层与检查室一、二拼接缝处的X射线屏蔽层的布置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中平顶式防水结构层的构造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中斜顶式防水结构层的构造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中密封条防水的构造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中舱体一或二的吊装结构和调平装置示意图;标号说明组合舱体100,舱体一1,配电室一11,检查室一12,诊断室13,舱体二2,配电室二12,检查室二22,候诊室23,登记室2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式方舱影像科,如图1和2所示,包括由舱体一1和舱体二2拼接而成的组合舱体100,舱体一1和舱体二2均为狭长式箱体,所述舱体一1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包括配电室一11、检查室一12和诊断室13,舱体二2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包括配电室二12、检查室二22、候诊室23和登记室24。舱体一1和舱体二2具有相同的长度和高度,即舱体一1和舱体二2在图1中的Y向尺寸和Z向尺寸相同,而X向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实施例的检查室一12和检查室二22的Z向尺寸相同,方便拼接后形成一个检查区,检查室一12和检查室二22组合后的有效面积不小于30m2,单边长度不小于4.5m,本实施例的配电室一11和配电室二12的Z向尺寸也相同。配电室一11和二21的六个面均为封闭面,配电室一11和二21内均设有外部电源连接装置和/或紧急发电装置,配电室一11内的装置用于给舱体一1供电,配电室二12的装置用于给舱体二2供电;所述配电室一11远离检查室一12一侧的封闭面上设有检修门一,配电室二12远离检查室二22一侧的封闭面上设有检修门二。检查室一12靠舱体二2一侧的面为敞开面,其余五个面均为封闭面,检查室一12内设有与检查室一12固接的CT和扫描床,所述检查室二22靠舱体一1一侧的面为敞开面,其余五个面为封闭面;检查室一12和二22的封闭面上均设有X射线屏蔽层,如图3和4所示,检查室一12和检查室二22的拼接处还设有用于覆盖拼接缝的X射线屏蔽层,X射线屏蔽层由铅板制成。接缝处的X射线屏蔽层可以以包裹铅皮的装饰板形式,以实现快速安装。诊断室13的六个面均为封闭面,诊断室13内设有用于控制CT和扫描床的操作台,操作台与CT、扫描床通过线缆连接,使用操作台可以操控CT和扫描床,读取并分析CT扫描数据,所述诊断室13与检查室一12之间开设有防护窗,防护窗为铅玻璃材质。另外,诊断室13还可以隔断扩展出一个DR室(即诊断室13分为操作室和DR室,此方案图中未示出),CT和DR共用一个操作空间。候诊室23和登记室24靠舱体一1一侧的面均为敞开面,候诊室23和登记室24的其余五个面均为封闭面,所述候诊室23与诊断室13之间设有观察窗,候诊室23与登记室24之间设有登记窗口,所述候诊室23远离舱体一1一侧的封闭面上、登记室24与诊断室13之间、登记室24与候诊室23之间均设有门体,检查室二22与候诊室23之间设有屏蔽门,屏蔽门为铅板门。舱体一1内的医疗设备在出厂前完成安装并调试,无需现场作业,极大的缩短了方舱影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式方舱影像科,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有舱体一和舱体二拼接而成的组合舱体,舱体一和舱体二均为狭长式箱体;所述舱体一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包括配电室一、检查室一和诊断室,舱体二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包括配电室二、检查室二、候诊室和登记室,所述检查室一和检查室二相互贯通且检查室一和检查室二的面积之和不小于30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方舱影像科,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有舱体一和舱体二拼接而成的组合舱体,舱体一和舱体二均为狭长式箱体;所述舱体一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包括配电室一、检查室一和诊断室,舱体二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包括配电室二、检查室二、候诊室和登记室,所述检查室一和检查室二相互贯通且检查室一和检查室二的面积之和不小于30m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方舱影像科,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室一和二的六个面均为封闭面,配电室一和二内均设有外部电源连接装置和/或紧急发电装置;所述配电室一远离检查室一一侧的封闭面上设有检修门一,配电室二远离检查室二一侧的封闭面上设有检修门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方舱影像科,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查室一靠舱体二一侧的面为敞开面,其余五个面均为封闭面,检查室一内设有与检查室一固接的CT和扫描床,所述检查室二靠舱体一一侧的面为敞开面,其余五个面为封闭面;所述检查室一和二的封闭面上均设有X射线屏蔽层,检查室一和检查室二的拼接处设有用于覆盖拼接缝的X射线屏蔽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移动式方舱影像科,其特征在于:所述诊断室的六个面均为封闭面,诊断室内设有用于控制CT和扫描床的操作台,所述诊断室与检查室一之间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瑶法,潘华素,马兴江,王强,
申请(专利权)人: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