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浮动双向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742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平衡浮动双向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平衡浮动双向锁,包括阀体以及设置在阀体上的两个阀腔,阀腔内设有平衡阀,平衡阀包括与阀体相连的阀套、阀座以及阀芯,阀体上设有分别与两个平衡阀相连的第一液口A、第二液口B,阀腔的另一端设有液控口P1、液控口K以及液控口P2,阀芯上设有可关闭阀腔与第一液口A、第二液口B联通的第一活塞组件,阀芯上相对阀座设有第二活塞组件,第一活塞组件、第二活塞组件皆包括球阀以及设置在球阀上的复位弹簧,球阀朝向进液的一面铣削出一个推面,推面为沿球阀可旋转的方向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密封可靠性高,可避免被煤渣或者其他硬物破坏造成密封失效。

A balanced floating two-way lo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衡浮动双向锁
本技术涉及矿用液压支架液压回路中的液压元件,尤其是一种平衡浮动双向锁。
技术介绍
平衡浮动双向锁主要用于煤矿液压支架,与操作阀组一起共同控制液压支架的平衡,帮助千斤顶工作。当操作阀组处于中位且外力作用结构没有达到安全阀开启压力时,其可使千斤顶长期保持某种工作状态,从而使液压支架在外力作用下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随着煤矿使用要求越来越朝集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对平衡浮动双向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平衡双向锁由于采用阀垫密封或者聚甲醛材质的锥面密封,使用寿命和适应环境能力不足,阀垫在阀座的反复挤压下很容易破坏,锥面聚甲醛密封也会被煤渣或者其他硬物破坏造成密封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平衡浮动双向锁,密封可靠性高,能满足长期使用的要求,可避免被煤渣或者其他硬物破坏造成密封失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平衡浮动双向锁,包括阀体以及设置在阀体上的两个阀腔,所述阀腔内设有平衡阀,所述平衡阀包括与阀体相连的阀套、阀座以及阀芯,所述阀体上设有分别与两个平衡阀相连的第一液口A、第二液口B,所述阀腔的另一端设有液控口P1、液控口K以及液控口P2,所述液控口P1、液控口P2分别通过第一控制油路与相对应的阀腔相连,同时可通过第二控制油路与另一阀腔相连,所述液控口K与两个阀腔通过第三控制油路进行连接,所述阀芯上设有可关闭阀腔与第一液口A、第二液口B联通的第一活塞组件,所述阀芯上相对阀座设有第二活塞组件,所述第一活塞组件、第二活塞组件皆包括球阀以及设置在球阀上的复位弹簧,所述球阀朝向进液的一面铣削出一个推面,所述推面为沿球阀可旋转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球阀处还设有密封挡圈。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设置使得阀芯上的球阀在液压力作用下,沿推面倾斜的一侧转动,使球阀的通道露出,进而打开锁阀,使液体通过;当液压力作用撤消后,球阀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转回原位,堵住球阀通道,球阀的使用寿命长、适应能力强,且密封效果好,可避免被煤渣或者其他硬物破坏造成密封失效,另外,所述密封挡圈可保证球阀处的密封,防止液体泄漏。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油路包括第一进液管以及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一端连接液控口P1或液控口P2,另一端与第二进液管相连,而第二进液管与阀腔相连。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液控口P1(或液控口P2)供液时,液体可从液控口P1(或液控口P2)流入第一进液管,然后流入第二进液管,进入阀腔内,打开第一活塞组件,从第一液口A(或第二液口B)流入千斤顶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控制油路包括与第一进液管相连的第三进液管,所述第三进液管的另一端与另一阀腔相连。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液控口P1(或液控口P2)供液时,液体打开第一活塞组件,从第一液口A(或第二液口B)流入千斤顶的同时,液体可通过第三进液管将另一阀腔的第一活塞组件也打开,使流入千斤顶的液体可通过第二液口B(或第一液口A)从液控口P2(或液控口P1)流回。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控制油路包括与两个阀腔相连的第四进液管,所述第四进液管与液控口K相通。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设置可使液控口K供液时,使得液体通过第四进液管流入两个阀腔内,打开两个阀腔内的第一活塞组件、第二活塞组件,此时液体会从第一液口A、第二液口B畅通流回。