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回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8124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6: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泥回流装置,包含投射器、污泥回流管、调节阀、加长管,筒体内腔的下端设悬空固定反应器外接进水管,进水管的设投射器和进水阀,出水管的底部设加长管,若干拦截板在内腔中从上到下排列设置且中间形成互通的过渡仓,加长管底部连接污泥回流管,污泥回流管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出筒体外端连接调节阀后继续延伸与投射器连接并形成与连通反应器的进水管互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把在出水管和下端加长管中沉淀积累的微小污泥能通过收拢并回流至进水管的初期位置进入反应器中继续反应处理,操作简单,回流方便。

A sludge reflux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泥回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泥回流装置。
技术介绍
含污泥的医药生产中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很多污泥及各种其它生物和化学杂质,净化处理时需要把废水中包含的污泥和杂质清楚后外排或进入下一步处理,常规操作一般先在废水中加入混凝剂后送入如图2所示的污水处理装置中,如图2所示,筒体一1001内设有反应器一1002,加入混凝剂的医药废水从外部送入反应器一1002后进行反应,混凝剂与生物和化学杂质进行反应后形成絮状的悬浮物,并进入筒体一1001的内腔中,初期反应后的水也同时进入筒体一1001的内腔中并液面逐渐抬高,拦截板一1003把絮状的悬浮物拦截,初期反应后的水从拦截板一1003的过水孔一1004进入过渡仓一1007后从出水孔一1005进入出水管一1006内后从上端排出指定收纳池,拦截板一1003拦截的絮状悬浮物厚度积累后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逐渐沿着筒体一1001内壁往下流淌至筒体一1001的底部沉淀,后定时开启筒体一1001下端的排污管1008排出,上述结构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弊端是:一、混合混凝剂的医疗废水在反应器一1002内的时间短,因凝絮的必要条件是混凝剂与医疗废水中的杂质碰撞而产生凝絮效果,因此如图2中的反应器已1002的内部结构凝絮效果不够好;二、处理过的废水中在往上送出的过程中,微小污泥由于自身沉淀长期积累在出水管一1006底部,清理较为麻烦且须装置停止运行,影响了污水处理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泥回流装置,包含投射器、污泥回流管、调节阀、加长管,筒体内腔的下端设悬空固定反应器外接进水管,进水管的设投射器和进水阀,出水管的底部设加长管,若干拦截板在内腔中从上到下排列设置且中间形成互通的过渡仓,加长管底部连接污泥回流管,污泥回流管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出筒体外端连接调节阀后继续延伸与投射器连接并形成与连通反应器的进水管互通;本技术把在出水管和下端加长管中沉淀积累的微小污泥能通过收拢并回流至进水管的初期位置进入反应器中继续反应处理,操作简单,回流方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泥回流装置,包含投射器、污泥回流管、调节阀、加长管,筒体内腔的下端设悬空固定的反应器,所述反应器内腔中若干导流隔板交叉设置,上下流隔板件均设有通道连通,反应器的左下端设出液口与内腔连通;反应器的右上位置外接伸出筒体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设进水阀,所述进水阀的内端连接投射器;出水管从筒体顶部且深入内腔,出水管的底部设加长管,若干拦截板在内腔中从上到下排列设置,拦截板为喇叭状,拦截板的下口与筒体的内腔保持不小于100mm的空隙,拦截板的上口与出水管的外壁焊接固定,每层拦截板间形成过渡仓,所述过渡仓连通出水管的出水孔与出水管内的排水孔连通,拦截板均布过水孔使每个过渡仓形成互通;所述加长管底部连接污泥回流管,所述污泥回流管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出筒体外端连接调节阀后继续延伸与投射器连接并形成与连通反应器的进水管互通;所述筒体底部设排泥管,所述排泥管外端设电磁阀。