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抓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78871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5: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抓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旨在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的抓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该接地线夹包括上端设置有连接部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螺杆朝下的电动缸,设置于壳体内、为电动缸供电的蓄电池,设置于壳体内、用于控制蓄电池及电动缸的控制器,与电动缸的螺母铰接、向下伸出的连接杆,固定设置于连接杆下端的升降螺母,两对称位于连接杆两侧且上端分别与壳体下端铰接的Y型力臂,两对称设置于升降螺母两侧的导线夹持件,以及设置于导线夹持件下端、向外侧斜下方伸出的导向板;所述导线夹持件包括中间力臂,以及铰接于中间力臂下端、内侧具有夹持凹槽的线夹;所述线夹呈L形,所述线夹的长边位于上部且向内倾斜。

A kind of grip automatic fastening ground cla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抓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
本技术涉及电力施工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抓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
技术介绍
高压接地线用于高压线路和变电施工,现有的高压接地线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为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存在高处坠落、触电风险,各接地所用设备及材料在吊运过程中存在脱落问题,搭接过程中人员劳动强度大、操作难度大、效率低下、安全风险高。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绝缘操作杆长度长、重量大、咬合操作机构操作困难,特别是在电压较高的高压线路,操作长达5米以上的绝缘操作杆进行接地线搭接头与导线的咬合,操作难度极大,安全风险也较高。因此,继续亟需对现有的高压接地线进行改进,以降低其操作难度,并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性及使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作业效率高且安全性好的抓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抓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包括上端设置有连接部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螺杆朝下的电动缸,设置于壳体内、为电动缸供电的蓄电池,设置于壳体内、用于控制蓄电池及电动缸的控制器,与电动缸的螺母铰接、向下伸出的连接杆,固定设置于连接杆下端的升降螺母,两对称位于连接杆两侧且上端分别与壳体下端铰接的Y型力臂,两对称设置于升降螺母两侧的导线夹持件,以及设置于导线夹持件下端、向外侧斜下方伸出的导向板;所述导线夹持件包括中间力臂,以及铰接于中间力臂下端、内侧具有夹持凹槽的线夹;所述线夹呈L形,所述线夹的长边位于上部且向内倾斜;所述中间力臂邻接升降螺母的部分与升降螺母的该侧铰接;所述中间力臂的上部与该侧Y型力臂的下端铰接;当电动缸驱动升降螺母向下移动时,两导线夹持件的下部分开构成开启状态;当电动缸驱动升降螺母向上移动时,两导线夹持件的下部靠拢构成夹持状态。优选的是,其还包括设置于升降螺母上、用于检测线夹长边位置的光电开关。优选的是,所述壳体的下端设置连接Y型力臂的双耳连接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的接地线夹采用远程遥控电动实现输电线的夹持,不再采用操作杆进行接地线夹的开合,因此操作效率大幅提高,操作人员无需再携带操作杆进行铁架的攀爬,故劳动强度可大幅降低。与此同时,本技术可采用轻便小巧的绝缘绳来替代绝缘操作杆,以进一步降低操作者携带器具的重量与体积,轻便小巧的绝缘绳与电动咬合操作机构的搭配使用使得操作变得简单易行,效率高、人机功效突出、安全系数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图。图中:连接部1,壳体2,电动缸3,连接杆4,升降螺母5,Y型力臂6,导线夹持件7,夹持凹槽8,中间力臂9,线夹10,蓄电池11,控制器12,导向板13,光电开关14,双耳连接座1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技术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以附图为基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图1-3所示抓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包括上端设置有连接部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螺杆朝下的电动缸,设置于壳体内、为电动缸供电的蓄电池,设置于壳体内、用于控制蓄电池及电动缸的控制器,与电动缸的螺母铰接、向下伸出的连接杆,固定设置于连接杆下端的升降螺母,两对称位于连接杆两侧且上端分别与壳体下端铰接的Y型力臂,两对称设置于升降螺母两侧的导线夹持件,以及设置于导线夹持件下端、向外侧斜下方伸出的导向板;所述导线夹持件包括中间力臂,以及铰接于中间力臂下端、内侧具有夹持凹槽的线夹;所述线夹呈L形,所述线夹的长边位于上部且向内倾斜;所述中间力臂邻接升降螺母的部分与升降螺母的该侧铰接;所述中间力臂的上部与该侧Y型力臂的下端铰接;当电动缸驱动升降螺母向下移动时,两导线夹持件的下部分开构成开启状态;当电动缸驱动升降螺母向上移动时,两导线夹持件的下部靠拢构成夹持状态。