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留孔洞加气块预制构件,其结构包括过梁、顶块、埋件、底块和便装机构,为解决预制构件在安装时,形成的圆孔为中空状态,在受力后容易发生移位,影响成型效果或施工进度的问题,通过在顶块和底块内设置了便装机构,再抵住连接箍并旋动螺杆,使其在连接箍旋上螺旋移出和缩入,并带动限制盘在空腔内转动,抵消套筒上的旋力,使套筒随之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与顶块和底块内壁贴紧靠拢和分离,达到便捷有效的对构件的进行安装支撑,防止偏移,提高成型的稳定性和加快施工效率的优点。
A prefabricated component of air block with reserved ho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留孔洞加气块预制构件
本技术涉及加气块安装
,具体涉及一种预留孔洞加气块预制构件。
技术介绍
气块是一种轻质多孔的新型建筑材料,容重轻,可以降低建筑物自重和造价,有利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广泛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承重或非承重结构和管道保温中,成为新型建筑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建筑过程中,墙面上常需要留下会预留圆孔,通过加气块预制构件能够对墙面进行稳定便捷的留孔,区别于常规的砖砌券拱方式,减少预留孔施工时间和步骤,提高施工效率。现有的加气块预制构件安装时,通常是先需要通过逐步的对各个顶块和底块进行贴合后再用混凝土进行浇抹,使其与墙砖进行固定,在对贴合后的预制构件浇抹混凝土时,若用力过度或混凝土过量产生挤压,便会容易使的预制构件的贴合处发生偏移,导致预制构件在安装时,形成的圆孔为中空状态,在受力后容易发生移位,影响成型效果或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预留孔洞加气块预制构件,解决了预制构件在安装时,形成的圆孔为中空状态,在受力后容易发生移位,影响成型效果或施工进度的问题,达到便捷有效的对构件的进行安装支撑,防止偏移,提高成型的稳定性和加快施工效率的优点。(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预留孔洞加气块预制构件,包括过梁、顶块、埋件、底块和便装机构,所述过梁底侧左右两端与顶块相互贴合,所述埋件左右两端焊接在顶块上,所述顶块底端与底块相互贴合,所述便装机构外壁与顶块和底块相抵贴合,所述便装机构由连接箍、螺杆、套筒、第一贴板、第二贴板、转动机构、垫片、空腔和限制盘组成,所述连接箍左右两端与螺杆螺纹连接,所述螺杆靠外端通过套筒分别与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进行固定,所述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内壁底端通过转动机构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底端通过强力胶粘接有用于减少磕碰磨损的垫片,所述套筒内壁设置有空腔,所述限制盘转动安装在空腔内,所述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外壁与顶块和底块相抵贴合。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机构由撑板、圆杆和转板组成,所述撑板右端转动安装有圆杆,所述转板左端与圆杆进行焊接,所述撑板和转板底端分别铆接设置在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上。进一步的,所述套筒靠外端焊接在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上,所述套筒的外侧呈圆柱状。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均呈圆弧状,所述套筒靠外端为与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相匹配的弧面状。进一步的,所述撑板和转板整体均为与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相匹配的圆弧状。进一步的,所述空腔的内壁为光滑表面,所述限制盘靠内侧中部与螺杆进行焊接。进一步的,所述垫片的厚度尺寸大小为8mm,所述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的厚度尺寸大小为2.8mm。进一步的,所述螺杆的材质为不锈钢。进一步的,所述垫片的材质为橡胶。(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为解决预制构件在安装时,形成的圆孔为中空状态,在受力后容易发生移位,影响成型效果或施工进度的问题,通过在顶块和底块内设置了便装机构,再抵住连接箍并旋动螺杆,使其在连接箍旋上螺旋移出和缩入,并带动限制盘在空腔内转动,抵消套筒上的旋力,使套筒随之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与顶块和底块内壁贴紧靠拢和分离,达到便捷有效的对构件的进行安装支撑,防止偏移,提高成型的稳定性和加快施工效率的优点,并且通过在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间设置了转动机构,使其撑板和转板通过圆杆带动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转动,达到增加第一贴板和第二贴板转动的稳定性,提高使用便利和稳定的优点。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便装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A区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套筒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转动机构结构示意图。图中:过梁-1、顶块-2、埋件-3、底块-4、便装机构-5、连接箍-501、螺杆-502、套筒-503、第一贴板-504、第二贴板-505、转动机构-506、垫片-507、空腔-508、限制盘-509、撑板-5061、圆杆-5062、转板-5063。