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分配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36805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冷分配单元,包括机柜、板式换热器、制冷剂泵、过滤器以及电控盒;机柜的内部空间分隔形成位于顶部的容置腔室以及位于容置腔室下方的布置腔室;板式换热器和电控盒均设置在布置腔室的上部,制冷剂泵设置在布置腔室的底部并与电控盒电连接;板式换热器包括有冷侧和热侧,冷侧的进口和出口分别接有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第一进液管、冷侧和第一出液管相连通形成供一次侧介质流通的一次侧回路;热侧的进口接有第二进液管,过滤器的出口接有第二出液管,第二进液管、热侧、制冷剂泵、过滤器和第二出液管依次相连通形成供二次侧介质流通的二次侧回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液冷分配单元,节约安装空间,从而减少占地面积。

Liquid cooling distribution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分配单元
本技术涉及空调
,尤其涉及一种液冷分配单元。
技术介绍
机房空调功能模块化、结构模块化设计是当前机房空调一种趋势和应用现状。目前行业内的液冷分配模块主要包括机柜、制冷器件和工程管道,工程管道通常设置在机柜外,实现制冷器件和服务器机柜等的连接,外置的工程管道导致液冷分配模块整体尺寸大,占地面积大,此外也存在成本高、管路复杂等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布局合理紧凑、减小整体尺寸及占地面积的液冷分配单元。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液冷分配单元,包括机柜、板式换热器、制冷剂泵、过滤器以及电控盒;所述机柜的内部空间分隔形成位于顶部的用于放置电源分配单元的容置腔室以及位于所述容置腔室下方的布置腔室;所述板式换热器和电控盒均设置在所述布置腔室的上部,所述制冷剂泵设置在所述布置腔室的底部并与所述电控盒电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有冷侧和热侧,所述冷侧的进口和出口分别接有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冷侧和第一出液管相连通形成供一次侧介质流通的一次侧回路;所述热侧的进口接有第二进液管,所述过滤器的出口接有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热侧、制冷剂泵、过滤器和第二出液管依次相连通形成供二次侧介质流通的二次侧回路。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远离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一端位于所述机柜的同一侧且相间隔平行。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远离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一端端部分别装有法兰。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液管上设有间隔分布的第一截止阀和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出液管上设有水阀;所述第二进液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均与所述电控盒电连接。优选地,所述容置腔室内设有自上而下排布的多个导轨。优选地,所述第二进液管远离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液管远离所述过滤器的一端位于所述机柜的同一侧且相间隔平行。优选地,所述液冷分配单元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热侧的出口和制冷剂泵的进口之间第一连接管、连接在所述制冷剂泵的出口和过滤器的进口之间的第二连接管。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上分别设有第二截止阀和第三截止阀。优选地,所述液冷分配单元还包括膨胀罐,所述膨胀罐设置在所述布置腔室的上部并与所述板式换热器间隔并排;所述膨胀罐的出口通过一输出管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相接通。优选地,所述液冷分配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布置腔室上部的用于为二次侧回路补充二次侧介质的水箱以及驱动泵;所述驱动泵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连接所述水箱和第一连接管。本技术的液冷分配单元,将与各器件连接的管路紧凑且合理设置在机柜内,合理且充分利用机柜的内部空间,利用液冷分配单元整体尺寸的减小,节约安装空间,从而减少占地面积。此外,可以与服务器机柜并排放置,也可以单独放置,大大减小了占地面积,降低成本。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液冷分配单元拆除机柜板后在一角度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液冷分配单元拆除机柜板后在另一角度上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液冷分配单元拆除机柜板后在又一角度上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液冷分配单元,包括机柜10、安装在机柜10内的板式换热器1、制冷剂泵2、过滤器3以及电控盒4等。机柜10的内部空间分隔形成位于顶部的容置腔室101以及位于容置腔室101下方的布置腔室12。容置腔室101用于放置电源分配单元。容置腔室102与容置腔室101通过隔板等相隔开;板式换热器1、制冷剂泵2、过滤器3以及电控盒4等器件设置在布置腔室12内。