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业生产用微生物固体肥播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5531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农业生产用微生物固体肥播撒装置,包括把手和连接轴,所述把手的一侧通过连接轴与滚筒主体的外壁相连接,且滚筒主体的两侧内部通过连接轴与固定搅拌杆相连接,并且固定搅拌杆设置在滚筒主体的内部,所述中间固定杆的外部分别安装有移动杆和固定板,且固定板设置在2组移动杆的中间位置,并且固定板偏向外侧的底部通过复位弹簧与滚筒主体的内壁相连接。该农业生产用微生物固体肥播撒装置,滚筒主体的设置可以很好的在滚动轮的作用下进行旋转,在滚筒主体进行滚动的过程中,其内部的固体肥便会通过滚筒主体上等间距的下料口落下,达到等间距的对土壤上方进行播撒的效果。

A device for spreading microbial solid fertilizer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农业生产用微生物固体肥播撒装置
本技术涉及微生物相关
,具体为一种农业生产用微生物固体肥播撒装置。
技术介绍
农业生产用微生物固体肥是一种对土壤内部缺少的营养元素进行添加的一种肥料,以此来达到使得土壤的环境更好的适用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在向土壤的内部添加微生物固体肥的时候便需要使用到播撒装置,现有市场上的播撒装置的种类与数量众多,但其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现有市场上在微生物固体肥进行播撒的时候,均是对土壤的上方进行大面积的播撒工作,因此,便会出现大量的固体肥浪费的现象,现有市场上为了保证对固体肥的充分利用,人们经常会手动的对农作物种植的空洞中进行固体肥的播撒工作,上述工作虽然能保证对固体肥进行充分利用,但其在进行播撒的过程中均由工作人员手动进行操作,在降低播撒效率的同时也给工作人员带来的大量的负担,因此,我们便提出一种方便解决上述问题的固体肥播撒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农业生产用微生物固体肥播撒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固体肥在进行播撒的过程中,不能自动化的对土壤上方等间距挖好的孔洞进行播撒,会出现固体肥播撒浪费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农业生产用微生物固体肥播撒装置,包括把手和连接轴,所述把手的一侧通过连接轴与滚筒主体的外壁相连接,且滚筒主体的两侧内部通过连接轴与固定搅拌杆相连接,并且固定搅拌杆设置在滚筒主体的内部,所述滚筒主体的外部等角度的分布有下料口,且下料口的中间设置有中间固定杆,并且滚筒主体外部的两侧位置固定设置有滚动轮,所述滚筒主体两侧侧壁上合页连接有盖板,且盖板关于连接轴的竖直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中间固定杆的外部分别安装有移动杆和固定板,且固定板设置在2组移动杆的中间位置,并且固定板偏向外侧的底部通过复位弹簧与滚筒主体的内壁相连接。优选的,所述滚筒主体外部的两侧位置与滚动轮之间为一体设置,且滚动轮半径大于下料口的高度与滚筒主体的半径之和,并且滚筒主体的内部为空心状结构。优选的,所述滚筒主体的外部设置有8组下料口,且8组下料口在滚筒主体的四周呈圆形等角度的设置,并且下料口的顶端贯穿滚筒主体的筒壁与滚筒主体的内部相互贯穿。优选的,所述固定搅拌杆在滚筒主体的内部呈梳子形设置,且固定搅拌杆的长度大于滚筒主体长度的三分之二。优选的,所述中间固定杆的顶端与滚筒主体中轴线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滚动轮的半径长度,且中间固定杆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构成伸缩结构。优选的,所述中间固定杆的四周等角度的设置有4个移动杆,且移动杆的位置与下料口的顶端位置相互对应,并且移动杆的长度大于中间固定杆顶端直径的四分之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农业生产用微生物固体肥播撒装置;1、滚筒主体的设置可以很好的在滚动轮的作用下进行旋转,在滚筒主体进行滚动的过程中,其内部的固体肥便会通过滚筒主体上等间距的下料口落下,达到等间距的对土壤上方进行播撒的效果,不会出现大面积播撒出现固体肥浪费的现象;2、下料口的最低点高于滚动轮的最低点,保证下料口在下料的过程中,不会与土壤的表面接触,使得下料口的底端位置不会出现堵塞的现象发生,并且下料口内部的中间固定杆的最低点低于滚动轮的最低点,保证在进行下料的过程中中间固定杆可以很好的进行升降工作,在中间固定杆进行升降的过程中,配合其上方移动杆的移动设置也使得下料口的顶端位置也不会出现堵塞的现象,使得整个装置的播撒工作更加连贯,效率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相滚筒主体内部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滚筒主体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下料口与滚筒主体的侧壁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下料口仰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把手;2、滚筒主体;