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液管相对于与阀腔相连一端的另一端设有球涨式堵头,第三进液管、第四进液管的两端分别设有球涨式堵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设置通过球涨式堵头将第二进液管、第三进液管、第四进液管堵住,防止液体泄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示图。图3为图1中沿B-B方向的剖示图。图4为图1中沿C-C方向的剖示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4所示的一种平衡浮动双向锁,包括阀体1以及设置在阀体1上的两个阀腔2,所述阀腔2内设有平衡阀3,所述平衡阀3包括与阀体1相连的阀套31、阀座32以及阀芯33,所述阀体1上设有分别与两个平衡阀3相连的第一液口A、第二液口B,所述阀腔2的另一端设有液控口P1、液控口K以及液控口P2,所述液控口P1、液控口P2分别通过第一控制油路与相对应的阀腔2相连,同时可通过第二控制油路与另一阀腔2相连,所述液控口K与两个阀腔2通过第三控制油路进行连接,所述阀芯33上设有可关闭阀腔2与第一液口A、第二液口B联通的第一活塞组件4,所述阀芯33上相对阀座32设有第二活塞组件5,所述第一活塞组件4、第二活塞组件5皆包括球阀6以及设置在球阀6上的复位弹簧7,所述球阀6朝向进液的一面铣削出一个推面8,所述推面8为沿球阀6可旋转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球阀6处还设有密封挡圈9。这样设置使得阀芯33上的球阀6在液压力作用下,沿推面8倾斜的一侧转动,使球阀6的通道露出,进而打开锁阀,使液体通过;当液压力作用撤消后,球阀6在复位弹簧7的作用下,转回原位,堵住球阀6通道,球阀6的使用寿命长、适应能力强,且密封效果好,可避免被煤渣或者其他硬物破坏造成密封失效,另外,所述密封挡圈9可保证球阀6处的密封,防止液体泄漏。其中,第一活塞组件4的球阀6的通道的形状为直线形,第二活塞组件5的球阀6的通道的形状为L形。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复位弹簧7为扭簧,一端与阀芯33相连,另一端设置在球阀6上。所述阀套31上为了与阀体1之间保持密封设有O形密封圈。所述第一控制油路包括第一进液管10以及第二进液管11,所述第一进液管10一端连接液控口P1或液控口P2,另一端与第二进液管11相连,而第二进液管11与阀腔2相连。当液控口P1(或液控口P2)供液时,液体可从液控口P1(或液控口P2)流入第一进液管10,然后流入第二进液管11,进入阀腔2内,打开第一活塞组件4,从第一液口A(或第二液口B)流入千斤顶中。所述第二控制油路包括与第一进液管10相连的第三进液管12,所述第三进液管12的另一端与另一阀腔2相连。当液控口P1(或液控口P2)供液时,液体打开第一活塞组件4,从第一液口A(或第二液口B)流入千斤顶的同时,液体可通过第三进液管12将另一阀腔2的第一活塞组件4也打开,使流入千斤顶的液体可通过第二液口B(或第一液口A)从液控口P2(或液控口P1)流回。所述第三控制油路包括与两个阀腔2相连的第四进液管13,所述第四进液管13与液控口K相通。这样设置可使液控口K供液时,使得液体通过第四进液管13流入两个阀腔2内,打开两个阀腔2内的第一活塞组件4、第二活塞组件5,此时液体会从第一液口A、第二液口B畅通流回。所述第二进液管11相对于与阀腔2相连一端的另一端设有球涨式堵头14,第三进液管12、第四进液管13的两端分别设有球涨式堵头14。这样设置通过球涨式堵头14将第二进液管11、第三进液管12、第四进液管13堵住,防止液体泄漏。当液控口没有供液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衡浮动双向锁,包括阀体以及设置在阀体上的两个阀腔,所述阀腔内设有平衡阀,所述平衡阀包括与阀体相连的阀套、阀座以及阀芯,所述阀体上设有分别与两个平衡阀相连的第一液口A、第二液口B,所述阀腔的另一端设有液控口P1、液控口K以及液控口P2,所述液控口P1、液控口P2分别通过第一控制油路与相对应的阀腔相连,同时可通过第二控制油路与另一阀腔相连,所述液控口K与两个阀腔通过第三控制油路进行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上设有可关闭阀腔与第一液口A、第二液口B联通的第一活塞组件,所述阀芯上相对阀座设有第二活塞组件,所述第一活塞组件、第二活塞组件皆包括球阀以及设置在球阀上的复位弹簧,所述球阀朝向进液的一面铣削出一个推面,所述推面为沿球阀可旋转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球阀处还设有密封挡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浮动双向锁,包括阀体以及设置在阀体上的两个阀腔,所述阀腔内设有平衡阀,所述平衡阀包括与阀体相连的阀套、阀座以及阀芯,所述阀体上设有分别与两个平衡阀相连的第一液口A、第二液口B,所述阀腔的另一端设有液控口P1、液控口K以及液控口P2,所述液控口P1、液控口P2分别通过第一控制油路与相对应的阀腔相连,同时可通过第二控制油路与另一阀腔相连,所述液控口K与两个阀腔通过第三控制油路进行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上设有可关闭阀腔与第一液口A、第二液口B联通的第一活塞组件,所述阀芯上相对阀座设有第二活塞组件,所述第一活塞组件、第二活塞组件皆包括球阀以及设置在球阀上的复位弹簧,所述球阀朝向进液的一面铣削出一个推面,所述推面为沿球阀可旋转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球阀处还设有密封挡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示尹传轩
申请(专利权)人:瑞安市南方煤矿机械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