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磁线盘,电磁线盘包括上支架、下支架和绕线组,所述上支架安装在所述下支架的上方,所述上支架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一绕线槽,所述上支架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支架的上表面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二绕线槽,所述上支架上还设有用以使所述绕线组在由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中的一个转换至另一个时穿过的过线槽,所述绕线组绕设在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磁线盘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可有效防止匝间短路。
A kind of electromagnetic co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磁线盘
本技术涉及但不限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是一种电磁线盘。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线盘主要有两种形式:单面双层绕线和两层绕线,但这两种形式的线盘均存在一定缺陷,其中,单面双层绕线的线盘是将两线盘直接绕制,为了避免匝间短路,需要在线体上附上缠绕膜来增加绝缘,生产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两层绕线的线盘是将两个绕线组分别绕制在线盘支架和卡线盘上,在两个绕线组之间增加绝缘层避免匝间短路,同样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并且这种线盘的线体容易松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磁线盘,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可有效防止匝间短路。为了达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磁线盘,包括上支架、下支架和绕线组,所述上支架安装在所述下支架的上方,所述上支架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一绕线槽,所述上支架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支架的上表面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二绕线槽,所述上支架上还设有用以使所述绕线组在由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中的一个转换至另一个时穿过的过线槽,所述绕线组绕设在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内。可选地,所述绕线组在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内沿相同的螺旋走向绕设。可选地,所述上支架呈环形,所述第二绕线槽设置在所述上支架的下表面上,所述过线槽设置在所述上支架的外周边处,所述上支架的内周边处开设有第一出线口和第二出线口,所述绕线组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出线口和所述第二出线口形成两个引线端。可选地,所述第二绕线槽设置在所述下支架的上表面上,所述上支架呈环形,所述过线槽设置在所述上支架的外周边处,所述上支架的内周边处开设有出线口,在所述第一绕线槽内绕设的所述绕线组的一端穿过所述出线口形成一个引线端。可选地,所述下支架和所述上支架之间设有周向限位结构,所述周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下支架上的弹性悬臂和设置于所述上支架上的第一周向限位凸起,所述弹性悬臂的自由端凸出于所述下支架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周向限位凸起与所述弹性悬臂的自由端抵接以阻止所述上支架沿第一周向方向转动。可选地,所述周向限位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支架上的第二周向限位凸起和设置于所述上支架上的第二周向限位配合部,所述第二周向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周向限位配合部抵接以阻止所述上支架沿与所述第一周向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可选地,所述下支架和所述上支架之间设有沿厚度方向进行限位的轴向限位结构,所述轴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支架上部的轴向限位凸起,所述轴向限位凸起的下表面与所述上支架的上表面抵接,所述上支架上设有安装时用于避让所述轴向限位凸起的沿上下方向贯通的避让凹槽。可选地,所述第二周向限位凸起位于所述轴向限位凸起的一侧,所述第二周向限位配合部为所述避让凹槽的内侧壁面。可选地,所述下支架和所述上支架之间设有沿从所述下支架的中心至边缘的方向进行限位的径向限位结构,所述下支架呈环形,所述径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支架的内周边和外周边中的至少一个上的径向限位凸起,所述径向限位凸起自所述下支架的上表面向上延伸,所述径向限位凸起与所述上支架的周边抵接。可选地,所述轴向限位凸起连接至所述径向限位凸起的顶端,所述第二周向限位凸起连接至所述径向限位凸起的一侧,所述径向限位凸起内开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磁条安装槽。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供的电磁线盘,设置有单独的上支架和下支架,且在上支架的上方和下方进行绕线,这样可利用上支架分隔绕线组,实现在没有绝缘保护的情况下双层绕线,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取消了传统技术中用于绝缘的缠绕膜,简化了电磁线盘的结构,降低了电磁线盘的生产成本。2、电磁线盘的第一绕线槽和第二绕线槽为螺旋绕线槽,实现绕线组的螺旋绕线,可以有效避免线体间在没有绝缘保护的情况下匝间短路,无需设置传统的缠绕膜,降低电磁线盘的制造成本。