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与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预留孔洞加气块预制构件:包括过梁1、顶块2、埋件3、底块4和便装机构5,过梁1底侧左右两端与顶块2相互贴合,埋件3左右两端焊接在顶块2上,顶块2底端与底块4相互贴合,便装机构5外壁与顶块2和底块4相抵贴合,便装机构5由连接箍501、螺杆502、套筒503、第一贴板504、第二贴板505、转动机构506、垫片507、空腔508和限制盘509组成,连接箍501左右两端与螺杆502螺纹连接,螺杆502靠外端通过套筒503分别与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进行固定,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内壁底端通过转动机构506进行连接,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底端通过强力胶粘接有用于减少磕碰磨损的垫片507,套筒503内壁设置有空腔508,限制盘509转动安装在空腔508内,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外壁与顶块2和底块4相抵贴合。其中,所述转动机构506由撑板5061、圆杆5062和转板5063组成,所述撑板5061右端转动安装有圆杆5062,所述转板5063左端与圆杆5062进行焊接,所述撑板5061和转板5063底端分别铆接设置在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上,对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提供稳定的转动支撑,增加使用便利。其中,所述套筒503靠外端焊接在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上,所述套筒503的外侧呈圆柱状,为螺杆502与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的连接提供稳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均呈圆弧状,所述套筒503靠外端为与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相匹配的弧面状,利于提高安装的稳定性。其中,所述撑板5061和转板5063整体均为与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相匹配的圆弧状,使其相互配对,提高安装使用稳定效果。其中,所述空腔508的内壁为光滑表面,所述限制盘509靠内侧中部与螺杆502进行焊接,抵消螺杆502上的螺旋力。其中,所述垫片507的厚度尺寸大小为8mm,所述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的厚度尺寸大小为2.8mm,规格适中,利于使用。其中,所述螺杆502的材质为不锈钢,不易生锈。其中,所述垫片507的材质为橡胶,弹性较好。材料耐锈性强差不锈钢√高碳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留孔洞加气块预制构件,包括过梁(1)、顶块(2)、埋件(3)和底块(4),所述过梁(1)底侧左右两端与顶块(2)相互贴合,所述埋件(3)左右两端焊接在顶块(2)上,所述顶块(2)底端与底块(4)相互贴合;/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便装机构(5),所述便装机构(5)外壁与顶块(2)和底块(4)相抵贴合,所述便装机构(5)由连接箍(501)、螺杆(502)、套筒(503)、第一贴板(504)、第二贴板(505)、转动机构(506)、垫片(507)、空腔(508)和限制盘(509)组成,所述连接箍(501)左右两端与螺杆(502)螺纹连接,所述螺杆(502)靠外端通过套筒(503)分别与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进行固定,所述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内壁底端通过转动机构(506)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底端通过强力胶粘接有用于减少磕碰磨损的垫片(507),所述套筒(503)内壁设置有空腔(508),所述限制盘(509)转动安装在空腔(508)内,所述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外壁与顶块(2)和底块(4)相抵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留孔洞加气块预制构件,包括过梁(1)、顶块(2)、埋件(3)和底块(4),所述过梁(1)底侧左右两端与顶块(2)相互贴合,所述埋件(3)左右两端焊接在顶块(2)上,所述顶块(2)底端与底块(4)相互贴合;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便装机构(5),所述便装机构(5)外壁与顶块(2)和底块(4)相抵贴合,所述便装机构(5)由连接箍(501)、螺杆(502)、套筒(503)、第一贴板(504)、第二贴板(505)、转动机构(506)、垫片(507)、空腔(508)和限制盘(509)组成,所述连接箍(501)左右两端与螺杆(502)螺纹连接,所述螺杆(502)靠外端通过套筒(503)分别与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进行固定,所述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内壁底端通过转动机构(506)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底端通过强力胶粘接有用于减少磕碰磨损的垫片(507),所述套筒(503)内壁设置有空腔(508),所述限制盘(509)转动安装在空腔(508)内,所述第一贴板(504)和第二贴板(505)外壁与顶块(2)和底块(4)相抵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留孔洞加气块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506)由撑板(5061)、圆杆(5062)和转板(5063)组成,所述撑板(5061)右端转动安装有圆杆(5062),所述转板(5063)左端与圆杆(5062)进行焊接,所述撑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艳,
申请(专利权)人:余江县益昌新型环保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