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雾加湿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8869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6 1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雾加湿器,包括机身本体、风机组件和加热装置,风机组件、加热装置均设于机身本体内,机身本体内设有贮水腔、工作腔和水阀,加热装置可将工作腔内的水加热以形成水蒸气,机身本体的上端对应工作腔设有出气口,风机组件设于工作腔内并位于出气口的下侧,工作腔与贮水腔之间设有进水口,水阀设置在进水口上并可自动打开或关闭进水口,以控制贮水腔向工作腔供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无雾加湿器内设有贮水腔和工作腔,因此,无需另设蒸汽发容器、蓄水容器,在精简零件数量的同时,使整机布局紧凑合理,能有效降低产品的部件成本和简化安装流程,且便于用户日常清洁维护。

Mist free humidifi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雾加湿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加湿器
,具体涉及一种无雾加湿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加湿器对环境空气的增湿方式主要有电加热产生水蒸气、超声波震荡雾化和利用风接触含水的湿帘或者过滤网的自然蒸发方式(即无雾加湿器)。而自然蒸发式的增湿就如同风吹干湿衣服一样,是最安全有效、节能环保的增湿方式,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现有的自然蒸发式加热器为加湿效果,通常在机体内安装一存储水体的的蓄水容器和以及一用于产生水蒸汽的蒸发容器,蓄水容器自动为蒸发容器供水,如CN98107086.8文本所公开的加湿器方案,这类加湿器普遍结构复杂、成本高,特别是蒸发容器与蓄水容器固定结构复杂,不易装配和拆卸清洗。据以上所述,现有的自然蒸发式加湿器的结构需进一步改进,以简化其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雾加湿器,其本体内设有具有贮水腔和工作腔,且贮水腔可根据贮水腔的水量自动向工作腔补水。为实现以上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无雾加湿器,包括机身本体、风机组件和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加热装置均设于机身本体内,所述机身本体内设有贮水腔、工作腔和水阀,所述加热装置可将所述工作腔内的水加热以形成水蒸气,所述机身本体的顶端位于所述工作腔上方设有出气口,所述风机组件设于工作腔内并位于所述出气口的下侧,所述工作腔与所述贮水腔之间通过一进水口相互连通,所述水阀设置在所述进水口处并可随所述工作腔内的水位高低而打开或关闭,以控制所述贮水腔向所述工作腔供水。本专利技术的无雾加湿器其机身本体设有贮水腔和工作腔,可作为水箱使用,因此,无需安装独立的蒸汽发容器、蓄水容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无雾加湿器在精简零件数量的同时,使整机布局紧凑合理,能有效降低产品的部件成本和简化安装流程,且便于用户日常清洁维护。优选的,所述贮水腔与所述工作腔相邻设置,所述贮水腔的下部延伸至所述工作腔的底部下侧,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工作腔的底部,所述水阀包括浮体、竖杆、弹性件和密封圈,所述浮体下压抵接于所述竖杆顶部、所述密封圈连接于所述竖杆的下部,所述浮体可随液面上下浮动以带动所述密封圈封闭或打开所述进水口,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竖杆上,以对所述浮体施以向上的推顶力,所述浮体的重力大于所述推顶力。在本方案中,贮水腔的底部与工作腔的底部存在高度差,使贮水腔的水可通过水阀控制从工作腔的底部进入,水阀的各部件分别装在贮水腔以及工作腔内,可节省加湿器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加湿器的小型化设计。使用时,需向贮水腔加水使工作腔的液面高度高于工作腔的液面高度,这样,贮水腔与工作腔之间存在水压差,贮水腔的水才能供向工作腔。浮体依靠推顶力和浮力上升,依靠自身重力下降,从而使水阀在不借助电子器件的情况下自动打开或关闭进水口。在加工生产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竖杆长度、弹性件的推顶力,从而控制工作腔的最大液面高度和最小液面高度,从而避免加湿器在高水位时,出雾效率或水蒸气生成效率低的问题。优选的,所述水阀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有上端开口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底壁设有纵向贯穿其底部的阀体进水孔,所述浮体位于所述导向槽内并可沿其内侧纵向移动,所述竖杆的下端穿过所述阀体进水孔。本方案的导向槽对浮体具有导向作为,使浮体可沿导向槽纵向位移。优选的,所述机身本体包括上端开口的下壳体以及上盖,所述上盖可拆卸的封闭所述下壳体的上端开口,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上盖上,所述工作腔、贮水腔位于所述下壳体内,所述下壳体的侧壁对应所述工作腔设有进风口,所述工作腔的液面高度低于所述进风口的底部高度。在本方案中,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工作腔与水蒸气混合,通过风机组件转动将混合后的空气带动到出气口,并排向外界,使加湿器的出气效率更高,加湿效果更好;另外,本方案的加湿器为上加水结构,有利于用户操作的便捷性。优选的,所述机身本体内还设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位于所述下壳体的内底部,所述工作腔位于所述加热腔的上侧,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加热腔内并与所述工作腔的底部连接。本方案可避免工作腔内的水接触到加热腔内的电器件使其损坏。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两端开口的加热管,所述工作腔的底壁对应所述加热管的两端开口分别设有对接孔,所述加热管的开口与对接孔连通。本方案中的加热管两端与工作腔连通,工作腔的水可通过对接孔流入加热管中,从而增大加热管与水的接触面积,提升加热效率。