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烧伤装置,包括用于点火的点火组件、用于吸收燃料水分及避免动物烧伤致死的调节组件和用于对动物烧伤过程中进行绑缚的束紧组件;所述点火组件包括用于收纳燃料的U型倒管、气泵和煤粉点火器,所述U型倒管的两端延伸连通设置有缓冲壳,一个所述缓冲壳与气泵相连通。该烧伤装置,通过电动推杆、L型固定板、弧形板、滑槽道、滑槽块和锁紧件的配合使用,实验者可先行将滑槽块于滑槽道内侧滑动从而带动两个弧形板对致伤后动物身部进行夹紧,随后利用锁紧件将滑槽块固定,接着利用电动推杆的升降功能,经L型固定板带动动物进行烧伤操作,从而有效解决了动物因烧伤疼痛而抓狂攻击实验者的问题。
A bur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烧伤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科学实验
,具体涉及一种烧伤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实验逐渐成为当代社会所关注的重点方向,目前科学实验针对生命体征的科学研究,常常采用对动物烧伤,观察其在特定条件下的生命特征变化,然而目前本领域所使用的传统烧伤装置皆存在一些弊端,且该弊端的出现导致传统的烧伤装置已然无法满足目前本领域的高标准使用需求,现将传统烧伤装置所存在的弊端进行如下说明:一、例如目前已授权公开的专利技术专利技术“全方位可控实验烧伤器”(CN2163416),其虽可对动物进行全方位的烫伤工作,然而在烫伤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动物极易因烫伤的疼痛感而出现四肢摆动、拼命挣扎等情况,更进一步容易造成动物抓狂攻击实验者的情况,此种情况的出现将直接加大科学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性,且直接影响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二、在目前本领域所使用的烧伤装置无法在烧伤失控情况下,及时对动物进行灭火降温,确保动物避免出现烧伤致死的情况发生。三、此外,目前本领域传统的烧伤方式更多以燃气燃烧或煤油燃烧为主,此种燃烧方式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问题,极易因燃气的泄漏或处理不当而造成燃气爆炸,甚至可能造成周围实验者以及实验动物燃气中毒的现象,而煤油燃烧在使用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极易造成动物大面积烧伤的现象,且该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极易对动物烧伤致死,另一方面若动物烧伤面积过大,则可能超出动物烧伤实验所控烧伤面积,则直接影响动物烧伤后生命体征变化的实验数据准确性以及可靠性。由此可见,设计出一种全新的烧伤装置对于目前本领域来说是迫切需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烧伤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传统烧伤装置不便于进行动物烧伤实验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烧伤装置,包括用于点火的点火组件、用于吸收燃料水分及避免动物烧伤致死的调节组件和用于对动物烧伤过程中进行绑缚的束紧组件;所述点火组件包括用于收纳燃料的U型倒管、气泵和煤粉点火器,所述U型倒管的两端延伸连通设置有缓冲壳,一个所述缓冲壳与气泵相连通,另一个所述缓冲壳与煤粉点火器相连通;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半导体制冷片、设置于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端的散热铜板、设置于半导体制冷片制冷端的导冷块和用于喷出低温液态水的喷淋机构,所述散热铜板的一端贯穿与煤粉点火器相邻的缓冲壳并延伸至缓冲壳的内部,延伸至缓冲壳内部的散热铜板上开设有减压口,所述减压口口径由燃料进入端至燃料排出端逐渐缩小;所述束紧组件包括电动推杆和设置于电动推杆顶部输出端的L型固定板,所述束紧组件还包括两个用于对致伤后动物身部进行夹紧的弧形板、设置于L型固定板一侧表面的滑槽道和设置于弧形板一侧的滑槽块,所述滑槽道为表面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滑槽块经滑槽道开口嵌入至滑槽道中空内侧进行限位滑动,所述滑槽块通过锁紧件可固定于滑槽道中空内侧。进一步,所述锁紧件包括设置于滑槽块顶部及底部的弹性限位键和开设于滑槽道顶部及底部表面的至少两个与弹性限位键相卡合的限位孔,所述滑槽块于滑槽道内侧限位滑动通过弹性限位键卡合至限位孔的内侧构成滑槽块固定于滑槽道中空内侧。进一步,所述气泵输出端与缓冲壳通过防爆管相连通,所述防爆管上设置有单向阀。进一步,所述喷淋机构包括套设于导冷块一端的套管、用于收纳蓄水的蓄水壳和用于将蓄水壳内部降温后的液态水抽流至喷头的水泵。进一步,所述套管的一端延伸至蓄水壳内部的底端。进一步,与气泵相邻的缓冲壳表面开设有进料口。进一步,所述缓冲壳的表面通过铰链设置有用于对进料口进行封盖的盖体,所述盖体的后侧边缘环绕设置有密封垫。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该烧伤装置,通过电动推杆、L型固定板、弧形板、滑槽道、滑槽块和锁紧件的配合使用,实验者可先行将滑槽块于滑槽道内侧滑动从而带动两个弧形板对致伤后动物身部进行夹紧,随后利用锁紧件将滑槽块固定,接着利用电动推杆的升降功能,经L型固定板带动动物进行烧伤操作,从而有效解决了动物因烧伤疼痛而抓狂攻击实验者的问题。