其中,机柜10可包括机柜框架103以及覆合在机柜框架103各个侧面上的机柜板,通过其中一机柜板在机柜框架103上的可开合设置形成机柜门,方便打开机柜对其内部的器件进行维修、更换等操作。容置腔室101设置在机柜框的顶部,在容积上远小于布置腔室102。为方便电源分配单元的安装,容置腔室101内设有自上而下排布的多个导轨104。在布置腔室102内,板式换热器1和电控盒4均设置在上部,靠近容置腔室101。制冷剂泵2设置在布置腔室102的底部,与电控盒4电连接。具体地,板式换热器1包括有冷侧和热侧,两种介质可在分别通过冷侧和热侧时进行热交换。冷侧的进口和出口分别接有第一进液管11和第一出液管12,第一进液管11、冷侧和第一出液管12相连通形成供一次侧介质流通的一次侧回路。工作时,一次侧介质源头的一次侧介质(如防冻液)通过第一进液管11的远离板式换热器1的自由端进入其中并流动至板式换热器1的冷侧内,经过与热侧的二次侧介质进行热交换后流到第一出液管12,通过第一出液管12的远离板式换热器1的自由端回流到一次侧介质源头,以此进行循环。为方便与一次侧介质源头连接,第一进液管11和第一出液管12远离板式换热器的一端(自由端)端部分别装有法兰。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电控盒4贴合在机柜框架101的一侧上,通过顶部和/或相对两侧与机柜框架101该侧的横框条和/或竖框条以螺栓等紧固件锁紧,实现电控盒4的固定。第一进液管11和第一出液管12远离板式换热器1的一端位于机柜10的同一侧,也位于电控盒4所在的机柜一侧。并且,第一进液管11和第一出液管12远离板式换热器1的一端相间隔平行。此外,第一进液管11上设有间隔分布的第一截止阀112和第一电磁阀113,分别可用于调节第一进液管11内流量及通断;第一电磁阀113与电控盒3电连接。第一出液管12上设有水阀122,用于调节其流量及控制其通断。热侧的进口接有第二进液管13,过滤器3的出口接有第二出液管14。第二进液管13、热侧、制冷剂泵2、过滤器3和第二出液管14依次相连通形成供二次侧介质流通的二次侧回路。工作时,服务器等设备中的二次侧介质(如制冷剂)的通过第二进液管13的远离板式换热器1的自由端进入其中并流动至板式换热器1的热侧内,经过与冷侧的一次侧介质进行热交换后流出热侧,依次经过制冷剂泵2和过滤器3到第二出液管14中,再通过第二出液管14回流到服务器等设备中,以此进行循环对服务器等设备进行冷却。第二进液管13上设有与电控盒电连接的第二电磁阀131,可控制该第二进液管13的通断。第二进液管13远离板式换热器1的一端与第二出液管14远离过滤器3的一端位于机柜10的同一侧且相间隔平行,此外还位于第一进液管11和第一出液管12朝向机柜10内的一侧。本技术的液冷分配单元还包括连接在热侧的出口和制冷剂泵2的进口之间第一连接管21、连接在制冷剂泵2的出口和过滤器3的进口之间的第二连接管22。第一连接管21和第二连接管22分别实现了热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分配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柜、板式换热器、制冷剂泵、过滤器以及电控盒;所述机柜的内部空间分隔形成位于顶部的用于放置电源分配单元的容置腔室以及位于所述容置腔室下方的布置腔室;/n所述板式换热器和电控盒均设置在所述布置腔室的上部,所述制冷剂泵设置在所述布置腔室的底部并与所述电控盒电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有冷侧和热侧,所述冷侧的进口和出口分别接有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冷侧和第一出液管相连通形成供一次侧介质流通的一次侧回路;/n所述热侧的进口接有第二进液管,所述过滤器的出口接有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热侧、制冷剂泵、过滤器和第二出液管依次相连通形成供二次侧介质流通的二次侧回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分配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柜、板式换热器、制冷剂泵、过滤器以及电控盒;所述机柜的内部空间分隔形成位于顶部的用于放置电源分配单元的容置腔室以及位于所述容置腔室下方的布置腔室;
所述板式换热器和电控盒均设置在所述布置腔室的上部,所述制冷剂泵设置在所述布置腔室的底部并与所述电控盒电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有冷侧和热侧,所述冷侧的进口和出口分别接有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冷侧和第一出液管相连通形成供一次侧介质流通的一次侧回路;
所述热侧的进口接有第二进液管,所述过滤器的出口接有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热侧、制冷剂泵、过滤器和第二出液管依次相连通形成供二次侧介质流通的二次侧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分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远离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一端位于所述机柜的同一侧且相间隔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分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远离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一端端部分别装有法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分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管上设有间隔分布的第一截止阀和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出液管上设有水阀;
所述第二进液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兵英王大伟张健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艾特网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