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8429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包括若干段平行放置于地下土层且相互连通的预制板框架,所述预制板框架之间留有第一后浇缝;所述预制板框架包括内框架、包覆于所述内框架外的外框架、连接所述内框架与外框架的第一连接组件,所述外框架上端敞口,所述内框架包括顶壁、底壁、连接于所述顶壁与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留有第二后浇缝,所述内框架的侧壁和底壁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后浇缝连通的第三后浇缝;所述第一后浇缝、第二后浇缝、第三后浇缝及顶壁上方分别浇灌有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该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具有施工周期短,不易造成开裂、渗漏问题的特点。

A prefabricated concrete underground build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
本技术属于地下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普通的地下建筑结构一般采用现场浇灌而成。施工时,模板支撑、钢筋绑扎工作量大,施工周期长;而且由于防水施工质量和现浇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容易造成开裂、渗漏等多种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施工周期短,受现场施工质量影响较小,不易出现开裂、渗漏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包括若干段平行放置于地下土层且相互连通的预制板框架,所述预制板框架之间留有第一后浇缝;所述预制板框架包括内框架、包覆于所述内框架外的外框架、连接所述内框架与外框架的第一连接组件,所述外框架上端敞口,所述内框架包括顶壁、底壁、连接于所述顶壁与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留有第二后浇缝,所述内框架的侧壁和底壁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后浇缝连通的第三后浇缝;所述第一后浇缝、第二后浇缝、第三后浇缝及顶壁上方分别浇灌有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螺栓配合的第一套筒、设于所述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后浇缝宽度的调节套筒,所述第一套筒预埋于所述外框架内,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内框架和调节套筒与所述第一套筒螺纹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外框架由多段第一预制节段拼接而成,所述第一预制节段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所述第一预制节段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br>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制节段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后浇缝连通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浇灌有所述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进一步的,所述内框架由多段第二预制节段拼接而成,所述第二预制节段包括用于拼接所述顶壁的顶部节段,所述顶部节段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所述顶部节段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顶部节段的上端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浇灌有所述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进一步的,所述内框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侧壁之间的分割层板,所述分割层板平行设置于所述底壁与顶壁之间;所述第二预制节段包括用于拼接所述分割层板的分割层节段,所述分割层节段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所述分割层节段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分割层节段的上端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浇灌有所述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板框架的底部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一后浇缝的底部铺设有衬板,所述衬板的两端分别嵌入至相邻所述预制板框架的第四凹槽内,所述预制板框架通过第二连接组件与所述衬板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角钢、预埋于所述预制板框架内的第二套筒,所述角钢通过螺栓连接组件与所述衬板、第二套筒分别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衬板与所述预制板框架之间设有若干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第四凹槽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地下建筑结构通过采用预制板框架与现浇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结合在一起,减少了现场施工的工作量,可大大缩短地下建筑的施工周期,有助于实现预制板框架的标准化生产。同时由于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有很好的自防水和浇筑性能,可以提高各后浇缝处的结合强度,同时也可以提高地下建筑结构的防水性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示意图;图2是A-A的剖视图;图3是B-B的剖视图;图4是图1中局部C的放大图;图5是图2中局部D的放大图;图6是图2中局部E的放大图。标记说明:1、预制板框架,11、外框架,111、第一预制节段,112、第一凹槽,12、内框架,121、顶壁,1211、顶部节段;1212、第二凹槽,122、底壁,123、侧壁,124、第三后浇缝,125、分割层板,1251、分割层节段,1252、第三凹槽,13、第一连接组件,131、第一螺栓,132、第一套筒,133、调节套筒;14、第二后浇缝,15、第四凹槽;2、第一后浇缝,3、衬板,4、第二连接组件,41、角钢,42、第二套筒,43、第二螺栓,5、螺栓连接组件;6、密封件,7、地下土层,8、地下轨道,9、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6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包括若干段平行放置于地下土层7且相互连通的预制板框架1,预制板框架1之间留有第一后浇缝2;具体的,预制板框架1与地下轨道8贯通,预制板框架1的横向尺寸主要受限于道路运输的宽度限制,正常情况在3至5米。预制板框架1包括内框架12、包覆于内框架12外的外框架11、连接内框架12与外框架11的第一连接组件13,外框架11上端敞口,内框架12包括顶壁121、底壁122、连接于顶壁121与底壁122之间的侧壁123;内框架12与外框架11之间留有第二后浇缝14,内框架12的侧壁123和底壁122分别设有与第二后浇缝14连通的第三后浇缝124;第一后浇缝2、第二后浇缝14、第三后浇缝124及顶壁121上方分别浇灌有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9。基于上述结构设计,本技术的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采用多段并列放置的由内框架12和外框架11构成的双层预制板框架1,并利用第一连接组件13将内框架12固定在外框架11内,使得内框架12和外框架11之间形成第二后浇缝14,其中内框架12的侧壁123和底壁122上还留有与第二后浇缝14连通的第三后浇缝124。并通过在第二后浇缝14、第三后浇缝124、预制板框架1的顶部及预制板框架1之间浇筑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9,使得预制板框架1之间、内框架12与外框架11之间完好的结合在一起。本技术的地下建筑结构通过采用预制板框架1与现浇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9结合在一起,减少了现场施工的工作量,可大大缩短地下建筑的施工周期,有助于实现预制板框架1的标准化生产。同时由于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9有很好的自防水和浇筑性能,可以提高各后浇缝处的结合强度,同时也可以提高地下建筑结构的防水性能。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中,第二后浇缝14的宽度(即内框架12与外框架11之间的间隔)可以按需要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调整后浇叠合层的厚度,以此可以满足结构设计在一定范围内的不同的受力要求。也由此使得在工厂大量生产尺寸和配筋相同的预制层构件,不会受到不同的受力要求而影响使用,从而使预制层构件的标准化得到广泛的使用;即满足了结构变化的要求,同时也为施工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为一种实施例,如图1~6所示,第一连接组件13包括第一螺栓131、与第一螺栓131配合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段平行放置于地下土层且相互连通的预制板框架,所述预制板框架之间留有第一后浇缝;/n所述预制板框架包括内框架、包覆于所述内框架外的外框架、连接所述内框架与外框架的第一连接组件,所述外框架上端敞口,所述内框架包括顶壁、底壁、连接于所述顶壁与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留有第二后浇缝,所述内框架的侧壁和底壁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后浇缝连通的第三后浇缝;/n所述第一后浇缝、第二后浇缝、第三后浇缝及顶壁上方分别浇灌有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段平行放置于地下土层且相互连通的预制板框架,所述预制板框架之间留有第一后浇缝;
所述预制板框架包括内框架、包覆于所述内框架外的外框架、连接所述内框架与外框架的第一连接组件,所述外框架上端敞口,所述内框架包括顶壁、底壁、连接于所述顶壁与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留有第二后浇缝,所述内框架的侧壁和底壁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后浇缝连通的第三后浇缝;
所述第一后浇缝、第二后浇缝、第三后浇缝及顶壁上方分别浇灌有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螺栓、与所述第一螺栓配合的第一套筒、设于所述内框架与外框架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后浇缝宽度的调节套筒,所述第一套筒预埋于所述外框架内,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内框架和调节套筒与所述第一套筒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由多段第一预制节段拼接而成,所述第一预制节段的连接处设有密封件,所述第一预制节段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制节段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后浇缝连通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浇灌有所述高性能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地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虹何长骏马霞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鑫一诚建筑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