优选的,所述下壳体内设有过滤空气杂质的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于与所述进风口适配的位置使空气从进风口进入下壳体后流经所述过滤装置,进入工作腔内。优选的,所述风机组件包括安装架、风轮和电机,风轮与电机通过安装架安装于工作腔的上侧,且电机的输出端与风轮传动连接。在本方案中,风机、风轮通过安装架可拆装的安装于工作腔的上侧,其通过拆装安装架即可实现风机组件的安装,有利于装配和日常维护的便捷性。优选的,所述安装架包括上端开口的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的底壁设有卡口,所述过滤装置的上端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槽内,所述过滤装置的主体通过卡口卡接于工作腔内。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三安装槽底部设置卡口对过滤装置进行固定,在需要更换过滤装置时,打开上盖即可取出过滤装置。优选的,所述安装架包括上端开口的第一安装槽和侧端开口的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之间设有连接孔,风轮和电机分别设于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内,且电机的输出端穿过连接孔与风轮连接,第一安装槽的下侧设有与工作腔连通的进气口,第二安装槽与机身本体的内壁之间形成隔水腔。附图说明图1为无雾加湿器的结构分解图;图2为无雾加湿器的剖视图;图3为机身本体的结构分解图;图4为机身本体的剖视图;图5为机身本体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水阀的剖视图;图7是水阀的结构分解图;图8是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机身本体1、下壳体2、贮水腔203、工作腔204、进水口205、进风口206、加热腔208、过滤装置209、电控腔210、对接孔211、上盖3、出气口301、水阀4、浮体401、竖杆402、弹性件403、密封圈404、阶梯通孔4041、安装座405、导向槽4051、阀体进水孔4052、第一连接部4053、第二连接部4054、第三连接部4058、第四连接部4059、环形壁4055、过水口4056、限位凸起4057、风机组件6、安装架601、第一安装槽6011、进气口6013、第三安装槽6014、卡口6015、第二安装槽6012、连接孔6016、风轮602、电机603、加热装置7、加热管70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进一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参见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无雾加湿器包括机身本体1、风机组件6和加热装置7,所述风机组件6、加热装置7均设于机身本体1内,所述机身本体1内设有贮水腔203、工作腔204和水阀4,所述加热装置7可将工作腔204内的水加热以形成水蒸气,所述机身本体1的顶端位于对应所述工作腔204上方设有出气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无雾加湿器,包括机身本体、风机组件和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加热装置均设于机身本体内,所述机身本体内设有贮水腔、工作腔和水阀,所述加热装置可将所述工作腔内的水加热以形成水蒸气,所述机身本体的顶端位于所述工作腔上方设有出气口,所述风机组件设于工作腔内并位于所述出气口的下侧,所述工作腔与所述贮水腔之间通过一进水口相互连通,所述水阀设置在所述进水口处并可随所述工作腔内的水位高低而打开或关闭,以控制所述贮水腔向所述工作腔供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无雾加湿器,包括机身本体、风机组件和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加热装置均设于机身本体内,所述机身本体内设有贮水腔、工作腔和水阀,所述加热装置可将所述工作腔内的水加热以形成水蒸气,所述机身本体的顶端位于所述工作腔上方设有出气口,所述风机组件设于工作腔内并位于所述出气口的下侧,所述工作腔与所述贮水腔之间通过一进水口相互连通,所述水阀设置在所述进水口处并可随所述工作腔内的水位高低而打开或关闭,以控制所述贮水腔向所述工作腔供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雾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水腔与所述工作腔相邻设置,所述贮水腔的下部延伸至所述工作腔的底部下侧,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工作腔的底部,所述水阀包括浮体、竖杆、弹性件和密封圈,所述浮体下端抵接于所述竖杆顶部、所述密封圈连接于所述竖杆的下部,所述浮体可随液面上下浮动以带动所述密封圈封闭或打开所述进水口,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竖杆上,以对所述浮体施以向上的推顶力,所述浮体的重力大于所述推顶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雾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阀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有上端开口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底壁设有纵向贯穿其底部的阀体进水孔,所述浮体位于所述导向槽内并可沿其内侧纵向移动,所述竖杆的下端穿过所述阀体进水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无雾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本体包括上端开口的下壳体以及上盖,所述上盖可拆卸的封闭所述下壳体的上端开口,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上盖上,所述工作腔、贮水腔位于所述下壳体内,所述下壳体的侧壁对应所述工作腔设有进风口,所述工作腔的液面高度低于所述进风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一峰车建平梁海权
申请(专利权)人: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小熊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