2.该烧伤装置,通过U型倒管、气泵、煤粉点火器和缓冲壳的配合使用,当需对动物进行烧伤致伤时,可通过气泵吹动燃料至煤粉点火器进行点火,且采用全新的U型倒管设计,避免燃料失控使用过多而导致对动物烧伤严重,且另一方面采用气泵吹动的方式,可简化燃料的送料方式,利用气体作为介质,提高了燃料在送料过程中的安全性,更进一步的相比较传统的点燃方式,本申请技术方案避免了燃气泄漏以及危险性较高的问题,且直接解决了可能对动物烧伤面积过大而影响科学实验准确性及可靠性的问题。3.该烧伤装置,通过半导体制冷片、散热铜板、导冷块和喷淋机构的配合使用,一方面可达到对燃料中所掺杂水分吸收的目的,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另一方面当实验者操作不当或其他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动物烧伤面积过大时,可及时借由喷淋机构、半导体制冷片和导冷块的配合使用,喷出低温液体对动物进行降温灭火,在提高了科学实验安全性的同时,可有效避免对动物烧伤致死的情况发生。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点火组件局部第一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点火组件局部第二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壳局部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束紧组件第一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束紧组件第二立体示意图。图中:1、点火组件;101、U型倒管;102、煤粉点火器;103、气泵;2、缓冲壳;3、盖体;4、调节组件;401、半导体制冷片;402、散热铜板;403、导冷块;5、喷淋机构;501、喷头;502、水泵;503、蓄水壳;504、套管;6、束紧组件;601、L型固定板;602、电动推杆;603、弧形板;604、滑槽道;605、滑槽块;7、锁紧件;701、弹性限位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一侧”、“另一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烧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点火的点火组件、用于吸收燃料水分及避免动物烧伤致死的调节组件和用于对动物烧伤过程中进行绑缚的束紧组件;/n所述点火组件包括用于收纳燃料的U型倒管、气泵和煤粉点火器,所述U型倒管的两端延伸连通设置有缓冲壳,一个所述缓冲壳与气泵相连通,另一个所述缓冲壳与煤粉点火器相连通;/n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半导体制冷片、设置于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端的散热铜板、设置于半导体制冷片制冷端的导冷块和用于喷出低温液态水的喷淋机构,所述散热铜板的一端贯穿与煤粉点火器相邻的缓冲壳并延伸至缓冲壳的内部,延伸至缓冲壳内部的散热铜板上开设有减压口,所述减压口口径由燃料进入端至燃料排出端逐渐缩小;/n所述束紧组件包括电动推杆和设置于电动推杆顶部输出端的L型固定板,所述束紧组件还包括两个用于对致伤后动物身部进行夹紧的弧形板、设置于L型固定板一侧表面的滑槽道和设置于弧形板一侧的滑槽块,所述滑槽道为表面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滑槽块经滑槽道开口嵌入至滑槽道中空内侧进行限位滑动,所述滑槽块通过锁紧件可固定于滑槽道中空内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烧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点火的点火组件、用于吸收燃料水分及避免动物烧伤致死的调节组件和用于对动物烧伤过程中进行绑缚的束紧组件;
所述点火组件包括用于收纳燃料的U型倒管、气泵和煤粉点火器,所述U型倒管的两端延伸连通设置有缓冲壳,一个所述缓冲壳与气泵相连通,另一个所述缓冲壳与煤粉点火器相连通;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半导体制冷片、设置于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端的散热铜板、设置于半导体制冷片制冷端的导冷块和用于喷出低温液态水的喷淋机构,所述散热铜板的一端贯穿与煤粉点火器相邻的缓冲壳并延伸至缓冲壳的内部,延伸至缓冲壳内部的散热铜板上开设有减压口,所述减压口口径由燃料进入端至燃料排出端逐渐缩小;
所述束紧组件包括电动推杆和设置于电动推杆顶部输出端的L型固定板,所述束紧组件还包括两个用于对致伤后动物身部进行夹紧的弧形板、设置于L型固定板一侧表面的滑槽道和设置于弧形板一侧的滑槽块,所述滑槽道为表面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滑槽块经滑槽道开口嵌入至滑槽道中空内侧进行限位滑动,所述滑槽块通过锁紧件可固定于滑槽道中空内侧。
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宗兆文,钟鑫,贾益君,叶钊,杜文琼,蒋仁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