当两导线夹持件处于夹持状态时,线夹长边随同中间力臂向上翻转。该种分体形式的导线夹持件,可根据所夹持导线的型号更换不同的线夹,以提高适用性。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其还包括设置于升降螺母上、用于检测线夹长边位置的光电开关。光电开关与控制器联动控制,光电开关可根据夹持导线的型号进行位置调整;当导线夹持到位后,线夹的长边向上翻转并被光电开关检测到,此时控制器控制电动缸停止,一来可保护导线,避免夹持过紧,二来也保护电动缸及蓄电池,延长电动缸及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控制器采用具有无限收发功能的控制器,可通过移动端设备进行远程控制。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壳体的下端设置连接Y型力臂的双耳连接座,双耳连接座可通过粘接或螺接等方式与壳体连接,显然也可以与壳体通过一体成型制成一体件。本技术设置导向板,两导向板呈八字形布置,可进一步提高导线夹持操作的便捷性,大幅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操作效率。抓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具有绝缘绳及绝缘操作杆两种使用方法,采用绝缘绳操作时包括如下内容:(1)操作人员对输电线路进行验电,防止带电操作;(2)操作人员将接地线夹连接已经接地的接地线,携带接地线夹及绝缘绳到达铁塔挑梁上,并做好防护措施;(3)操作人员将绝缘绳的一端与接地线夹的连接部连接,并确保接地线夹处于打开状态;(4)操作人员操作绝缘绳将接地线夹下放,当输电线进入两导线夹持件之间后,通过控制器使电动缸工作,两导线夹持件转动使其下端靠拢夹持住输电线,电动缸停止工作,实现该相输电线的接地。抓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采用绝缘操作杆操作时包括如下内容:(1)操作人员对输电线路进行验电,防止带电操作;(2)操作人员将接地线夹连接已经接地的接地线,携带接地线夹及绝缘操作杆到达铁塔挑梁上,并做好防护措施;(3)操作人员将绝缘操作杆的一端与接地线夹的连接部连接,并确保接地线夹处于打开状态;(4)操作人员操作绝缘操作杆将接地线夹下放,当输电线进入两导线夹持件之间后,通过控制器使电动缸工作,两导线夹持件转动使其下端靠拢夹持住输电线,电动缸停止工作,实现该相输电线的接地。本技术的接地拆装操作与现有接地线夹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远程电动控制相应构件开合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抓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设置有连接部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螺杆朝下的电动缸,设置于壳体内、为电动缸供电的蓄电池,设置于壳体内、用于控制蓄电池及电动缸的控制器,与电动缸的螺母铰接、向下伸出的连接杆,固定设置于连接杆下端的升降螺母,两对称位于连接杆两侧且上端分别与壳体下端铰接的Y型力臂,两对称设置于升降螺母两侧的导线夹持件,以及设置于导线夹持件下端、向外侧斜下方伸出的导向板;所述导线夹持件包括中间力臂,以及铰接于中间力臂下端、内侧具有夹持凹槽的线夹;所述线夹呈L形,所述线夹的长边位于上部且向内倾斜;所述中间力臂邻接升降螺母的部分与升降螺母的该侧铰接;所述中间力臂的上部与该侧Y型力臂的下端铰接;当电动缸驱动升降螺母向下移动时,两导线夹持件的下部分开构成开启状态;当电动缸驱动升降螺母向上移动时,两导线夹持件的下部靠拢构成夹持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抓握自动紧固接地线夹,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设置有连接部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螺杆朝下的电动缸,设置于壳体内、为电动缸供电的蓄电池,设置于壳体内、用于控制蓄电池及电动缸的控制器,与电动缸的螺母铰接、向下伸出的连接杆,固定设置于连接杆下端的升降螺母,两对称位于连接杆两侧且上端分别与壳体下端铰接的Y型力臂,两对称设置于升降螺母两侧的导线夹持件,以及设置于导线夹持件下端、向外侧斜下方伸出的导向板;所述导线夹持件包括中间力臂,以及铰接于中间力臂下端、内侧具有夹持凹槽的线夹;所述线夹呈L形,所述线夹的长边位于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显跃李洪曾伶熙赵红伟唐宁邵益华谢霖杨蕴琪王云飞甘洪发张瑞祥黄磊黄捷谭华符明超瞿丹鲍利军邵辉冯峰宋文斌兰兴伟邵尽波潘家武孙伟忠罗毅杨建兴郑冠博马腾严正兴徐良李亚奇彭文胜吴兴概字静波王艳华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