进一步设置,所述加长管伸出最底部的拦截板长度不小于100mm,加长管的管径与出水管的管径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把在出水管和下端加长管中沉淀积累的微小污泥能通过收拢并回流至进水管的初期位置进入反应器中继续反应处理,操作简单,回流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技改前的污水处理器的示意图图中:筒体1、反应器2、导流隔板201、出液口202、通道203、排泥管3、电磁阀4、投射器5、进水阀6、进水管7、污泥回流管8、调节阀9、加长管10、出水管11、出水孔1101、拦截板12、过渡仓13、内腔14、过水孔1201、筒体一1001、反应器一1002、拦截板一1003、过水孔一1004、出水孔一1005、出水管一1006、过渡仓一1007、排污管100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污泥回流装置,包含投射器5、污泥回流管8、调节阀9、加长管10,筒体1内腔14的下端设悬空固定的反应器2,所述反应器2内腔中若干导流隔板201交叉设置,上下流隔板201件均设有通道203连通,反应器2的左下端设出液口202与内腔14连通;使加入混凝剂的废水在交叉设置的导流隔板201间正向和反向的碰撞流动,极大的提高了凝絮剂与废水中的杂质碰撞,颗粒间产生布朗运动,布朗运动造成颗粒与凝絮剂异向凝絮,使流体运动造成的碰撞聚集形成同心絮凝;反应器2的右上位置外接伸出筒体1的进水管7,所述进水管7的设进水阀6,所述进水阀6的内端连接投射器5;出水管11从筒体1顶部且深入内腔14,出水管11的底部设加长管10,若干拦截板12在内腔14中从上到下排列设置,拦截板12为喇叭状,拦截板12的下口与筒体1的内腔14保持不小于100mm的空隙,拦截板12的上口与出水管11的外壁焊接固定,每层拦截板12间形成过渡仓13,所述过渡仓13连通出水管11的出水孔1101与出水管11内的排水孔连通,拦截板12均布过水孔1201使每个过渡仓13形成互通;加长管10底部连接污泥回流管8,所污泥回流管8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出筒体1外端连接调节阀9后继续延伸与投射器5连接并形成与连通反应器2的进水管7互通;使加长管10内积累的微小污泥能持续的自动回流至投射器5后投射入进水管7送入反应器2内;筒体1底部设排泥管3,所述排泥管3外端设电磁阀4,能定时设置把流淌在筒体1底部的凝絮排出,污泥回流管8间调节阀9的设定,能根据微小污泥产生和积累的时间周期调节污泥回流管8的流量,避免出水管11内处理后净水回流量过大,形成浪费。所述加长管10伸出最底部的拦截板长度不小于100mm,且管径与出水管11的管径相同。本技术把在出水管和下端加长管中沉淀积累的微小污泥能通过收拢并回流至进水管的初期位置进入反应器中继续反应处理,操作简单,回流方便。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投射器(5)、污泥回流管(8)、调节阀(9)、加长管(10),筒体(1)内腔(14)的下端设悬空固定的反应器(2),所述反应器(2)内腔中若干导流隔板(201)交叉设置,上下流隔板(201)件均设有通道(203)连通,反应器(2)的左下端设出液口(202)与内腔(14)连通;/n反应器(2)的右上位置外接伸出筒体(1)的进水管(7),所述进水管(7)的设进水阀(6),所述进水阀(6)的内端连接投射器(5);/n出水管(11)从筒体(1)顶部且深入内腔(14),出水管(11)的底部设加长管(10),若干拦截板(12)在内腔(14)中从上到下排列设置,拦截板(12)为喇叭状,拦截板(12)的下口与筒体(1)的内腔(14)保持不小于100mm的空隙,拦截板(12)的上口与出水管(11)的外壁焊接固定,每层拦截板(12)间形成过渡仓(13),所述过渡仓(13)连通出水管(11)的出水孔(1101)与出水管(11)内的排水孔连通,拦截板(12)均布过水孔(1201)使每个过渡仓(13)形成互通;/n所述加长管(10)底部连接污泥回流管(8),所述污泥回流管(8)的另一端向外延伸出筒体(1)外端连接调节阀(9)后继续延伸与投射器(5)连接并形成与连通反应器(2)的进水管(7)互通;/n所述筒体1底部设排泥管3,所述排泥管3外端设电磁阀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投射器(5)、污泥回流管(8)、调节阀(9)、加长管(10),筒体(1)内腔(14)的下端设悬空固定的反应器(2),所述反应器(2)内腔中若干导流隔板(201)交叉设置,上下流隔板(201)件均设有通道(203)连通,反应器(2)的左下端设出液口(202)与内腔(14)连通;
反应器(2)的右上位置外接伸出筒体(1)的进水管(7),所述进水管(7)的设进水阀(6),所述进水阀(6)的内端连接投射器(5);
出水管(11)从筒体(1)顶部且深入内腔(14),出水管(11)的底部设加长管(10),若干拦截板(12)在内腔(14)中从上到下排列设置,拦截板(12)为喇叭状,拦截板(12)的下口与筒体(1)的内腔(14)保持不小于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金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神洲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