第一绕线槽和第二绕线槽内的绕线组的螺旋绕设走向相同,绕设简单,可有效避免绕线组发生松动,且便于后续引出引线端。3、第一绕线槽和第二绕线槽均设置在上支架上,可将绕线组绕设在上支架的第一绕线槽和第二绕线槽内后,再进行上支架和下支架的装配,降低了上支架和下支架安装时的装配难度。在上支架的内周边分别设置第一出线口和第二出线口,使绕线组两端的出线口更加简洁分明,避免相互干扰以及线体松动。4、第一绕线槽设置在上支架上,第二绕线槽设置在下支架上,可先将绕线组绕设在下支架的第二绕线槽内,然后,安装上支架,再在第一绕线槽内绕设绕线组。出线口开设在上支架的内周边处,从而方便第一绕线槽内的绕线组穿过后形成引线端,便于后续接线。5、下支架和上支架之间设有周向限位结构、轴向限位结构和径向限位结构,实现了下支架和上支架的周向、轴向和径向限位,将下支架和上支架固定牢固。周向限位结构包括第一周向限位凸起和弹性悬臂、第二周向限位凸起和第二周向限位配合部,通过第一周向限位凸起和弹性悬臂的配合、第二周向限位凸起和第二周向限位配合部的配合,将上支架相对于下支架周向方向固定,避免了安装完成后上支架沿周向方向的移动,提高了电磁线盘的可靠性。此外,通过按压弹性悬臂的自由端,可方便地实现上支架的拆卸,将上支架和下支架拆分,便于维修时单独更换上支架或下支架,降低了维修成本。轴向限位结构包括轴向限位凸起,轴向限位凸起可将上支架压紧固定在下支架上,用于将上支架相对于下支架轴向方向固定,避免了安装完成后上支架沿轴向方向的移动,提高了电磁线盘的可靠性。径向限位结构包括径向限位凸起,径向限位凸起可与上支架的周边抵接,用于将上支架相对于下支架径向方向固定,避免了安装完成后上支架沿径向方向的移动,提高了电磁线盘的可靠性。6、轴向限位凸起连接至径向限位凸起的顶端,第二周向限位凸起连接至径向限位凸起的一侧,各限位结构集成于一体,布局合理。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电磁线盘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磁线盘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D部结构的放大图;图5为图2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2的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的电磁线盘的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的电磁线盘的上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电磁线盘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的电磁线盘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的电磁线盘的E-E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H部结构的示意图;图13为图10中F-F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I部结构的放大图;图15为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线盘,包括上支架、下支架和绕线组,所述上支架安装在所述下支架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一绕线槽,所述上支架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支架的上表面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二绕线槽,所述上支架上还设有用以使所述绕线组在由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中的一个转换至另一个时穿过的过线槽,所述绕线组绕设在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线盘,包括上支架、下支架和绕线组,所述上支架安装在所述下支架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一绕线槽,所述上支架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支架的上表面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二绕线槽,所述上支架上还设有用以使所述绕线组在由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中的一个转换至另一个时穿过的过线槽,所述绕线组绕设在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组在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内沿相同的螺旋走向绕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呈环形,所述第二绕线槽设置在所述上支架的下表面上,所述过线槽设置在所述上支架的外周边处,所述上支架的内周边处开设有第一出线口和第二出线口,所述绕线组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出线口和所述第二出线口形成两个引线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绕线槽设置在所述下支架的上表面上,所述上支架呈环形,所述过线槽设置在所述上支架的外周边处,所述上支架的内周边处开设有出线口,在所述第一绕线槽内绕设的所述绕线组的一端穿过所述出线口形成一个引线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线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和所述上支架之间设有周向限位结构,所述周向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下支架上的弹性悬臂和设置于所述上支架上的第一周向限位凸起,所述弹性悬臂的自由端凸出于所述下支架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周向限位凸起与所述弹性悬臂的自由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马文,金立旺,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