3、连接轴;4、下料口;5、固定搅拌杆;6、滚动轮;7、盖板;8、中间固定杆;9、复位弹簧;10、移动杆;11、固定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农业生产用微生物固体肥播撒装置,包括把手1、滚筒主体2、连接轴3、下料口4、固定搅拌杆5、滚动轮6、盖板7、中间固定杆8、复位弹簧9、移动杆10和固定板11,滚筒主体内壁上涂有防腐涂层,把手1的一侧通过连接轴3与滚筒主体2的外壁相连接,且滚筒主体2的两侧内部通过连接轴3与固定搅拌杆5相连接,并且固定搅拌杆5设置在滚筒主体2的内部,滚筒主体2的外部等角度的分布有下料口4,且下料口4的中间设置有中间固定杆8,并且滚筒主体2外部的两侧位置固定设置有滚动轮6,滚筒主体2两侧侧壁上合页连接有盖板7,且盖板7关于连接轴3的竖直中轴线对称设置,中间固定杆8的外部分别安装有移动杆10和固定板11,且固定板11设置在2组移动杆10的中间位置,并且固定板11偏向外侧的底部通过复位弹簧9与滚筒主体2的内壁相连接。滚筒主体2外部的两侧位置与滚动轮6之间为一体设置,且滚动轮6半径大于下料口4的高度与滚筒主体2的半径之和,并且滚筒主体2的内部为空心状结构,方便使得滚动轮6在进行滚动过程中,带动滚筒主体2进行滚动,滚动轮6的半径大于下料口4的高度与滚筒主体2的半径之和是为了方便滚筒主体2在进行滚动的过程中,其上方的下料口4不会与地面接触,出现下料口4的底端堵塞的现象。滚筒主体2的外部设置有8组下料口4,且8组下料口4在滚筒主体2的四周呈圆形等角度的设置,并且下料口4的顶端贯穿滚筒主体2的筒壁与滚筒主体2的内部相互贯穿,方便根据土壤上孔洞的位置对相邻下料口4之间的位置进行灵活的调节,使得整个装置的使用范围更广。固定搅拌杆5在滚筒主体2的内部呈梳子形设置,且固定搅拌杆5的长度大于滚筒主体2长度的三分之二,方便整个滚筒主体2内部的肥料在随着滚筒主体2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在固定搅拌杆5的作用下可以很好的进行打散和搅拌的效果。中间固定杆8的顶端与滚筒主体2中轴线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滚动轮6的半径长度,且中间固定杆8在复位弹簧9的作用下构成伸缩结构,中间固定杆8的四周等角度的设置有4个移动杆10,且移动杆10的位置与下料口4的顶端位置相互对应,并且移动杆10的长度大于中间固定杆8顶端直径的四分之一,方便使得中间固定杆8可以进行升降工作,在中间固定杆8进行升降的过程中,带动移动杆10升降,完成对下料口4的顶端位置进行疏通的效果。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农业生产用微生物固体肥播撒装置时,首先,根据图1和图4所示,在合页的作用下打开盖板7,之后,向整个滚筒主体2的内部注入微生物固体肥,关闭盖板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农业生产用微生物固体肥播撒装置,包括把手(1)和连接轴(3),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的一侧通过连接轴(3)与滚筒主体(2)的外壁相连接,且滚筒主体(2)的两侧内部通过连接轴(3)与固定搅拌杆(5)相连接,并且固定搅拌杆(5)设置在滚筒主体(2)的内部,所述滚筒主体(2)的外部等角度的分布有下料口(4),且下料口(4)的中间设置有中间固定杆(8),并且滚筒主体(2)外部的两侧位置固定设置有滚动轮(6),所述滚筒主体(2)两侧侧壁上合页连接有盖板(7),且盖板(7)关于连接轴(3)的竖直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中间固定杆(8)的外部分别安装有移动杆(10)和固定板(11),且固定板(11)设置在2组移动杆(10)的中间位置,并且固定板(11)偏向外侧的底部通过复位弹簧(9)与滚筒主体(2)的内壁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业生产用微生物固体肥播撒装置,包括把手(1)和连接轴(3),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的一侧通过连接轴(3)与滚筒主体(2)的外壁相连接,且滚筒主体(2)的两侧内部通过连接轴(3)与固定搅拌杆(5)相连接,并且固定搅拌杆(5)设置在滚筒主体(2)的内部,所述滚筒主体(2)的外部等角度的分布有下料口(4),且下料口(4)的中间设置有中间固定杆(8),并且滚筒主体(2)外部的两侧位置固定设置有滚动轮(6),所述滚筒主体(2)两侧侧壁上合页连接有盖板(7),且盖板(7)关于连接轴(3)的竖直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中间固定杆(8)的外部分别安装有移动杆(10)和固定板(11),且固定板(11)设置在2组移动杆(10)的中间位置,并且固定板(11)偏向外侧的底部通过复位弹簧(9)与滚筒主体(2)的内壁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业生产用微生物固体肥播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主体(2)外部的两侧位置与滚动轮(6)之间为一体设置,且滚动轮(6)半径大于下料口(4)的高度与滚筒主体(2)的半径之和,并且滚筒主体(2)的内部为空心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鸷隆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鸷坤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